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案头上放着著名诗人、作家、学者邵燕祥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邵燕祥诗选》。这本诗选集,在全国新华书店及当当网、卓越网等网络销售火爆。
当今已到耄耋之年的八旬老诗人邵燕祥,新诗和旧体诗综合,字字珠玑的、如此多的好诗、好作品汇集一起,确实十分珍贵!
这部诗选集,收入了他从1988年到2010年这二十余年间的诗抄,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长诗和组诗;下编为杂诗。该诗集是按写作年月顺序排列的,读者可以追随岁月回眸历史,跟随邵燕祥的足迹,在诗行中穿越,回味无穷……
邵燕祥是一个早慧的诗人,从少年时期几首诗作来看,他的才华是过人的。现今文坛上,邵燕祥是成了“作家精”的人物,老当益壮,他的诗文常在全国不少报刊上和读者见面,只要您留心阅读的话。
我多次与邵燕祥说,要比较全面地写一写他,他总说:“不要写我,我不是新闻人物,何必费笔墨!”于是,我老老实实听他的话,十多年过去了,几次提笔但都作罢了。有时也偶尔在报上读到有人写他“印象记”的文字,但大多不确切。
1999年金秋10月,邵燕祥和我又一次在杭州邂逅,参加全国报刊首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到达杭州当晚,我即去燕祥与牧惠两先生同住的房间拜访,见面后,燕祥久久地握着我的双手相看,好像比谁更年轻。因为我们两人都出生于1933年农历五月,是同年同月所生,我头发脱落而秃顶,他还是满头黑发,比我显得年轻很多。
我们的认识,是从我读他的诗开始,由神交到相认相识相知。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常读他的新诗;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中,邵燕祥在北京,我在南京。当时他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年轻的编辑;我是南京《新华日报》的青年记者。我们各自度过了漫长的22年的“”生活。他在1978年底得到后,担任《诗刊》副主编多年。
记得1992年7月我去北京,当时燕祥还住在光明日报后门对面虎坊路15号一幢旧楼房里。那天下午三时,我如约到他家造访,我们非常高兴地谈了很多很多,但他还是劝我不要写他的文章。
杭州会议散会前一天,燕祥就约了定居南京的胞兄邵平一起去老家。邵平原名邵燕平,南京中央***治大学毕业后,作为进步青年由当时的地下***引入《中央日报》当记者。***后就留在南京《新华日报》与我一起工作,他比燕祥和我年长五岁。他们兄弟很多年没回故乡了,这次燕祥趁在杭城开会之际,与长兄同回一趟浙江老家扫墓,这是这对游子人到老年“数典思祖”、了却返乡忆宗的传统观念吧!
邵燕祥祖籍浙江萧山,他出生在北京一个职员家庭。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就开始写作,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北京晨报》上的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当时社会上飞短流长的坏现象。1947年读中学时就参加了***工作,在学生时表诗文作品。
1949年10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整版长诗《歌唱北京城》,让人们都知道了诗人“邵燕祥”的名字。1951年,他出版了以这首长诗标题做书名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所以在广大读者心目中,“邵燕祥”这个名字总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尽管他在吟诗之外,还写了大量散文、随笔和杂文。1953年加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团委员。1955年他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6年又出版了第三本诗集《在远方》。以后陆续出版诗集《给同志们》《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我一向钦佩邵燕祥这样的诗人、作家,他的人品与文品是一致的。我们虽然相识、相知几十年了,但真正的面对面畅谈也只有两三次。一次是前面提到的在杭州,另一次则是1992年7月在北京他家里,见面后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次我们谈及的面很广泛,如当时的社会现象、人情世故等,天南海北谈了一阵,后又谈到他的诗歌写作,并介绍了即将在他家乡浙江的大型文学刊物《江南》上发表他的人生实录《沉船》的背景和写作动机。还谈到他除了写杂文外,还整理诗稿。他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出版了诗集《献给历史的情歌》《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和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如花怒放》等十几种。
只要与邵燕祥见面接触过的人,大家一致的感觉,他是一个极其老实、本分之人。你不要以为他诗写得这么好,一定是口若悬河、能说会道、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的人。恰恰相反。如那次在杭州游西湖,他基本上一直和我在一起,触景生情聊天而已。后来在回住地的汽车上,一位东北的作家问我,刚才和你一起的就是邵燕祥?他感到很奇怪,说是他的大名与眼前的人对不上号,意思是说平时读邵燕祥的诗和杂文时想象的其人其貌,和实际太不同了,邵燕祥是个很内向的人。
邵燕祥为什么不让记者采访,也不愿朋友写他?他说:“我一向认为,作家是应该用作品来发言的,读者也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作家的。”至于邵燕祥的人品,由著名漫画家丁聪先生出版的一本《我画你说》中,有《人民日报》记者、著名杂文家舒展对邵燕祥的概括评说:“燕祥的诗文,评说者火矣,勿须我来置喙。仅凭我与燕祥四十年风雨之交,感到他的人品是第一流的,概而言之三个字足矣:够朋友。”
那次我们在杭州的全国报刊首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上,邵燕祥同意我这个同年同月生的兄长写他了,说回京后要寄一份“自传”给我。他说:“我没有正式写过自传,记得为上海《文学报》写过一个小传,可以复印给你作参考。”
不几天,我收到了燕祥从北京来信,拆开一看是一份两页的《代自传》。他在复印件上眉附言写道:“丁远兄:此文当时为上海《文学报》(他们发我一组诗,索一小传)而作,时过境迁,聊供参考,一切安吉是颂。”
《代自传》是1982年3月夜里写的,我细读燕祥这份《代自传》,还是很有裨益的。我读邵燕祥深深地觉得,邵燕祥的心怀坦荡,别人是很难学的;但对于我来说,一个同时代、同命运、又是同年同月诞生的我,一直在努力向他学习之。
邵燕祥是很爱他的家乡浙江杭州的。1998年4月,邵燕祥所著的《酸辣文章》一书出版。他在“人烟篇”首篇写道:“一城一地都有自己的标志,杭州的标志是西湖;一山一水都有流传的吟咏,以西湖为题的诗词何止千百篇,我以为‘山外青山楼外楼’一首,最是写出了历史的杭州,也透出了历史的浩叹。”那年他参加“西湖与饮食文化笔会”,他说:“湖光山色,最好的境界是历千百年而不变。”于是又得诗一首,歌咏的就是杭州的湖光山色—
底事情牵水一方,
莼鲈久是在苏杭。
张狂岁月容歌哭,
酸辣文章辨短长。
席上传杯延旧梦,
楼头聚首叹新凉。
百年山色湖光好,
秋雁长风度画窗。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所熟悉的诗人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