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林写《聊斋》,五百来个故事,大多以鬼魅、动物、植物为主角,也有两篇以官吏为主角的,其中一篇《于中丞》,写的是于成龙断案两例,智慧过人,神鬼莫测。
于成龙字北溟,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山西永宁州来堡村人。他三十八岁走上仕途,第一站便是广西罗城县。于是他变卖家产,打点行囊,告别***妻儿,带着几个乡中子弟,前往数千里之外的南方赴任。
那时的罗城,刚入大清治下两年,盗匪猖獗,四乡糜沸,两任知县一死一逃。临行亲朋好友纷纷劝他不要去冒这个险。于成龙少有大志,饱读诗书,儒家的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早已深入骨髓,他回告亲友,“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
于成龙来到罗城时,景况比传说中的还要糟。《罗城县志》记述:“杀掳男妇以万计,城市残破,田地荒芜,百姓倚岩谷避难。”城内只有居民六家,三间破茅房便是县衙。他“插棘为门,累土为几”,升堂理事。
当地土豪盗匪,哪把于成龙放在眼里,百般骚扰,动辄挑衅,加上罗城山高林密,湿气深重,族群恶斗,民不聊生。同来的数名仆从不堪其苦,或死或逃,情况极为严峻。于成龙咬紧牙关,抱着“为民而死甚于瘴疠而死”的信念,恪尽职守,不敢一日懈怠。
于成龙在罗城一干七年。从他走过的轨迹,大抵可以理出几个步骤:
第一步,安民缉盗。首先在全县建立保甲制度,约会乡民练兵自卫,大张旗鼓缉拿盗贼,讨伐为患不已的“柳城西乡贼”,取得初步胜利。西乡“渠魁府首乞恩讲和,抢掳男女中只尽行退还”。在此基础上又搞起全县联防,致使邻盗不敢犯境。罗城人民终于结束多年仓皇四散的离乱生活。
第二步,恢复生产。消除社会祸患之后,于成龙张贴安民告示,召回原来失散农民,甚至公布优惠***策,吸引四方流民前来耕作定居。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访问农事,奖掖勤劳的,劝诫懒惰的。每有农家迁入新居,他均亲自为其书写对联,以资鼓励。农闲时,他又带领百姓建民宅,修水利,办学校,筑城墙。罗城四境一时稼穑繁茂,人口增加,鸡鸣犬吠,气象日新。
第三步,翦除豪强。当地长期以来形成“数大姓负势不下”的局面,几户大姓人家恃强凌弱,弱势群体常在忧患之中。于成龙采用刚柔并济的策略,软硬兼施,服理则晓之以理,违法则绳之以法,使得几户不可一世的地方豪强收敛势头,凡事“皆奉法唯谨”。
第四步,减负清杂。在他任上,废除了若干项额外苛捐杂税,制止了乱摊派乱收费现象,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有利于农民休养生息。
第五步,和睦各族。罗城有史以来,皆有汉、壮、瑶、苗、侗等世居民族在此生息。由于以往统治者的挑唆及误会,形成积怨,仇杀互攻,械斗频繁。于成龙深入村寨,苦口婆心,化解矛盾,遂使各族民众消弭干戈,互通玉帛。他又兴办学堂,推行教化,并鼓励瑶、壮子弟入学。
一个混乱不堪罗城,终于改变旧貌,百姓脸上露出了难见的笑容。
于成龙的***绩,口碑道载,使两广布***使金光祖对他刮目相看。于是将于成龙事迹申报朝廷,经吏部考核,将他举为“卓异”。所谓卓异,为卓越,不同于众之意。清朝把它升华为一种部级的荣誉,类似于今天的全国标兵。《清会典・吏部》:“卓异者,必按其事而书于册。”于成龙为官二十余年,三次获此殊荣。
由于于成龙在罗城干得出色,朝廷又有更艰巨的重任要他去完成。康熙六年,于成龙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离任之时,百姓遮道呼号:“公今去,我侪无天矣!”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于成龙廉洁奉公,连去合州赴任的盘缠都没有。罗城地方凑了川资,派人暗中一路接济护送,情景催人涕下。
此后,于成龙历任湖北黄州同知、福建布***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官职越当越大,自奉愈来愈薄。他的清廉艰苦,几达常人不能理喻的地步。逢灾荒年岁,他以糠代粮,将口粮薪俸节省下来救济饥民。百姓尝有歌谣:“要得清廉分数足,唯学于公食糠粥。”他甚至把仅剩的一匹代步的骡子也“鬻之市,得十余两,施一日而尽”。当地富户在他的带动下,也纷纷解囊救民。于成龙赴任福建途中,除行囊一捆,还带萝卜数十斤以供沿途食用。平日“饮茶”,皆命仆从摘屋后槐叶代用,久之,“树为之秃”。他一年四季不见肉味,遂得一雅号“于青菜”。公生明,廉生威,闻于公将至,“官吏望风改操”。
康熙二十三年 (1684 年 ) ,于成龙病逝于南京督署中,享年 六十八 岁。官员亲友去他家吊唁,只见家中“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众人无不相顾痛哭,就连“平时心惮成龙者,俱感动流涕”。消息传出,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菜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帝称他为“廉吏天下第一”,并破例亲自为其撰写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