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对被动式住宅的分析,探讨被动式住宅的技术设计,使住宅不再主动向外需求能源,营造良好的、低碳的住宅室内空间。
关键词:被动式住宅;设计标准;采暖能耗;技术措施
秦皇岛在水一方小区位于河北省的北部,背靠燕山山脉,面向蔚蓝的大海,这里是北方的寒冷地区,临近秦皇岛山海关就是东北地界。寒冷的冬季到来了,北方进入采暖期,这时候你会不会想到秦皇岛在水一方小区还有不需要采暖就可以温暖过冬的楼房?在这里,我要带你一起体验一下在水一方的被动式住宅。本文将借助数据,为大家介绍相关事例。
什么是被动式住宅呢?概括的说被动房屋的名称是由德文PASSIVHAUS翻译而来。被动房屋极大地提高建筑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不再主动向外需求能源,室内人们生活中所产生的热量(如电器、灯具、烹饪、洗涤等)及太阳向室内传递的热量就可基本满足冬季室内温度,并通过热(冷)回收装置将室内废气中的热(冷)量回收,从而显著地降低能源需求,实现室内舒适的居住环境,是能量效益最佳房屋。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舒适温度环境的“被动式住宅”越来越受到关注。即使在冬夜也能保暖等,许多颇具挑战性的尝试正在展开。随着测量设备及评估软件的进步,如今已经可以定量掌握效果,高精度设计被动式住宅的条件已经具备。
被动式住宅看上去设计难度似乎比较大。不过,如果正确掌握进行设计时的基本思路,便可实现舒适的温度环境。
1984年被动式住宅设计建设的先驱者之一、神户艺术工科大学教授小玉 一郎,他设计建筑了私宅“筑波之家”,并因此而备受关注。该住宅在设计上,白天充分利用阳光进行蓄热,夜间利用通风进行蓄冷等,不用依靠机械设备进行制冷及供暖。
自那之后已经过了28年时间。小玉教授强调道:“现在的设计基本思路与当时完全相同。不过,建筑材料的隔热性能已经明显提高,温热环境测量设备及预测工具也有了很大进步。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应该能够实现精度更高的设计。”
1 被动房屋主要设计标准(与65%设计标准比较)
注:秦皇岛气象资料:采暖室外计算温度-8.2℃,冬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10.7℃;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温度30.2℃,相对湿度47%-80%。
2 被动房屋与65%房屋采暖能耗比较
3 如何达到这些技术指标设计
首先,被动房屋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措施:
260厚的聚苯板如同厚厚的棉衣穿在建筑的屋面外墙等外侧,被动房专用保温外窗窗框:维卡82系列塑钢节能型材;玻璃:①钢化中空玻璃(5+16Ar+5+12Ar+5)mm;②钢化LOW-E中空真空玻璃(5+15A+5+0.15V+5)mm,传热系数:K=0.9W/(m2.k);被动房专用保温密封入户门:传热系数:K=0.8-1.0W/(m2.k)。
其次。被动房屋防热桥措施:种植露台的楼板与主体结构断开;种植露台楼板靠挑梁支撑;设备电气管线传外墙或者屋面也都有精细的处理:设备电气管线穿屋顶穿外墙部位做法上都加上了厚厚的聚苯板,不让寒气有丝毫的机会进入建筑内部。
再有,被动房屋围护结构气密性:专业密封胶封堵抗裂网斜铺抗裂砂浆填满。
最次,被动房屋冷热水风一体化系统:新风换气热回收系统。
被动房屋新风换气热回收率大于75%,损失的25%热量由建筑内(太阳辐射热、电气、人体散热)自身产生的热量大部分都能满足。在不能满足室内温度的情况下,空气源热泵会自动启动补充热量。
被动房屋空气系统专用机
外形尺寸:
室内机:903*660*1800
室外机:900*397*547
制冷量:2718 W
输入功率:1053.1 W
制热量:3380 W
输入功率:1008 W
风机功率:90W
整机能效比(COP)2.8;制热+热回收能效比(COP)5.5;热回收率大于75%。
在冬季-10°C环境下,制热能效比(COP)最小为2.4(相当于一次能耗为0.8);夏季利用制冷余热可制热水(水箱容积:150L)。与传统供暖方式相比,该系统节能潜力巨大。
4 被动房屋节能效果
按秦皇岛地区五个月采暖期计算,被动式房屋总建筑面积27076m2,与节能65%传统供热方式比较的节能效果如下:
节约标煤321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66.7吨/年;节约采暖费约45.3万元/年。
通过在水一方被动式住房设计摸索,我们得到了被动式房屋重要原则:
(1)外墙极好的保温措施;(2)体积紧凑,良好的A/V比;(3)无热桥设计;(4)极佳的气密性;(5)高效的热回收;(6)节电的楼宇设备;(7)冬季极大的利用太阳能。
值得说明的是在水一方项目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11年科学技术项目,同时还是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也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德合作)。整个小区里面采用了高层建筑太阳能热水一体化;中水利用(自建日处理2000m3中水站;雨水收集系统;地下车库光导照明;太阳能路灯等技术。这些技术措施都走在全国地产行业的前端。
以上仅是设计过程中总结的点滴体会,篇幅所限,仅谈及皮毛。但被动式住宅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不完善的技术需要专业人士继续研究,日趋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