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再现】:
送何遁山入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答:__________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福建卷的诗歌题均总分6分,均分为3.69分,难度值为0.615,与福建语文总卷91.3的均分是相对应的。应该说难度适中,能照顾到大部分考生,也能突出个别优秀学生的能力,很好完成高考命题的要求。下面从命题者的思维、答题者思维及讲评思维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题进行分析:
一、命题的思维
1.考什么:本次诗歌题第一小题考的是对炼字的分析;第二小题考的是对作者向往自由生活这种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2.怎么考:本题以一道送别诗为题材,写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及送别友人后的想象。以两个简答题为形式,直接提问,较为简洁。第一小题难度较小,考的是学生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第二小题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以想象的能力去感受作者的情感,但开放度不够,仍约束在作者的情感里。是考查学生在一定条件限制下,对作者情感的一种自我探究。
3.为什么这么考:第一小题是考对个别字词的意思的理解,在层级方面,是先考B层次对字的理解上,再运用C层次分析综合,联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是D层次的鉴赏评价,是所学知识的直接应用和间接应用的相结合。
第二小题考查的则是,作者所想象的情境及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能力层级方面,是D层次的鉴赏评价,要求考生能进行分析综合,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所学知识的间接应用,层度上更深。两个小题难度是由易到难的阶梯设置,能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发挥空间。
第一小题对“绿”的理解大部分学生都会,能先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第二小题需要想象空间,有创新和探究能力,符合新课程相关要求。
二、学生解答思维
1.思维过程:学生先对诗歌进行阅读,从诗的题目、意象及相关注释获得关键信息,经过与平时考过的题型进行对比分析,获得解答两道题目的方法和步骤。
2.思维结果:第一小题,能写出“绿”充满生机的意思,但有些学生没往动态和韵味思考。第二小题则对第三联的想象由于受“征衣”的约束,出现想象的偏差,往战争方面想象。第四联则在注释的帮助下,能联想到对归隐生活、自由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上。
3.思维障碍:第一小题的出错,主要源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能力的缺乏上,只对其中一面进行理解,如对“绿”本义的理解,但在对树林动态的表现和诗歌韵味的增加上,出现思维的短板和缺失,是思维能力整体性、全面性的欠缺。
第二小题的出错,则源于思维不够灵活,较为死板,才会对“征衣”只有“战士所穿战袍”的定式理解,不懂灵活变通,在知识点的调用和转移上的能力不够。
三、教师讲评思维
1.学生应答思维和命题者思维间的差异:第一小题考的是旧知识与新题的结合能力,要求把所学知识进行直接应用后再进行间接应用,而学生只在直接应用上能答到位,对于新题的结合能力及知识的间接运用,由于缺乏思维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出现答题不全面。第二小题考是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但学生由于思维的灵活性及探究度不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2.纠偏策略:针对第一小题,应该多训练学生新旧知识的结合能力,并让学生学会从整体上去考虑问题,对问题尽量多角度理解解答;针对第二小题,要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不能死板记下某些内容,再进行生搬硬套,这就缺少思考了。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3.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有自主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就要求教师在对本题诗歌讲评时要多设置一些相关情景,触动学生的思考,慢慢培训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整体性及灵活性。
在对第一小题的讲解上,可以引入其他诗歌对景物描写的各方面解析,如动静、正侧面、高低远近、冷暖色调、感官等多角度的分析,让学生对景物的分析能有更为全面和整体性的理解。
在第二小题的灵活性训练上,应该多举一些与众不同的、别出心裁的题型进行训练。要让学生学会不能定式思维,要灵活应变,在正向和反向思维上、灵活创新思维上进行反复训练,避免过多的惯性思维。
四、试题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创新:诗歌作为必考的一道题,由于已出现太多经典题型,故历年出彩者甚少,想要有所创新不容易。这次用了宋诗,算是思维模式的一次小小的创新,脱离了唐诗和宋词的定式,并且宋诗偏向于说理,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这对当下学生也算是一种变相的锻炼,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时,这是一所送别诗,但并不是像以往送别诗那样只是抒发离愁别绪,一片愁云笼罩,而是由送别朋友写到对自由生活、惬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也可以避免学生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来答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及所学语文应用的能力。
2.不足之处:
(1)题目的立意思想值得商榷。本诗的主旨是写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就有点要脱离现实社会了。而目前我国社会由于物欲横流,产生很多不良思想,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导致很多人有避世思想。高考诗歌再这样考,就会加重这种思想的泛滥,所以建议还是要以积极乐观、勇于拼搏、坚持毅力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主旨为导向来考查学生,才能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2)设问上,缺少手法上的提问。本次诗歌题主要考炼字还有想象理解能力,在第二题的设置上没有阶梯式的问法,难度一下子拔高,建议应该先考手法上的运用,再进一步引申到对作者主旨思想的理解上,这样学生得分能提高,并且也能引起考生对手法运用的重视。而只有重视修辞、表现等手法,才能慢慢去熟悉它,灵活运用它,最终实现对语文能力的掌握。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海沧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