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书写时代的“没落”
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我,如今,很少拿起笔在摊开的、洁白的纸上认真地书写。有一日看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被那些参与书写的同学和被写出来的一个个方块字深深吸引,无限感慨!我问身边的友人,你们可愿意书写汉字,他们的回答是:“好几年没拿笔写过字了”“偶尔写,哈哈,那是签合同时……”“写字太讲究了,难看了不敢写,敲击键盘多好啊,多省事……”
我深感失落,到底是遗失了什么呢?
我知道你们懂汉字,你们每天都在奋笔疾书,所以我把汉字的某一部分故事说与你们,渴望你们有一天与我们不同。
古代中国人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纳为六种,总称“六书”,即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它大约反映了战国末期到汉代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六书基本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还有不够完善周密的地方,但它仍然不失为了解汉字的最好纲要。可以说,“六书说”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创见。
象形字 画人画鸟画山冈
象形字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它就像一幅幅画卷,展现着古代中国人对于自然万物的认知。
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点。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乌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小乌鸦长大后,老乌鸦飞不动了时,小乌鸦会反过来找食物喂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父亲去世时,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
《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
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不管宋朝坡说“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越端详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
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
指事字 刃点刀口末画树梢
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稍稍加工一下,就成了指事字,它通常用来表示抽象或局部的东西。
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例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的“末”,表示刀锋的“刃”等。“刃”字,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说文解字》说:“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
会意字 月在日边明
月在日边明,日月当空。会意字也许是六书之中最有趣的一种造字方法了。这些绝妙的文字透射出了中国人丰富的联想与率真的态度。
有一次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悄悄地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坡早看清楚了,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坡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
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以上这则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开的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祖先们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的联想和率真的态度。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
形声字 秀才识字认半边
秀才认字认半边能够不常露怯,主要是形声字的功劳。作为一种造字法,形声字是一种简便好用的方法。它的出现,满足了汉字大量制造新字的要求。
形声,“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表示“和”是口的动作;“禾”是声旁,表示“和”的读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属于心理活动;“刃”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纯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是它的造字素材:形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声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会意字(如“旦”)。后起的形声字也有用原来的形声字作声旁的,例如“影”字的声旁“景”,本身就是个形声字:“日”是形旁,“京”是声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汉字故事:六书造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