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3日凌晨4点多,天渐亮。山东省金乡县西关的105国道上就开始出现了忙碌的身影,他们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而来,那就是在这里能找到一天的活,无论是挖蒜、搬蒜、装蒜等都可以。
中国大蒜之都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这一部分早起的人们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来自河南商丘、江苏徐州和鲁西南地区。从经济方面上讲,这些地区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中,青年人大都去了广东、长三角、青岛等地打工。剩下的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人为了能挣点钱,从四面八方来到山东金乡,找寻一些与蒜相关的零活。
在这个收新蒜的时节,光靠蒜农自身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收完的。挖蒜、去蒜根、剪蒜茎、装袋等都不算是太重的细活,但缺少人手是很难完成的。这一天,是收蒜的旺盛期,总体而言,在田地收蒜集中在10天左右。
来自山东省梁山县李官屯乡的唐建国一行6人(2男4女),是在10天前从百里之外来到金乡做短工的。和他们一样的务工者很多,晚上就睡在105国道的大路旁,为的是能更便捷地在大清早起来招揽活计,更是为了能省钱。“傻瓜都知道宾馆里住宿好,可是太贵了,一整天下来还赚不到100元。”
为了能找个好活,他们常在“人才市场”上晃悠两三个小时。唐建国是个身高一米八的中年人,头上斜戴着一顶红色的仿耐克帽子,全身穿着迷彩装,手里拎着个编织袋,在人群中很显眼。记者便开玩笑地称他为“迷彩哥”。
早晨5点多,“迷彩哥”开始沿着105国道从南面来到“人才市场”,此时,这里已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了。前来雇佣短工的“老板”一出现,立马有十几人围上前去,讨价还价。有个种了3亩蒜的老农骑着自行车来到市场,也被团团围住。“我只有在这里才能找到自信,看,那么多人围着我,给活。”高河乡的蒜农陈开镜说道。
从外表上看,“迷彩哥”是他们一行六人中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吃早点的人。“迷彩哥”的早点是一杯子小米粥,他从路旁的小摊上花了一块钱,把拎着的太空杯装满了。在离开小摊时,他用眼瞟了一下刚出锅的肉馅包子,但还是扭头离开。
盛有小米粥的热乎乎的太空杯成了他早晨唯一的慰藉。“迷彩哥”拎着杯子继续找活,蒜农不愿出太高的价格雇人,挖蒜工也不想赚不到钱就去干活。在大蒜经济链条中,最基础环节的两个要素之经济纠葛开始博弈。他们都是靠体力来印证的,其经济利益显得那么裸。
时间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迷彩哥”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活。他回到行李处,一屁股坐在编织袋上,此时他头上的红帽子也歪了,小米粥也快没有了。眼看一天的活就要泡汤了,因为街上的人数逐渐减少。
天有不测风云,此时天上飘起了细雨。“迷彩哥”不停地看着周围热闹的人群趋于平静,他预感到今天可能赚不到钱。他的编织袋上开始有点湿滑了,于是他拎起袋子继续向北面走去,因为那里他们没有去过,希望就在前方。
雨下个不停,“迷彩哥”和另一个男同行找到了路边的银行在门口避雨,另外4个同行的女人不甘心,继续在雨中找活并谈价。淋湿的迷彩服贴在身上肯定不舒服,“迷彩哥”从编织袋中取出件T恤衫穿上,带着昨晚的困意,他站起来抖抖精神。此时,开往兖州、济宁、商丘、沛县的大客开过来了,听到售票员嘹亮的叫喊声,“迷彩哥”似乎想到了家。他知道这十几天来,家人都在期盼他回去,因为眼下收割麦子的重活离不开自己。
“迷彩哥”想等雨停下来后,看看能否再干上一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挖蒜工“迷彩哥”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