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笔者认为,危险驾驶罪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件: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表现。危险驾驶罪的客观外在表现就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和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这里的追逐竞驶规定了情节恶劣,明确了犯罪的情节,我们认为是必要的,但是行为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达到哪种程度才能认定是“情节恶劣”,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在司法实践中是比较难以把握的,这就导致给法官过大的司法裁量权,同样的情节却作出了不同的裁判,令公众质疑。笔者认为,“情节恶劣”作为危险驾驶罪的一个入罪标准,需要一个“度”作为衡量的标准, 结合实际,笔者认为下面几个情形可以认定为“情节恶劣”:(1)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造成重大人身财产损失,尚不足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2)驾驶机动车在市区或在人流量稍大的地区追逐竞驶,引起民众的强烈反感或造成交通拥堵的;(3)三人以上在高速路上追逐竞驶,车速超过高速路规定车速的;(4)其他的严重情形。
对于醉酒驾车,这里的醉酒该怎样认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认定醉酒的时候,不能仅仅看行为人血液酒精的含量,而且应该考虑行为人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现实中,人与人的体质是大不相同的,有的人酒量大,血液里酒精的含量已经达到了规定的80毫克酒精/100毫升血液,但是行为人仍然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但是有的人酒量小,血液里的酒精的含量没有达到80毫克酒精/100毫升血液,但是行为人已经完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就这一点来说,若仅仅拿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来认定醉酒无疑会产生不公正。有的学者认为没有必要考虑行为人的意识形态。笔者比较赞成这种观点。司法解释规定了认定行为人是否属于醉酒驾驶,应看行为人血液里酒精的含量,若达到了80毫克酒精/100毫升血液就可以认定行为人为醉酒的状态。我们知道,司法解释之所以这样规定,是考虑大部分人的现实情况的,大部分人在达到80毫克/100毫升血液时就会达到醉酒的状态,所以这样规定,无疑可以规制大部分人。凡事都会有特例,法律也不可能完全能够规制所有的人,所以不需要再规定认定醉酒还要考虑行为人的意识形态,考虑极少数人的情况。
该罪的主体是比较明确的,即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人和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人,该罪的主体只能是直接驾驶机动车的人,不包括其他人员。但是,比如单位主管人员指使、强令单位人员追逐竞驶、醉酒驾驶,对于不直接驾驶机动车辆但指使、强令的单位主管人员是否也应构成该罪,是否存在共犯的问题是值得深究的。笔者认为,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造成重大的后果,是否对这些人也应予以处罚,我们刑法上还没有予以具体的规定,结合现实,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司法解释对这个问题予以解释是迫切的。
在该罪的主体这一块,我们还应该明确这一点,不管直接开车的人是否有驾驶资格,都不会影响该罪的成立。从立法的精神来看,立法者制定该罪,主要是为了遏制追逐竞驶和醉酒驾驶行为,防患于未然。只要是直接驾驶机动车的人都会对社会产生危险,为了遏制这种危险,行为人是否有驾驶资格都是不影响该罪成立的。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造成的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有的学者认为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他们认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了自己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醉酒驾驶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既然已经预见到自己行为可能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就应当采取措施避免结果的发生,但行为人具有决意实施该行为的主观故意,行为人因为疏忽大意,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开车技术是很好的,不至于发生危害社会的危险,最终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该罪完全符合过于自信过失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所以该罪的主观方面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还有学者认为该罪的主观方面应该是间接故意,笔者比较赞成这种观点。通过下面两点进行分析。(1)我们知道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发生结果”,而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不发生危害结果”,在希望发生危害结果与希望不发生危害结果之间,就是放任。该罪主观上明显不是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明显也不是希望不发生危害结果,那只能是放任的态度,即间接故意;(2)我们可以从立法精神方面来考虑立法者的意***。立法者制定该罪就是为了遏制该行为对社会的危险,防患于未然。构成过失犯罪都必须存在危害结果的发生,否则就无所谓过失犯罪,试想,危害结果已经发生了,还何谈防患于未然。所以,笔者认为考虑立法者的原意可以看出该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肯定不是过失。
(作者:四川大学法学院刑法学07级研究生 ,方向:中国刑法)
参考文献:
[1]赵秉志,张伟珂.醉驾如醉的法理分析.中国法理网,2011-07-12.
[2]陆建红,潘洁.关于醉驾肇事犯罪适用法律的几点思考.华侨大学法学院网,2011.-05-19.
[3]赵秉志,张伟珂.醉驾如醉的法理分析.中国法理网.2011-07-12.
[4]石儒磊浅析危险驾驶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法制与社会,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