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推荐的课外名著篇目之一。实际上,很多初中学生早就读过这本书。原因之一,它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深受孩子们的广泛喜爱,是很多孩子的启蒙读本;原因之二,《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大部分以动物为主人公,篇幅短小、形象生动,富有启迪意义。这样的名著对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情,既不能忽略孩子已有的阅读体验,更要发展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概言之,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做好衔接教学。如何衔接?下面以我在指导学生再读《蚊子和狮子》时的具体做法来说明。
一、了解学情,明确衔接型阅读指导的方向
对《蚊子和狮子》,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是怎样的,认知过程与能力又如何?为了解这一学情,我首先进行学情诊断。师:同学们读过《伊索寓言》吗?生(齐声):读过!师:谁来说说其中《蚊子和狮子》这个故事?(一生复述,少数学生补充)师:概括一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生:讲的是一个蚊子打败了狮子、却被小小的蜘蛛消灭了的故事。师:非常好。寓言往往把深刻的道理寄予简单的故事中,你从这篇寓言中读出了什么道理呢?生1:这篇寓言告诉我们:在胜利面前不能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生2:骄兵必败。从课堂学生的回答来看,学生对于《蚊子和狮子》这篇寓言的寓意理解比较集中,即“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样集中的概括显然是有问题的:几个学生的发言为什么那么一致?学生是怎么理解出这样的寓意的?由此不难知道,学生目前在寓言阅读中的认知过程有不足,主要表现为阅读认知的思维过程比较简单、不深入,在理解寓意时常常贴标签。这点不足显示出学生在小学阶段阅读寓言的真实状态,那就是满足于对寓言故事的了解,习惯于接受既有的寓意暗示(如篇末揭示寓意的一句话),因此,初中阶段,教师的阅读指导要在学生已有的阅读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这就是衔接型阅读指导的角度。
二、立足学情,拟设并实践衔接阅读指导策略
明确了衔接阅读指导的角度后,教师就要立足学生的学情,拟设具有针对性的衔接指导策略。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我教给学生的是“追问”的阅读方法,即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立足文本,结合寓言内容,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连续“追问”中,深入理解寓意。具体实践如下:在学生初步交流了《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后。我要求学生再读寓言,并给学生一道思考题:蚊子为什么要同狮子较量?学生思考后体会:其一“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看来蚊子同狮子的较量是一厢情愿的,是单方面的宣战,至于狮子有没有应战,不得而知;其二蚊子同狮子较量,是单方面的挑衅,是挖空心思的“自我证明”,其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并不弱小,即要用不怕强大来证明自己并不弱小。从这个角度看,蚊子的形象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骄傲自大者,它还是一个别有用心者,是一个自我价值观扭曲者。因此,本文的寓意值得深入体会。如此一问,学生对寓言的理解已深入了很多。我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再读寓言,再提问题。很快,有学生举手示意:学生1:蚊子真的战胜了狮子吗?学生2:蜘蛛真的是小人物吗?……我及时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一番讨论更加热烈,很快有了体会:“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拟人化的手法让狮子的形象颇为生动,冷不丁冲来一只嗡嗡叫的蚊子,只在自己“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转悠,并不时地扎上一两口,顾不上吼叫,容不得撕咬,猝不及防中好生恼人,而这一切全在于一只别有用心的、蓄意挑衅的小小蚊子!承接上文来看,在这场蚊子和狮子的“较量”中,对手狮子既没有应战,更没有备战,也就谈不上“较量”,充其量是一场“偷袭”,看来这个“战胜”的结果也是蚊子一厢情愿地认定了,由这一厢情愿的认识再滋生出“自大”的心理,得意忘形到“唱着凯歌飞走”,仍是自我价值观的扭曲。再往下看,“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网捕食昆虫,如蚊子,这是蜘蛛的习性,也就是说蜘蛛是一些昆虫的天敌,这样看来,相比较于蚊子,蜘蛛实在不容小觑,蚊子临死前叹息“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看来是死到临头也没弄清楚这“大”与“小”的界定啊,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如此盲目、如此扭曲,可笑可悲。从这三个问题的认识来看,作为一篇寓言,《蚊子和狮子》并不是简单地嘲讽像蚊子这样的“骄傲自满”者,更是在嘲讽像蚊子这类的对于自我价值的盲目甚至是扭曲的认识者,“骄傲自满”而招致失败只是这一认识的外在显示而已。所以,如果把《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归结为“骄傲是没有好下场的”,确实简单化了。如此这番追问,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这一篇”寓言的寓意,也学会了如何深入理解“这一类”寓言的寓意,相比较学生在小学’时的阅读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衔接型阅读指导,发展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