中国古代文人的仕途情怀

作者简介:宋千(1990.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临沂市,学历:2012级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伊犁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摘 要:自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出现以来,他们在精神上的独特追求,首先就表现在他们虽然从来都不是社会的统治者,却有着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强烈使命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有“兼济天下”的自觉意识,总是怀着一种社会责任心,试***帮助统治者管理好社会,以谋求天下苍生的幸福生活为自己最终追求的生活方式。尽管他们常常遭到统治者的遗弃甚至迫害,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自己作为社会道德秩序维护者的责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正是指知识分子在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改造理想的时候,依旧保持着自己内心的纯洁性和理想的高尚性。

关键词:古代文人;出仕;入仕;抉择

“思入世而有为者,须先领得世外风光,否则无以脱垢浊之尘缘;思出世而无染者,须先谙尽世中滋味,否则无以持空寂之苦趣。”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给知识分子设计的一条康庄大道。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胸怀天下;苏轼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渴望在早生华发之前能够有所作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悲悯百姓;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一心为国尽忠。[1]中国读书人的骨子里,更多是向往入仕的,他们大都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有“济世”之才,入仕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抱负,这样“学而优则仕”就成了他们选择的道路。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主张将个体的人生价值和生命超越落实在对群体理想的追求和奉献之中,形成一种积极有为、奋斗不息的生命旨趣。孔子是提倡文人积极入仕的,他的思想体现出对社会人生、***治、道德人伦强烈的责任感,为恢复理想的周代社会,挽救当时行将崩溃的奴隶制度,他周游列国、历尽艰辛,忍受着饥饿、围攻、辱骂等种种冷遇,他的“仁爱”、“孝悌”、“忠”、“信”、“节”、“义”、“恭”、“宽”、“敏”、“慧”等种种主张都是针对人、现世、社会道德和***治制度而言的,凡此种种,可见出孔子强烈的入仕精神。[2]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经世致用”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行为准则。绝大多数诗人们都接受着这种入仕思想的激励,积极学习,目的就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飞黄腾达,所谓“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然而也正是这种儒家理想预示中国文人悲剧命运。

其次,在封建专制统治下文人身份的不能***,文人在***治、经济、感情上对封建皇权都存在很强的依附性。出仕做官带来的不仅仅是丰厚的俸禄,还可以提高诗人的社会地位。诗人们都立志于从***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立足点。汉代以后的知识阶层在身份上已产生了依附――依附于一个专制君主而别无选择,在角色意识上已经一身二任――既是官僚又是文人,入仕是知识阶层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不能摆脱人类社会化的影响。作为社会化的人,潜意识里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能有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爱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才华、能力所达到的最高程度。此外它还包括个体充分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的心理体验。[3]这种自我实现的根本目的就是得到社会的承认,饱读诗书的文人更是如此。可以说,诗人们的这种在仕途观念上的局限性是受社会、***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必然。

那些才华横溢而又刚正不阿的文人,其命运大多相似。“欲为圣明除弊事”,但最后往往是被贬、革职、甚至献出性命。由于古代诗人耿直的秉性和敢谏的气概,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的被奸臣所害,有的遭小人暗算,有的受同***排斥;或穷困潦倒,或流放荒丘,或不得善终。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柳宗元的“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坡的“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就是文人落魄和被贬的真实写照。[4]不可否认,中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是柏拉***式的,他们崇尚绝对理性的完美。所以以文人为官,他们的从***方式必是带有浪漫的文艺色彩。而他们最后也是以文人惯有的,凄美的,无奈的方式结束。

***治永远都能以最巧妙的智慧让文人明白无误的感到他的威严。但真正的文人却永远也处理不好为文与为***的关系。这是历史的残缺,这是历史给予后人的美。以一种狂热的方式开始,以一种凄美的方式结束。武则天说过:才华与为文在其次,关键是立场。立场对了,才华是锦上添花。立场错了,才华则是落石下井,加速自身灭亡。

理想的执着与黯淡的现实之间往往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文人的追求、失落与痛苦都在这条大道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暗示着未来不可知的悲剧。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摆脱不了他们悲剧性的宿命循环。文人的身份便预示着一种撕裂性的痛苦存在。

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和理想就是“和”,在人生哲学范畴“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如何面对人生与社会的矛盾。中国文人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空有满腔抱负,却报国无门抑郁而终。像孟浩然、杜甫和陆游,是极想进入***治层又偏偏进不去;或是像柳宗元、苏轼,进去了又被黜贬。闻一多先生说得好:“我们似乎为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惬局中折磨自己,粱、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今天是伊、皋,明天是巢、由,后天又是伊、皋……矛盾是常态,愈矛盾则愈常态。”[5]在这双重矛盾的夹缠中打转,是当时的一般现象。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也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写作主要以“田园诗”著称,内容新颖,笔调淳朴,在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着后世诗歌的发展。陶渊明算是中国隐士中的典范了,然而他年青时有着极强烈入仕意识:“忆我少壮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千篇思远翥。”后来又写出“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其隐居的确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这从他由二十九岁到三十九岁经过几次出仕与归田的反复便是一个证明,他本愿“大济于苍生”,然而***治的黑暗、官场的污浊、人世的坎坷令他不得不痛苦地离开仕途,他常常在隐居与出仕之间产生矛盾。[6]他在《与殷晋安别》一诗中写到:“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这是他在隐居后写的诗尚且如此认为,然而他深知世道的艰难:“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故而终究还是选择了遁世的道路。尽管他隐居之后写出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也难以掩盖他对世事与时局的深切关注,他的强烈的入仕精神是深藏于他的潜意识中的。他后来写的《咏荆轲》一诗,通过对战国时因刺秦王而舍身的荆轲的咏叹,表露出他那种强烈的入仕精神。[7]陶渊明的入仕――归隐之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人生历程。

这是残酷的社会现实给定的路,这是一种在保存个体生存的前提下无法做出另外选择的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对于进入不了仕途或已进入仕途而坎坷不遇的知识者来说,前进的路既然走不通,停下来或往回走以平息内心的极度焦虑,避免同归于尽式的惨烈,是残酷现实条件下知识者最容易选择的生活方式。因此,“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追求,便嬗变为“独善其身”的人生抉择。

中国古代文人很容易与现实妥协,他们的悲剧意识通过道家的老练与儒家的自欺欺人化解于无形。屈原是中国文人悲剧的象征,他第一个深切感受到昏君忠臣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心理痛苦,也第一个成功地将这种心理痛苦引向“忠奸之争”的模式而没有危及君臣关系。所以屈原敢问天问地问神问历史而没有问君,问君会导致怀疑和否定整个文化体系。[8]在这个意义上,古代知识阶层的悲剧可以说是天生注定的。在现实面前屡屡碰壁的知识阶层,并未由此深刻反思君主专制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而是最终明白,以孤独而微不足道的个体,对抗巨大的有组织的权势,注定凶多吉少甚至无吉可言。

孔圣人提出了一个正统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的典范态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途无望、人生苦短,可谓“穷”了,“独善其身”便演绎成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写作是一个文人“不朽”的途径,也便成为一个文人终身的事业。一部《史记》使司马迁获得了永生。白居易一生专心求索永久的诗名,晚年拖着病体还伏枕作诗不止。这是传统儒家知识分子超越个体生命、追求永生不朽的一种独特形式,也往往是驱使他们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的秘而不宣的内在动力。不仅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是如此,即使有些尊奉道家思想,看上去远离世事过着隐逸生活的文人,其实也未尝不是在以另一种方式为自己打造身前身后之名。通过著书立说,给自己留下身后之名,从而实现对有限人生的超越,成为古代许多文人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

然而,是他们的文人情怀阻碍了他们的仕途道路还是他们仕途的不顺造就了他们的文学成就?

封建社会官本位的价值观,决定了世人把做官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作为“自我实现”的唯一内容,甚至成为民族心理。当认识到做官不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就选择隐逸。但许多诗人隐逸之后并未心死,而是将才情给予诗文,在艺术上不断突破,创造巅峰。可以说,挫折与困顿对文人是一个打击也是一种拯救。这种打击动摇了他们***治的抱负与理想,拯救了他们思想和创作的灵魂。可能正是这些打击使得中国少了一些平庸的官僚却造就了无数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他们的命运与艺术的命运不期而遇,从而走向人生的更高境界。

抱济世理想的古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因而心怀不满,或者对现实麻木不仁,进而或弃官、或隐居、或时官时隐。知识分子从隐,意味着他们的人生实践场所(包括生活和心理)的转变,即从社会的舞台,转向了自然和自我――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改变他们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实质上却是为了他们人格精神的重建或自建。隐士们没有或很少有正统的人伦纲纪与国事的牵累,除了对自然美和人生的美的关注以外,艺术美的创造和实践是最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并且寄托其人生价值的具体活动。

文人之所以受到文明社会中人们的普遍尊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知识,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拥有某种因为有文化而具备的特殊的能力。人格上的力量,始终是一个社会群体在社会中受到怎样评价的重要原因。他们所苦苦坚守的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不屈从于权力的洁净精神,一种能够支撑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

一句话,隐士们的艺术作品因灌注了其人格精神而带有人气和神韵,隐士的人格精神也因经历了艺术美的传导而更加鲜明。

中国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种刻骨铭心的孤独感,当来自他们对世人世事人生的深切关怀[9]他们身怀绝技,满腹经纶,却又得不到重用,不能以自身的才能去治国平天下,想着悠悠宇宙、短暂的人生,哪能不感到伤感与孤独?既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阶层最基本的价值追求,“独善其身”就不能不给他们带来心灵的孤独和痛苦。

比如,李白有很强的功名心,希望“济苍生“、“安社稷”,但现实又总是使他难以如愿,虽有机会供奉翰林,但傲岸的性格使他不愿奴颜婢膝。以李白的旷达性格和交游之广,有时我们很难理解为何他还有强烈的孤独心态。他在《悲歌行》中说:“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10]这真是孤独痛苦到了极点。他在《行路难》中呐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不是李白的傲气,而是清明圣世诗人无路可走的感慨,同时也是诗人孤独心态的真实流露。《独坐敬亭山》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可知诗人笔下的敬亭山,实际上是诗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象征。李白既不容于世,又不向现实妥协,于是其人生之路便染上了悲剧色彩。李白孤独心态的意义在于,在盛唐时代,诗人依然在固守着心海中一泓纯真的清泉,保持着诗人性格和品格的高贵,渴求功名又绝不丧失人格,不矫饰,不掩盖真实的性情。李白似乎也知道自己的命运,生前孤独无依而死后精神不朽,所以才说自己“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

有人说陶渊明生前是孤独的,他的诗歌是一个孤独者的自白。他在诗中多次透露这种孤独感:“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来虚构出一个不存在人间的世外桃源,来表达心中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在现实中不存在,才会极力地描绘与幻想,这也是一种孤独心态的表现。

从“久居芝兰之室”的满腔***治抱负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执著、忍辱负重,再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彻底绝望,屈原的心路历程无疑是痛苦的、备受煎熬的,他希望个人的***治胸怀在社会变革中得以释放,但当时的***治文化残酷地拒绝了他。最终,他走不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现实面前崩塌的事实。于是,他选择了他认为最高尚最纯粹的方式与流氓文化彻底搏斗,以自己的生命宣告他对自己的文化价值观的无比忠诚。[11]

中国古代具有孤独心态的文人不可胜数,屈原、杜甫、柳宗元、韩愈、李白只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文人大多不得志而又未泯灭仕进之心,不放弃追求而又不忍归隐,进无路,退不忍,这才陷入孤独的境地。古代文人讲据于儒,遁于佛,但处于儒佛之间的境界是相当难堪的,据于儒而受阻,遁于佛而不忍,于是便在煎熬之中饱尝着孤独之苦。(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 缪钺.古典文学论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3] 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河北:华夏出版社,1987

[4] 周治主编.唐宋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4

[5] 闻一多.唐诗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张剑.从陶渊明看中国文人的退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7] 新华书店.古代文学作品鉴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

[8] 周晓琳,刘玉平.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化心态[M].成都:巴蜀书社,2004.12

[9] 任文京.中国古代文人的孤独心态及其文化意义[J]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04期

[10] 王琦辑.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7

[11] 鲍鹏山.中国古代文学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中国古代文人的仕途情怀

学习

BICC协议在联通移动网IP化改造中的应用

阅读(33)

【摘要】本文介绍了BICC协议工作原理和协议栈,及承载BICC的SIGTRAN协议,详细阐述了BICC的呼叫流程,结合联通移动网IP化改造,给出BICC协议具体应用模式和节点模型。【关键字】BICCSIGTRAN偶联CMN引言传统的移动网交换局间使用的是TDM传输语音

学习

2020中国将成为高收入国家

阅读(47)

在“新常态”下,传统商业中有竞争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是我们的优势,但很多产业也面临产能过剩的状况,这种情况下怎么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舆论有不同的判断和争论。一种说法是我们现在既然产能过剩,就应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投资拉

学习

论《花桥荣记》的文化内涵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论《花桥荣记》的文化内涵,内容包括花桥荣记秀华人物形象,花桥荣记阿春人物分析。白先勇的小说《花桥荣记》展示了男主人公卢先生的悲剧命运。卢先生苦苦等待未婚妻,却被表哥骗走十五年积蓄,卢先生为此意志消沉,病急乱投医,结果

学习

爱情“年龄差”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年龄差”,内容包括爱情年龄差,爱情年龄差异重要吗。女大男小之姐弟恋从传统的婚恋观来看,爱情中的男女,男大女小是常态,男方通常处于强势地位,而女方则处于被保护的地位。然而爱情无定则,所以又有了“女大一,抱金鸡;女大二,金

学习

杌陧作文600字

阅读(42)

《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孔传:“杌陧,不安;言危也。”杌,形容词作树木无枝丫。动词作摇动。名词却为小板凳。不知道为什么与陧,相组合后,成了倾危不安的样子。从来都没有这样感觉到过,这等的不安。手伸出却怎么都抓不到你……惊醒,原来

学习

对“四定”教学模式的探究

阅读(46)

技工学校大多是先让学生选择专业,然后学习文化和专业课,待学业完成后再选择岗位和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教学模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弊端。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很好地接轨,本文对“四定”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学习

舞蹈演员在表演中如何突破“第四堵墙”

阅读(30)

“舞蹈表演具有感情‘再次复燃’的特征,感情的‘复燃’是指演员通过舞蹈表演时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唤起内心深处的情感,最终要把情绪和思想传达给观众。”(1)同时还需要观众的喜欢。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演员需要打破“第四堵墙”,才能让观众

学习

学校的别名叫文化

阅读(32)

学校应该有学校文化,这是一个不争的话题。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深层但又弥漫在整个学校生活时空中的无形力量。学校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学校文化是

学习

浅谈红楼梦中的平儿管理之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红楼梦中的平儿管理之道,内容包括红楼梦中平儿为人处世技巧,红楼梦中平儿的生存之道。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红楼梦》位列我国四大名著之第一,它是一本巨著,是记录我国清朝社会百态的历史画卷,更是一本艺术水准极高的文学作

学习

浅议记者站建设

阅读(47)

【摘要】面对激烈竞争,省级媒体记者站应在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中发挥主体作用,记者站有哪些特点,如何加强记者站建设,本文对此作了思考。【关键词】记者站特点区域化战略建设一、记者站的定义和特点在社会经济及媒体自身大变革、大发展的

学习

家庭药箱常备药品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药箱常备药品,内容包括家庭药箱常备药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家庭药箱常备药分类。俗话说:“吃五谷杂粮,难免生病”。因此,家庭里应该及早准备一个“家庭药箱”,以应付突然发生的事件。1.外用药物:常用的药物包括创可贴,用于轻度的

学习

浅谈透明塑胶材料及其工艺

阅读(25)

[摘要]以高分子合成树脂(聚合物)为主要成份的塑胶材料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流动性,可以被塑造成为多种多样的形状,塑造成一定的形状后还具有稳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透明塑胶材料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本

学习

江南十大水乡古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江南十大水乡古镇,内容包括江南十大水乡古镇排名,江南十大水乡古镇导游词。十大水乡古镇第十名安昌――感受绍兴民俗的最佳场所(浙江・绍兴)水气指数:古老指数:人气指数:这个地处文化名城绍兴附近的小镇,拥有漫漫千年历史。错落

学习

火电机组脱硝系统及其控制方案介绍

阅读(32)

介绍了电厂的烟气脱硝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其控制方法。关键词: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catalyticreduction,简称SCR);系统原理工艺流程;仪表和控制系统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principleofthepowerplantfluegas,denitrification

学习

中国古代文人屏风装饰风格

阅读(37)

作为中国传统家具及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屏风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伴随朝代更迭,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屏风艺术产生了大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装饰形式和作品。文人装饰风格也属于民间装饰风格,算是民间装饰风格的一种变体,但是因为其含有丰富

学习

文人知县段玉裁

阅读(27)

我们今天对“廉”字的解释,就来源于段玉裁。他在书中解释说:“廉,棱也。引申之为清也,俭也,严利也。”清乾隆四十五年,正值盛世,在爱新觉罗・弘历眼里可谓是海晏河清。扬子江心,一艘顺江而下的船上因满载72箱沉甸甸的货物显得摇摇晃晃,船头这个官

学习

中国古代的心理战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代的心理战,内容包括古代中国战争心理学案例,我国古代心理战典故。心理战与战争的历史一样古老,自从人类发生战争,就出现了心理战。《孙子兵法》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心理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成立了心理战部队

学习

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代经典家风家训,内容包括家训家规家风最简短的写法,曾子家风家训全文。家庭是国家的缩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学习

杯中日月长精美的中国古代酒杯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杯中日月长精美的中国古代酒杯,内容包括古代酒杯的名称大全,闲将酒杯吞日月注释。说起酒,我们会联想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慷慨豪迈、“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才华横溢、“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悲壮情怀。酒在中

学习

中国古代青铜镜赏析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中国古代青铜镜赏析,内容包括青铜镜各朝代特征,青铜镜赏析。青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日用品,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自史前铜石并用时期诞生,延绵发展到清代,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中国青铜镜

学习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历程概述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感想。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它与中国大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的特征。它以汉民族文学为主

学习

浅谈文人画与文人树盆景

阅读(34)

文人情趣深深融入文人画中,而文人思想在画外充分体现和流露。文人画的艺术创作理念是由多元素文人素养作为依据,是诗、书、画、金集于一体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隐士是文人画的社会历史背景,又Q“野逸”。文人树盆景缘系于文人画,它是附属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