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辨析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什么?教育界长期以来没有定论,广大教师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考题时往往给出几个参考答案。《教师教学用书》在“整体把握”中阐述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又在“问题研究”中阐述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最后又在“练习说明”中阐述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样,我们师生就疑惑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三种选择,那么究竟该选择哪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笔者认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论点这个概念。

论点是议论文中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看法和主张。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这一问题或事件的总主张、总观点,一般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姚麟园在《中学教学全书・语文卷》中做了如此论述:“论点可以是多层次的。根据论点内涵的多寡及其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的作为单一论点提出,加以证明便可;有的则需分解剖析为一总论点以及隶属其下的若干分论点,自下而上,条分缕析,达到最终确证总论点的目的。”这段话中的“总论点”即指中心论点。那么,怎样才能判定本文的中心论点呢?

首先,要分析文章的标题。议论文标题分为论述问题型标题、中心论点型标题、论述范围型标题、论述对象型标题四种。不论哪种标题都有点明或提示中心论点的作用,使人见其题而概知其旨。本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一节,标题为编者所加。编者为什么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标题?标题是哪个句子的深化呢?本文先论证战争胜负的条件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强调“人和”的作用;同时,“人和”又由统治者是否“得道”所决定。所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前面议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即文章的中心论点。编者之所以把中心论点提炼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并作为这节文字的标题,是因为这样不仅概括了本文的基本内容,揭示了本文的主旨,而且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其次,要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中心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与主旨,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核心。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那么也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精髓。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动荡,各国相互攻伐,人民生活痛苦。面对现实,孟子讲求“唐虞三代之德”,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他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他。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一统天下。他到处游说,希望封建统治者实行“王道”,施行“仁***”。在本文中,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并假设攻守均遭失败的战例来证明这个观点,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从治国以及理论方面(域民、固国、威天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得“人和”呢?结论是统治者要“得道”,即施行“仁***”。所以,孟子的目的是在宣传儒家的“仁***”思想。因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能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一个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这个中心论点的,是从不是主,是目不是纲。

再次,要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本文的论证思路显然是从“谈战争”达到“谈治国”的目的。战争是当时残酷的现实,孟子从现实入手,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两个观点的论证,突出了“人和”在战争方面的决定性作用。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从理论上强调了“人和”在治国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很显然,这里的“域民”“固国”“威天下”已不是战争问题或***事问题了,而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治问题。可见本文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来论述实行“王道”即施行“仁***”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水到渠成地推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中心论点。

最后一组对比句和一个假设句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意义:施行“仁***”的君主是一定会得“人和”、统一天下的;施行“仁***”的君主“有不战之时”,即使去打仗,也一定是自卫的、必胜的正义战争。

最后,要明确作者的论证意***。孟子生活于战国中期,他反对战争,极力游说统治者施行“仁***”以统一天下。孟子是一位儒学大师,不是一位***事家。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孟子不会去研究战争,他研究的是统治者施行“仁***”才能得“人和”的问题。朱熹在《公孙丑章句下》第一节的后面是这样注解的:“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本文虽然用了大量笔墨去论述战争,但这是表象,是凭借,其真正目的是论述“人和”的实质,就是“得道”,即施行“仁***”。统治者只要“得道”,施行“仁***”,就能得“人和”。所以,孟子的意***是告诉封建统治者要“得道”,要通过“仁***”去一统天下,而不是鼓吹封建统治者凭借战争去一统天下。

孟子的社会背景、***治主张、论证思路、论证意***等方面都说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只能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由此可知,确定中心论点的方法有很多:一是分析文章的标题;二是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三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四是明确作者的论证意***……我们这些“解惑者”一定要准确地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辨析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心论点辨析

学习

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结构解读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结构解读,内容包括米兰昆德拉小说不朽,米兰昆德拉小说不朽片段。摘要:米兰・昆德拉的流亡经历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其流亡经历由事实形态转化为精神神态,引发了精神活动中“流亡”与“回归”的双向运动,导致

学习

不可告人的秘密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不可告人的秘密,内容包括不可告人的秘密全集,男人不可告人的秘密。有一天,在我工作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储户来取钱,我无意中少给他算了5角钱利息,他也不问,拿上就走了。他走后,我又把正确的数目再改写到存单上去。虽然存单

学习

探秘毛利人文化

阅读(23)

到了奥克兰以后,只住了一夜,还没闹清楚怎么回事,就被汽车带到了罗托鲁瓦。说实话,由于来得匆忙,没有来得及做多少案头工作,也没能仔细地查找资料,就来到了新西兰。因此,不好意思地说,此时别说罗托鲁瓦,就是新西兰,对于我来说也好像是一片空白。

学习

元认知策略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元认知策略,内容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关键词:元认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策略

学习

便引诗情到碧霄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便引诗情到碧霄,内容包括便引诗情到碧霄全文翻译,便引诗情到碧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学习

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制度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银行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内容包括银行坏账准备金,商业银行呆坏账管理办法。一、1993年的准备金制度及存在的问题

学习

你在干什么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你在干什么,内容包括你到底要干什么全文,你去干什么免费阅读。对于我来说,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习

数学教材“去括号法则”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教材“去括号法则”,内容包括数学去括号的用法口诀,数学去括号移项法则。摘要:“去括号法则”是各种版本初中数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时会经常出现错用法则的现象。通过“去括号法则”和“用乘法分配律取代去括号

学习

男生女生不一样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男生女生不一样,内容包括男生和女生不一样原版,不一样的男孩女孩正文。“啊?”不少女生惊叫起来。

学习

性本爱丘山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性本爱丘山,内容包括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意思,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下一句。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于是,我经常在梦里,在那些不能出门而发呆的日子里,静静的幻想着南方的一景,或是山涧的小溪,或是变幻的浮云,或是连绵的群山。

学习

怎样读书作文800字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读书作文800字,内容包括怎么读书作文800字高中,怎么读书议论文800字。读书,成为了21世纪最重要的字眼。读书,一直是困扰一些同学的事情。那么,怎样读书呢?现在,我就为你推荐几招我的读书方法。读书,首先要寻找读书的乐趣。那

学习

人迹板桥霜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人迹板桥霜,内容包括人迹板桥霜全文意思,人迹板桥霜全文阅读。在古诗中桥的作用主要是通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最早的联结船舟为浮桥的桥,就架设在诗经的《大雅・大明》中。而名声最大的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那一

学习

窥一斑而知全豹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窥一斑而知全豹,内容包括窥一斑而知全豹,窥一斑知全豹的意思。一

学习

深圳中院“窝案”在即

阅读(1679)

本文为您介绍深圳中院“窝案”在即,内容包括深圳中院受案范围,被高院退回的案子何时再开审。“深圳中院的破产庭‘破产’了。”深圳市中级法院法官集体腐败案一出,此言不胫而走。

学习

解析人类中心主义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解析人类中心主义,内容包括人类中心主义,超越生物中心主义。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文明;自然

学习

中国城市的诱惑:金融中心

阅读(33)

编者按:在本刊2006年第11期我们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潘英丽教授的《上海: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一文。在文中,潘教授指出了上海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众多优势。尽管如此,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之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回过头来看,全国性金融中

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内涵解析,内容包括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儿童为中心教育理念。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如何适应这一现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