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情趣深深融入文人画中,而文人思想在画外充分体现和流露。文人画的艺术创作理念是由多元素文人素养作为依据,是诗、书、画、金集于一体艺术形式的集中体现。隐士是文人画的社会历史背景,又Q“野逸”。文人树盆景缘系于文人画,它是附属岭南盆景艺术体系的一个支系分流。文人树最初就是由岭南盆景艺术创作理念提出的,即“画意树”一词。
一、文人树盆景缘系于文人画之中
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文人画起源于唐朝,用来表达文人学士的情感、学问、品德、修养等,它很明显是区别于那些庭院画师和普通民间画家的。中国文人画从来不注重形态、画技,却以情趣,神韵取胜。
中国文人画经过了两个时期的发展,宋元时期主要以逃离世俗、隐居安逸为主题,幽居、山林、云、小溪、扁舟成为了素材,区区几笔,文人就能让其呼之欲出,表达意趣,只需精炼的笔触,便能够达到天人合一。比较典型又与文人树相近的作品有坡的《古木怪石***》,表现出来孤冷、愤懑,画中造型各异的石头增添了些许生机;还有就是在世人眼中放荡不羁的吴镇大师,他那不随流俗的《双桧平远***》带给人别样的感触。成熟期是明清时期,除了先前那些思想体系,世俗、生活、对国家的情感、对朝廷的态度、对外族的看法等内容也逐渐进入主观思想。但是,文人对自身个性的释放就成为所谓成熟的标志,“我”要体现在画中,它注重人格修养,也重视自我的体现,展现真实的自己,反映创作主体的心智、品性、素养等方面的特征。正如刘松年在《颐园画论》中说:“吾辈处世,不可一事有我。惟作书画,必须处处有我。我者何?独我一家之谓耳。”这就造成了当时笔下多风竹,孤松成为了文人画家的素材,画家的人文精神也表露无遗。李方膺的风竹之诗:“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声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可见其劲节!程嘉的《孤松高士***》,古松的孤傲、卓然不群,与松下杂树形成强烈的反差。
由于文化功底深厚,大师应该不会有如此灵感。山人亦僧亦俗,亦道亦儒,笔下的松和梅,孤冷、稀疏,体现出来的是压抑、愤懑。墨树曾出现在文征明的山水画中,孤松由项圣谟自由挥洒,对于文人树盆景,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风格迥异文人树盆景的艺术创作理念
广义上,文人树盆景意境深远,情感丰富,创作独特;狭义上,文人树盆景是以各类不同艺术创作理念为主,其中有以素为主的盆景,细、高、疏、乱是其主要特征,给人以隐逸、脱俗的感受。文人树的制作可以说是很复杂的,因为人们看重的既不是手法技巧,也不是造型设计,而是隐藏于其后的“文”、潜藏的“节”,所以人们一致觉得文人树有味、脱俗。
素仁和尚以禅家的空灵、冷寂创造出了清高飘逸、清静空灵的文人树;陆学明以雄厚的修为、宁静淡雅的人格,创作出了乱枝飘逸、宁静又有积极进取心态的文人树。画、禅都需要通过悟,得其妙境,而文人画所追求的“画外之画”――闲、静、清、空、淡等深层次意境,正是禅境的体现。此外,画、禅都不为前法所拘泥,文人画家怀有“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实有吐出”的画风。现在,文人树的创作虽偶有所见,但是渐渐消散,又由于急功近利心理作祟,很多时候在自娱自乐的状态下创作,前景实在让人担忧。
新颖的技法、鲜明的手法、深邃的神韵是文人树盆景共有的艺术手法。善于绘画竹石的郑板桥,他笔下的竹石与生活中的并无差别,却被人格化,赋予了人的感情。郑板桥对事物的刻画,不是单纯的描摹,更重要的是流露情感,虽源于现实,却又超脱、升华。
人们不禁会问,文人画的题材为何局限于山水、花鸟这类自然之物,又赋予怎样的内涵呢?唐代诗人王维,也是一个大画家,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高居相位,晚年却无心仕宦,隐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学佛理,以诗酒自娱,重点描写恬淡宁静的山水景物,清新明丽;绘画上,他开创了水墨山水画和雨点皴法,赋予画面以节奏和水墨浓淡的对比,让世人第一次领略到了中国墨韵的无限魅力。王维的水墨画因其具有鲜明的文人画特色及审美情趣,被后人尊为文人画的鼻祖。
三、小结
综上所述,每件文人画作品都带有作者本人的特性,在创作中中不断地去粗取精,最终趋于完善。文人画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以诗、书、画、印相合融合的方式呈现,画面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极具象征意义,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重要手段。对于文人树盆景来说,必须根据时代的进步,进行别出心裁的制作。总之,文人画代表着作者的情感胸怀,而文人树代表着文化气质和底蕴,立意鲜明、宁静淡雅、旷达远逸。文人树盆景缘系于文人画,只有努力创新,才能实现盆景艺术的长远发展。
(苏州市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文人画与文人树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