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流程
一、融情入境,走进诗文
1.赏曲谈感。播放古筝曲《阳关三叠》片段,谈谈听后感受。
2.配乐叙说。介绍古代交通、通信等情况。体会“相见时难别亦难”,送行饯别表达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也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3.揭题解意。
刚才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阳关曲》。这首乐曲是根据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谱写而成的,你们知道是哪首诗吗?(生答,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1)谁能来说说课题的意思呢?
(2)王维到底是一位什么的诗人呢?你们在课前也去查阅了解,谁愿意来介绍他。
【设计说明】缠绵的乐曲,动情的叙说,激起学生对离别伤感的情绪,产生“课伊始,情已生”效果,又很自然地引出乐曲的来源,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自主读诗,领会诗意
1.自主读诗。
(1)初读古诗,遇到不懂的字多读几遍,要求读准、读通。
(2)再读古诗,想想诗句意思。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讨论,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
(1)读准诗句。(个别检查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2)读懂诗意。这首诗写了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可以完整地说,也可以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指名读诗句、说诗意,个别补充。)相机点拨理解“朝雨、、客舍、新、更”等重点词。
3.梳理归纳。
(1)知密友。理解“元二”“君”“故人”的称呼,体会平时朋友关系的亲密。
(2)解送别。理清送别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方式、经过等。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字面意思,是读懂诗句的标志;有意识发展学生在朗读中捕捉、梳理信息能力,体会密友关系,把握送别事件。
三、触摸题眼,品悟诗情
整首诗紧扣题眼“送”字展开,下面让我们走进古丝绸之路,走人古渭城,去进一步感受一下这一对友人送别的场面。
1.远观“西出”景。
(1)出示路线***,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地理位置。了解一路有3000多千米,骑马也要走半年多的时间。引读“西出阳关无故人”。
(2)课件播放滑城景色。谁能描述一下渭城景色?
生描述、补充,师相机引读――(生: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课件播放关外景色。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谁愿意来描述一下?
生描述、补充,师相机引读――(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2.倾听“劝君”语。
友行千里,设宴饯别。只为――(生:劝君更尽一杯酒),唯恐――(生:西出阳关无故人)。(板书:劝)同学们,此时此刻,诗人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好友诉说呀?
学生思考、汇报,教师点拨,结合补充带读:在这次分别后的两年,王维就去世了。没有想到这次分别真的是一次诀别。如果关外的好友知道了,难道不会痛心疾首,无限感慨――(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细品“更尽”酒。
千头万绪,临别依依。心中的话儿太多了,有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而相对无语。也许此时杯中酒(板书:酒),更能让他们感情得以宣泄。同学们,请你们也闻一闻、品一品,这是一杯杯什么样的酒呢?
学生回答,老师引导体会,这是一杯“离别的愁苦之酒”,“酸溜溜的思念之酒”,“关心祝福的甜蜜之酒”等,同时带读――(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设计说明】诗歌是写意的画,通过想象感悟来补自,才能使诗歌变得丰满,教学也因融入生命的体验而灵动。这一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发挥想象去看、去听、去闻、去读,深化对诗句意境和情感的感悟。
四、升华感情,拓展诗魂
1.升华读。
千里送君,终须一别。小雨停了,门外的马车就要启程了,请同学们站起来,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
(配乐《送别》,生挥手、朗读。)
2.拓展学。
(1)比别情。再读读上节课学的《别董大》,并与《送元二使安西》作比较,体会一下两首诗有何异同?(生诵读、谈感受,师相机指导、归纳。)
(2)诵别诗。请同学们诵读课前收集的送别诗,并作简单介绍。
3.激发写。
说说和亲朋好友分别的经历,谈谈当时的情景和感受;再写一写。
【设计说明】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提升教学的效度、维度。一方面重视审美、鉴赏能力,延伸诗歌教学的深度;另一方面,把学习引向“诗”外,让学生去诵读积累,迁移表达,拓展诗歌教学的宽度。
五、课外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收集几首送别诗,诵读,记忆。
【总设计说明】本课教学采用层进式的设计,分四个阶段把古诗教学引向纵深。在教学中,主要采用:
(一)创设情境,有效学习
课前欣赏古筝曲《阳关三叠》,唤醒经验,引起共鸣,奠定情感基调,导人巧妙自然;课后在《送别》乐曲中尽情诵读,让情感奔泻,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课中,课件的不同画面,激发学生在看、听、闻、想、说中学习。
(二)想象感悟,解读诗意
诗是无声的画,是写意画,只有在读中调动各种感官,融入生活经验,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化无声为有声,化意象为具象。在教学中通过远观“西出”景,倾听“劝君”语,细品“更尽”酒等环节,丰富诗歌内容,体会细腻感情,教学也就变得丰盈灵动。
(三)有效拓展,培养能力
针对小学高年段特点进行教学。一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如初读古诗说诗意,并能在读中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概括;二是培养对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如比较不同的送别诗;三是重视积累习惯、表达能力的培养,如在课后进行“以一带多”的诵读以及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