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9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在青岛成功落幕。这是中国继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后主办的第三项国际性的音乐赛事。在为期13天的比赛中,通过预选合格的37名各国选手经过三轮的激烈角逐,最终荷兰的Hilde Simone Lamsma 拔得头筹,中国的王之炅、朱丹、宁峰分获二、三、四名,日本的杉村香奈获第五名,乌克兰的Andrej Bidlow获第六名。中国的劳黎获中国优秀年轻选手奖,宁峰同时获中国作品优秀演奏奖。
2005年10月19日下午,本次大赛评委会***、中央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林耀基欣然接受了本刊专访,就与本次国际比赛相关的几个的问题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比赛实现了办成国际大赛的初衷
林耀基是本次大赛的评委会***。作为在中国举行的首届国际小提琴比赛的策划人,林耀基最关心、也最担心的是:能否把青岛国际小提琴比赛办成真正具有国际性、高水平的比赛,这直接关系到这项赛事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及日后持续举行的“品牌”效应。回顾刚刚结束的比赛,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本次比赛实现了办成国际大赛的初衷。林先生谈到,国际大赛的标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参赛选手是否具有广泛性;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聘请到权威的评委,以吸引顶尖选手参赛。由于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是首次举行,加之通知选手比赛时间只提前不到一年,赛期又与其他一些著名国际小提琴赛事时间“撞车”,如:意大利的Lipizer比赛(9.9-9.18)、西班牙的Sarasate比赛(9.10-9.16)、奥地利的Kreisler比赛(9.23-10.1)。因此,短期内,为了扩大此次比赛的影响,避免办成只有中国人参与的“国际比赛”,林耀基发动了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林氏子弟”,在世界各大著名音乐学院及音乐厅张贴本次比赛的宣传海报,并亲自打电话给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院长,请他派来最好的选手参加本次比赛。在比赛的预选阶段,便有75名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选手寄来了录音资料。评委方面,九位评委均是目前世界上资深的小提琴演奏家及著名音乐学院的教授,除三位中国评委外,五位来自欧美,一位来自日本。37位经过初选的选手中有许多选手曾在此前许多著名的大赛中获过大奖。另外,从最终获奖情况上看,前六名中有三位分别是荷兰、日本、乌克兰等外国选手。
除了比赛的专业水平体现了国际比赛的规格外,承办方的组织和筹备工作也是保证比赛达到国际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谈到此次比赛的承办方青岛市***府,林耀基倍加称赞其打造音乐之岛的长远战略眼光和为了本次比赛的成功举办所做的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早在2004年11月,青岛市副市长便亲自率团参加在韩国举行的纪念作曲家尹伊桑的庆南国际小提琴比赛,考察其承办国际比赛的相关事项。为了达到小提琴比赛对场地音响质量的要求,青岛市***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修缮了人民会堂等比赛设施。在比赛进行的每个环节上,如在赛前举行的带有“热身”性质的青岛音乐节、盛大的开幕式、评委们舒适的住宿,均体现了承办方精心的设计与准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幕式上的抽签仪式颇具创意:一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瓶中插满了鲜红的玫瑰,而选手们的序号签都被置于每支盛开的玫瑰花中。如此新颖、独特的设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耀基指出,这次比赛在青岛的成功举办,充分了体现了文化部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将国际大赛交给地方承办决策的正确。赛后,评委会联名向青岛市***府致谢,表达对本次比赛十分满意。作为本次比赛嘉宾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柯蒂斯・帕莱斯博士(Curtis Price)也表示,青岛城市具有的美誉度是吸引顶尖选手来此参赛的重要因素之一①。
交流才是参赛选手最大的收获和意义
谈到对比赛的看法,林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当了二十多次国际比赛的评委,看多了众多选手比赛成绩的大起大落之后,他认为对于选手来说,奖项的获得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参与比赛,在比赛中锻炼自己,向别人学习。林先生指出,参加比赛可以使选手增加舞台经验,同时,可以结识一些音乐专家。他说,参加国际比赛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能看到来自世界不同地区选手的不同演奏风格。林先生强调,虽然现在中国小提琴的演奏被世界认可,但差距还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音乐风格的掌握方面。比赛选手越是表现出不同的演奏风格,其他选手越是能从中吸收到不同的文化充实自己。本次比赛中,对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的诠释便出现了欧洲与俄罗斯两种演奏风格――俄罗斯演奏得比较浪漫,而欧洲趋向巴洛克时期的复古风格。不同的处理向选手展示了演奏的多种可能性。差异就是丰富,从这个角度来说,交流才是参赛选手最大的收获和最重要的意义。过去,中国选手参加国际比赛压力很大。由于是国家选派,代表了国家的水平,国家又负担比赛所需费用,因此选手很看重比赛的结果。近年来,很多选手参加国际比赛都不用再经过国内选拔,而是以个人身份参赛,因此对于得奖的压力相对减小。这次国际比赛在国内举行,对于中国的小提琴学习者来说,经济负担减少,可以以更加轻松的心态、本着锻炼自身的目的来参赛。
此外,林先生还谈到,比赛中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选手自身方面来看,有的选手由于心理素质的问题,比赛反映不出实际水平;从评委评判公正性的角度,林先生强调,从他的感受来说,人不是绝对的,评判的公平与否是相对的。他经常给学生们讲的一个将比赛与自己吃饭相联系的比喻,很生动地反映了评委评判时的实际情况:听比赛就好比连续几天给他吃鱼、肉,突然一顿换成素菜,结果他觉得素菜最好吃。加之评委不同的个人趣味和爱好、不同时间人的感觉差异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评委的评判产生影响。比赛中“不得”而在日后成功的事例确有可能,曾在肖邦钢琴比赛中失利而目前成为世界著名钢琴家的波戈莱利希的比赛经历就是最好的注释。林先生肯定地说:如果是块料,出来是早晚的事。
四代人的艰辛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胡坤是林耀基先生的学生中最早获得国际大奖的弟子,现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1980年,他获得在芬兰举行的第四届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取得的佳绩。1985年,胡坤又在一年内先后获得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伊丽莎白女王比赛第四名、巴黎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大奖。而本次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四名的获奖者宁峰曾是胡坤的学生,获得第一名的荷兰选手Hilde Simone Lamsma在11岁―18岁时也是胡坤的学生。看到自己学生的学生取得成绩,林先生非常自豪地说:“胡坤的学生得奖,我很高兴!” 他说这种喜悦并非单纯来自于自己的门徒得奖,胡坤作为中国人,在国外培养学生并在国际上拿奖,说明中国人的小提琴教学已经参与到国际小提琴教学中去。回顾历史,从马思聪先生到胡坤,经历了四代人的艰辛努力,中国小提琴的教学和表演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因此,他用了一个贴切的比喻:看到“孙子”得奖比“儿子”得奖更高兴!
室内乐的训练还需加强
从这次比赛的情况看,独奏方面中国选手与外国选手在整体上并不存在分水岭,中外都有水平参差的情况。林先生说,中国的小提琴教学在世界上可算是高水平的。从打基础的角度,中国的教学还是不错的。中国的小提琴学生到外国都很受欢迎。目前,中国许多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已经在国外优秀的乐团、音乐学院担任演奏及教学任务。
1996年10月,阿卡多曾来中央音乐学院举行大师班,在课后对他的专访②中,他提到:通过对课上学生的观察,他们个人技巧非常高,但缺乏想象力。除发展个人技术外,必须注意与别人的合作,在合作中倾听别人。当笔者问及本次比赛中国选手的合作能力是否有所提高时,林先生回答,进步是有的,但这点仍是中国小提琴演奏上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在室内乐的训练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学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组合起来并不容易。如果碰到重奏组中水平相差较大的情况,就需要很长的磨合期。加之学生对室内乐排练的重视还是不够,因此,今后室内乐的训练还需加强。
本次国际比赛第二轮的规定曲目中,包括小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以及由钢琴协奏及伴奏的其他作品。组委会特地聘请了三位专为国际小提琴比赛担任伴奏的外籍钢琴家。当笔者问及为何聘请外籍钢琴伴奏时,林先生道出了其中的原委:由于本次比赛只有一天的排练时间,因此钢琴伴奏必须熟知比赛所有备选曲目。而这三位钢琴家长期担任各大国际比赛的钢琴伴奏,他们除了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本次比赛的曲目之外,还具有丰富的比赛伴奏经验。
关于中国曲目的选择
关于为何选用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作为首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二轮中每位选手的必选曲目,林先生的答案非常简洁:旋律好听,又有难度,风格方面不像《梁祝》滑音那么多,外国选手比较容易掌握。林耀基说,在其他国家举行国际比赛,一般多是委约创作的新作品,1986年的柴可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规定过有一首自选曲目为选手本国的小提琴作品。至于下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曲目的选择,林先生透露:具体曲目还没有研究,也许将会尝试一首委约作品。当笔者问及是否会选择一首现代风格的作品时,林先生表示,演奏现代音乐作品是一个新课题。
一个小时的采访在与林先生愉快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地度过,林先生许多浓缩着几十年教学经验、机智而平易的语言使笔者回味无穷。正是有了像林老这样几代优秀音乐家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中国的小提琴事业才能在短短不到百年的时间有如此巨大的进步。今天,国际小提琴比赛在中国举行,本身已经表明中国小提琴的演奏与教学水平达到的高度,它预示着今后将会有更加精彩的乐章等待我们去聆听。
①参见青岛新闻网(QingDaoNews.com)《中国提琴手领跑英皇家音乐学院院长来青点江山》。
②赵世民《阿卡多在北京》载赵世民《与大师面对面》,东方出版社1999年。
杜莹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第一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后专访林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