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是架设在水面上连通两岸而利通行的建筑物,《说文解字》中指出“桥”的本义为“水上梁”,梁即桥梁。古往今来,桥招来了无数诗人的低吟高唱,合奏出一曲精彩的桥梁交响曲。
在古诗中桥的作用主要是通行。“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最早的联结船舟为浮桥的桥,就架设在诗经的《大雅・大明》中。而名声最大的则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那一座:“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声名远扬,主要来自颔联。作者选择了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将其有机组合在诗句中,创造出一幅凄清的、有声有色的乡野秋日早行***。其中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都是独具特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可谓是“早行”,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两句仅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便有无穷意蕴,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具足”的佳句。
在古诗中桥也是诗人对历史、对人生感喟的媒介。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诗中以桥名、巷名为对,不落痕迹地融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诗人以此抒发了对旧日权贵中落覆灭的慨叹。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精心选取“枫桥夜泊”这一独到的地点,从中撷取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古寺、钟声等众多独特的意象,烘染游子的羁旅愁怀。而杜甫《兵车行》中的诗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更是选择咸阳西边的渭桥,以这西行必经的送别之地为背景,揭示了战争给成千上万家庭造成的妻离子散的悲剧。
在古诗中桥还是一种观赏性的景致。白居易就写有一首《天津桥》:“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眉月晚生神女浦,脸波春傍窈娘堤。柳丝袅袅风缲出,草缕葺葺雨剪齐。报道前驱少呼喝,恐惊黄鸟不成啼。”天津桥是隋唐时期洛阳城南北交通的要冲,在这首诗中,水如美目,月似蛾眉,风缲柳丝,雨剪芳草,黄鹂在树间唱着它们代代相传的歌。白居易以他诗意的角镜,为我们摄取了天津桥头所见的早春美景。而孟郊的《洛桥晚望》,则是另一番气象:“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上嵩山雪。”写的还是天津桥,却充满寒意,给人一种高远而落寞的观感。张旭在《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的诗句中,借助那横跨山溪之上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的长桥,渲染出烟雾迷蒙、隐隐约约的环境氛围,营造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链接】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 枝 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1. 简要赏析诗中“桥”的意象。
2. 诗中“清江一曲柳千条”中的“清”字,一说是“春”,你觉得哪个字较好?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第二句中的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寓出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第三句只浅浅道出桥上发生的事实,怀思故人之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
2. “清”与“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清”字较好。(说“春”字较好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