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核心应该是团聚,与家人的团聚。但在现代社会时间机器的操纵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匆忙而功利,人们的精神焦虑而孤独,人们不妨在民族节日中对礼仪的、象征性的、微细而温情的文化事项多加强调和提倡。
是的,春节到了。“带着祝福,常回家看看……”1999年,一首《常回家看看》在春晚上一炮走红,唱出了许多家庭的期盼。13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流动的加速,空巢老人增多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越来越多的 老人与老伴相依为命,在城市或农村的一角独守。远在他乡的子女也因工作繁忙、生活琐事而与老人聚少离多。近日由赵宝刚执导,刘涛、张铎、吕中、奚美娟等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的都市话题剧《老有所依》,被认为是2013年最接地气的电视剧,在热播之后,也引发荧屏下对养老和孝话题的热议。
“我儿子5年没回家了,电话也全换了,他还是公务员。你们能帮帮我们吗?”2011年1月11日,一条被网友称之为“最揪心的求助”在微博上转发。求助者是一对来自郴州的老夫妻,短短的几十个字却无不透露出老人的无助以及对儿子能够回家的强烈期盼。
回顾历史的案例,曾有天津市68岁的徐大爷将儿子告上法庭,诉讼请求里只字未提物质要求,只要求儿子承担照料 义务。徐大爷说:“我不需要赡养费,但我需要孩子的关心和问候。我见他一面跟见个大明星似的困难,想想就伤心。”
无独有偶,江苏省姜堰市前不久也有一宗类似的案件。原告是一位80岁的老教师,他告的是他的小儿子,告状同样不是为了“赡养费”,而是因为小儿子总借口工作忙、家里事情多不来看望父母。最终,双方在法官的调解下达成一致,小儿子答应每周探望父亲不少于一次,每次陪护的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
记得一个广告,过年了儿女都没有回家,父母做了一桌子菜摆了一圈凳子却没吃饭的人,父母望着电视节目直至电视节目都没有了,父母慨叹道:忙,忙点好啊~!不要让这场心酸的画面,在我们家中上演,再忙,别忘常回家看看,再忙,别忘了抽出点时间打电话~!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201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并将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年节。常回家看看老妈老爸,亲情是最珍贵的感情。
此番“常回家看看”列入立法,意味着子女不经常回家探望父母,就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而法院也将获得受理此类诉讼的立案依据。将孝亲伦理写入法律,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维护家庭关系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传统孝道的式微。原本 天经地义的行为竟然要靠法律这条最后“底线”来保障,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抑或是一种悲哀。 其实,道德标准上升为法律规范,也是无奈于现实的大背景。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格局基本形成,4―2―1时代( 4个老人、2个中年人和1个小孩)正式到来,独生子女往往无力兼顾事业和多位老人,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步减弱。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约1.67亿,大中城市空巢家庭达到70%。一连串数字的背后是严峻的养老形势: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是今后我国较长一段时期内不可避免的重大挑战。
另据全国老龄办2008年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 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别让父母的爱,成为永远的等待”,《让爱回家》的画面最终定格在这句话上。家其实无需多大,多么漂亮,而只需要充满了爱,在小的房子也是温暖的。有人说,房子大了,心冷了,钱赚多了,回家的次数少了,志在四方并不是错,赚大把的钞票也不是错,错就错在以为礼物就能代表一切,给父母再多再奢侈的礼物,也比不上空手回家喊声:爸,妈,我回来了~!那才是父母真正想要的啊~!
春节,无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 统节日,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的特征,凝聚人心的感情根基。中国人讲究的是,“家庭举宴,长幼咸集”的“合家欢”,除夕的 “年夜饭”更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一顿饭,这不仅仅是一次亲情的聚会,一次礼物的馈赠,更深刻的是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你准备好回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