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熙经营有术
南京国民***府成立的20多年间,国家财***金融大权一直由宋子文、孔祥熙二人轮流执掌,他们虽然是的至亲,也都具留学海外的资历,但其理财的理念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存在严重的分歧,而且彼此间的关系也并不那么融洽。一般人认为宋子文清高孤傲,较为西化,而孔祥熙却自诩为孔子之后,恪守中庸之道,为人世故圆滑,态度和蔼,驯服听话,人称Yesman或哈哈孔(H.H.Kung)。当年他和夫人宋霭龄全力支持与***结婚,而***和宋子文则坚决反对,因此孔与蒋的关系早就非同一般。1933年10月,宋子文因***见及理财方针与发生争执而辞职,孔祥熙便正式接替了***长一职,还身兼行***院副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在这之后,国内经济不但没有陷入危机,相反经过一系列的改革,财***金融和经济建设出现了一番新气象。而孔祥熙与宋子文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对的命令几乎是言听计从,这就让蒋对孔更加信任。1936年1月国内银行界和***界曾有人策划倒孔,特别抨击孔在经营公债中舞弊谋利。新任行***院秘书长翁文灏曾在日记中披露,对此传言不以为然,反认为“倒卖公债者系宋子文,而孔祥熙夫妇则甚可信”,孔祥熙则对外声称“有人谋攫财长,彼必奋斗”。1937年4月,孔祥熙以国民***府特使的身份前往欧洲和美国,寻求和争取西方的援助,取得重大成果;回国后更一度出任行***院院长,并仍兼任***长及中央银行总裁,地位之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集大权于一身,由此也可看出,此时对孔祥熙是非常信任的。
孔祥熙出身于山西商贾之家,对于理财确实并不陌生,他曾对的文胆陈布雷说:“财***经济在书生看来甚为复杂,其实很简单,即是生意而已。”孔甚至公开说,他本人就因为是做生意出身,“故能领略此道”。难怪担任侍从室少将组长的唐纵听了之后都认为“怪哉此论也!”
如果孔祥熙真像他说的那样,将其经商的智慧全部用在治理国家财***上,那倒不啻为国家之福;然而他的确是一个生意人,公不忘私,在处理国家事务中不仅丝毫没有放弃个人及家族敛财的活动,反而利用职权,,拿回扣,办公司,大发国难财。孔祥熙不仅自己经商,还言传身教,让其子女参与投机,其中最著名的事例就是让他的儿子孔令侃直接参与***火买卖,从中赚取超额利润。刚从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孔令侃只有20多岁,孔祥熙竟“举亲不避贤”,将他任命为***秘书,后来又担任中央信托局的理事,常驻香港。此时抗战已经爆发,中国迫切需要向外国购买***火,而购买***火从中可以获得极大利益,因为中介人收取佣金是国际***火市场上通行的潜规则。当时宋子文的心腹邓勉仁也积极在香港购买***火,“妄出高价,为粤、桂张罗购买”,孔令侃则要求其父下令“***火一律由中央代买,否则不发护照”。于是孔祥熙就以行***院院长和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的身份决定,购买***火全部由中央信托局办理,而具体负责人就是常驻香港的中央信托局理事孔令侃。
***火交易中的潜规则
此时孔令侃在香港年少气盛,挥霍浪费,为人侧目。时任行***院参事的陈克文曾在日记中写道:“驻外公务员行为浪漫,生活奢侈,如孔院长公子令侃在港挥霍,冠于一时。此皆抗战期间,足为气短之事也。”当时在港、粤两地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头语,叫“爹爹在朝为宰相,人人称我小霸王”,人尽皆知,这个小霸王“盖指孔院长之公子令侃也”。
若仅仅是生活奢侈倒也罢了,令朝野上下极为不满的是孔令侃利用购买***火拿回扣的敛财行径,就连高层亦为之侧目。时任***事委员会***主任、后任国民参***会秘书长的王世杰就曾在日记中多次记载他对孔祥熙的观感。1938年2月16***在日记中写道:“近来中外人士对中央信托局(孔为董事长)购买***火指摘殊甚,谓有不少舞弊情事,宋子文似亦有电告知蒋委员长,孔氏在会议中力为辩护。”在此之前陈克文亦曾在日记中说:“最近孔以向美定购飞机之权授其子令侃,所得均速率最劣之旧机,每小时不过二百八十哩以下,航空界大愤,但终无法补救云云。孔常于会议中叹云‘如此中国安得不亡’,自己所做不满人意之事多矣,不知亦念及此言否?”
时任铨叙部次长兼中央监察委员会秘书长的王子壮也在日记中写道:“孔之用人,据一般人批评确有若干之不当,以其甫及二十之长子,主持关系国家前途重大贸易信托局,少年得志,凌驾一切,外间且攻击其弊窦丛生。”因此他认为:“此事涉国家,且为彼之亲属,理宜从严彻查,纠正错误。但蒋先生于到重庆之初,举行纪念周之余,盛称孔之办理财***卓有成绩,至外间有若干之攻击,经调查结果,或无其事,或系低级人员之错误,轻轻一句,顿消前失”;然而实际情形则是“重情节者诿诸小职员,余则悉予以粉饰”,那么被处理的人当然会“自怨其非当局之至亲而已”。对此王子壮不禁感叹地说:“处此乱世,信赏必罚,极端重要,蒋先生每屡言之,何行之不笃耶?”
由于通货膨胀导致财***危机日益加剧,就连陈诚、白崇禧这些***头亦“均对孔庸之极表不满,并深感财***前途之危机,将向蒋先生有所陈述”。他们要表达的内容就是以宋代孔,为此王世杰亦向蒋提出重新起用宋子文为财长的建议。蒋虽然也一度同意,但宋却表示就任财长的先决条件是,孔必须辞去中央银行总裁之职,蒋因而拒绝。曾对王世杰解释:“你们都不了解孔祥熙,孔祥熙这个人做人很有中国人的风度,他自己不要钱。至于宋子文这个人则是西洋人作风,并不讲道义。”如果说孔祥熙有中国人的风度是说他为人处事圆滑世故,面面俱到,尤其是对蒋几乎是唯命是从,倒是有一些道理;但若说孔“自己不要钱”,那可就是说瞎话了,后来的事实也让蒋无话可说。
对孔一直信任不疑,并屡加保护,对于这一点就连蒋的亲戚和侍从都看得很清楚。戴笠曾向其属下转述蒋孝镇(的侄孙)说的一句话:“委座之病,唯夫人可医;夫人之病,唯孔可医;孔之病,则无人可医。”唐纵听了,觉得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然而孔氏家族于抗战间大发国难财在大后方引发了强烈的不满,昆明、重庆、成都等地的学生更是连续掀起倒孔的运动。也许是迫于各方的压力,让他外出避避风头,1944年5月,决定委派孔祥熙前往美国参加国际会议,并商洽有关合作借款事宜,但要求他在临行前交代其子孔令侃多年前在港购买***火的账目。
敛财的秘诀
1944年6月,孔祥熙以中央信托局理事长的身份向递交了一份报告,不得不交代孔令侃当年在香港购置***火而赚取大笔外汇的经过。这份目前藏于台湾“国史馆”“***档案”中的文件,向我们揭示了当年孔令侃购买***火时所采用的敛财手段。
按孔祥熙所说,抗战爆发之初,国家急需向国外购买大量兵工器材,但因缺少外汇,办理进口***火之事极为困难。因此他便奉之命,在国库中拨出一笔专款,交由常驻香港的中央信托局理事孔令侃负责,令其在“不影响外汇而达到完成兵工储料之目的”。
孔令侃接到命令后即以他的公开身份,并利用中央信托局在香港的机构与人员协助办理。当时香港的外汇市场风潮迭起,孔令侃认为若投放大量国币在香港购买,外汇市场势必更加动荡。因此拟具报告,建议以中央信托局的名义专门收购国际市场急缺的土特产品,并负责向外国销售,用其所得之外汇,再向西方购买中国所急需的各种***需物资。他的这一意见获得批准,国库先后几次拨出购买兵工储料专款国币5,600万元,后因欧战爆发,原有900万元拟向欧洲购买子弹之款项因厂商无法交货退回外,实际国库拨出的款项共计为4,700万元国币。
孔令侃拿到这笔巨款后即委派其属下,以统制经济的名义在接近沦陷区及大后方各地采购各类出口产品,然后再销售到国外。在孔祥熙眼中,孔令侃年龄虽轻,但却极具生意头脑,称得上是一个生财有道的大炒家。因为他将售货所得之外汇并不立即购买***火,而是“随时视察英、美国际关系变动情形,预测英、美、港汇涨落,先为转换,种种运用,极费苦心”,然而经过这一番炒卖,“所得外汇数目,远超过官价外汇之上”。这笔外汇除了一部分用来购买兵工署所指定的***用物资得以完成任务外,其余大部分资金再来炒卖外汇,几经运作,所得利润,实非常人所能想象。
1939年,由于孔令侃在香港私设电台被发现,港英当局将其驱逐出境,孔令侃被迫辞去中央信托局的职务,转而去了美国。名义上,他宣称是奉父命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实际上却是将其家族的部分资金、产业加以集中,在纽约设立了一个很大的办事处,雇佣美国律师为他经营投资,开辟孔氏家族在美国的商业战场,这其中想必也有他在香港经营外汇投机所赚取的超额利润。
按理说,孔令侃既然离开香港,也不再从事***火买卖,那自然应将手中的资金及账目全数交出,可是他却借口“其时因尚有一部分物资未能运出,一部分物资运出尚未销售,因此全部账目未能结束”为由,迟迟不予交接。至于前后账目不一,孔祥熙解释,是因“太平洋战事发生,港沪沦陷,仰光失守,账册卷宗亦有未能携出者,虽一、二项目已经先后整理,而全部账目势须战事结束方能再行具报,至款项因或存港沦陷银行,或者在英美售货账下,因此总数未能集中,致先后报告数目不同”。
据孔祥熙报告,这笔专门用于炒卖购置***火的款项总共结余的外汇计为美金5 114 992.96元,英金22 671镑8先令3便士。但是孔祥熙认为这笔钱“既系该理事奉钧座命令特办之购储器材事件,因营运得法,获得此款,如何处理殊成问题”。孔祥熙的意见是,这笔外汇既非国库之款,于情于理都不应归还国库;同时它又不是中央信托局投资自营之业务,因而亦不能拨回信托局。孔祥熙说孔令侃曾为此事专呈具报,呈文中先是对大为吹捧,称大***时期因“国内兵工建设多未完成,难以应付强敌,北伐以还,钧座整***经武,功在国家”。关于这笔款项的处理,孔令侃提议“可否将此款一部分拨充办理重要兵工厂建设,用以纪念钧座之丰功伟绩,而垂永远”;一部分则“以为中央信托局发展战后贸易之需”,因为中央信托局“既属国有营业机关,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对于国际贸易担负之特殊任务,所需资金自不能再由国库拨给”;所余之部分再对“协办得力之人员酌予奖励,以示慰勉”云云。
此刻距孔令侃经手买卖***火已时隔六年,但他却迟迟不将账目交接,这笔数额庞大的外汇这几年又进行了哪些投资和周转更是不得而知;最后虽勉强交出账目,但具体数额则又前后不一,这本身就存在诸多疑点。尽管孔祥熙为此百般解释,仍然漏洞百出,然而他的建议却得到的首肯。阅毕报告后即亲自手批:“此款准以百分之十五数目拨补中央信托局,为国际贸易转周(周转)基金之用,其余之数,皆充作为制造飞机厂基金。”于是,这笔糊涂账就这样不了了之、蒙混过关了。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