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杂技与舞蹈同为人体文化中的姊妹艺术,她们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当代,杂技艺术在创作和表演上,大胆吸收引入舞蹈艺术的元素,使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有机地融合,增加了杂技剧目的厚重感和艺术张力,扩充了杂技作品的艺术含量,提升了杂技作品的艺术品位;同样,舞蹈也在不断借鉴、吸收杂技的高难度哦技巧以及神秘的道具机关设计,来进一步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魅力。舞蹈中的杂技化倾向,是当今各门类艺术互相整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顺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杂技;舞蹈;融合
中***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37-02
在我国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艺术也有着它们浑然一体的模糊时代,因为各种艺术的概念与实际的差别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各种艺术混杂之时,人们将诗、乐、舞按其质的不同将其分隔开来。如“将‘言志’给予诗,将‘宣情’给予舞。”而与舞蹈最不易分清界限的除了“乐”之外那就属“杂技”了。舞蹈曾经与杂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不分彼此地融为一体。中国汉代广为流传的“百戏”便是歌舞与杂技融合的一种形式。杂技与舞蹈同为人体文化中的姊妹艺术,她们之间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在当代,杂技艺术在创作和表演上,大胆吸收引入舞蹈艺术的元素,使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有机地融合,增加了杂技剧目的厚重感和艺术张力,扩充了杂技作品的艺术含量,提升了杂技作品的艺术品位;同样,舞蹈也在不断借鉴、吸收杂技的高难度技巧以及神秘的道具、机关设计,来进一步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魅力。舞蹈中的杂技化倾向,是当今各门类艺术互相整合、互相影响、互相吸收、顺应社会发展以及人们审美取向的必然结果。
一 、舞蹈与杂技的融合创造出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
舞蹈,是人类最早创造的艺术式样之一,它伴随着人类的生存活动和生产活动发生、发展以至演进。我国近带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歌舞之兴,其使于巫乎”,舞字可能就是由“巫”字演变而来的,这说明早在原始时期就诞生了的舞蹈。由于社会的演变,西周时期出现了六代乐舞即:《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C》、《大武》。这说明“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杂技同样也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史书记载:“其杂技盖起于秦,有龙形舞、绳技,竿上惊险动作等”。至汉代,杂技、武术、音乐、舞蹈称为“百戏”。说明在古代这些艺术种类和形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杂技和舞蹈这两种艺术形式同属于肢体语言的表达,就像“姊妹”一样,有着内在的、相互依存联系。所以杂技借助舞蹈创作者的审美观、思维方式和艺术创作理念,巧妙地使杂技更加艺术化、健全化;而舞蹈同样也在借鉴杂技高难度动作以及神秘莫测的机关设计理念,使舞蹈的创作与表现也迈上更高的层次。杂技艺术与舞蹈艺术这二者的良性结合给人们带来了辉煌的视觉盛宴。
杂技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但是对于其他艺术登上大雅之堂来说,相对较晚。传统的杂技项目包括:“软骨柔术”、“绳技”、“足上特技”、“叠椅倒立”等。它始于民间的地摊儿,走过大街小巷,后来走上舞台,终于以它独有的魅力在艺术的殿堂上树立起了一面旗帜。我们现在看到的杂技大多都是和舞蹈意识相结合后的产物。当舞蹈艺术在寻找简单的时候,杂技却往另一方向发展着,登上大雅之堂的杂技更注重精致、完美的艺术包装,追求有意境的场面、玄机重重的道具、华丽的服饰和精美的舞台背景。而我们在分析一部舞蹈作品时,可以去掉它的背景、音乐、服饰不去考虑,只保留它的“肢体语言。”但是,杂技却恰恰相反,它的巧妙合理的包装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杂’以‘技’当头,‘舞’以‘艺’为先。”舞蹈创作者会利用人体、空间和作品背景完成自己的一部作品,杂技则看中了舞蹈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所以竭力吸取和运用来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力。例如:吴正丹、魏葆华表演的舞蹈《肩上芭蕾》,它是一种舞蹈艺术融入了杂技动作使它给人们一惊心动魄又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又例如杂技版的《天鹅湖》,用中国杂技和魔术绝活将西方经典芭蕾进行大胆颠覆,被人们誉为“杂技与芭蕾的***”。两部作品对于我们来说都比较熟悉,从作品可以看出,除了杂技本身的技巧达到了制高点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意境”与“神韵”,且符合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取向,给人以全方位、立体的美的感受。
二 、舞蹈、杂技的相互借鉴
在前面提到了舞蹈与杂技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现代的舞蹈和杂技的相互借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舞蹈与杂技的成功借鉴
舞蹈与杂技都是人体艺术,表现手段的相同使它们关系密切、如同姊妹,从而也为今天它们的相互借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极大的融合性。以“纯技艺”表演为材料的杂技艺术似乎意识到了自身的枯燥与单调,便在借鉴其他艺术中寻找出路。由于与舞蹈是“近亲”关系,便顺理成章地进行借鉴、吸纳。借鉴舞蹈,“不仅给杂技提供了优美的动作和造型,而且给人体技艺注入了情感和意境的因素。”通过借鉴与融合,杂技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得以很快提高。现在的杂技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投掷”、“柔术”、“顶碗”、“钻筒”、“飞人”等“纯技艺”的展示,而是融入了舞蹈上的情感、意境等因素,使杂技不在单一,而是充满了“人情味”。例如:“吊绳表演”不再是一味的技艺表现,而是设计了男女情人别离的场面,在歌声的衬托下男女双双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技艺给人们带来深远的意境和无限的遐想;“肩上芭蕾”到杂技版的“天鹅湖”更是杂技借鉴舞蹈后的新创意,将芭蕾从地面上升到空中,让人在惊叹中感受“惊”与“险”的无限魅力。
前面提到舞蹈在技巧中的两大倾向,使舞蹈与杂技有着相同的共性。在某些节目中也常出现技艺性较强的舞蹈剧目,如:黄豆豆的《醉鼓》,借鉴了杂技中道具的使用以及高难度动作,使舞蹈的表现力更为丰富。
舞蹈是一门与杂技性质不同的艺术,虽然同样是以人的肢体语言来表现的艺术形式,但是杂技演员则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的想象,其最高目的是使人关注自己超凡的力量和智慧,并不着意表现人的情感。”而舞蹈艺术则是运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情感、塑造人物、传递思想、宏扬精神。”
(二)借鉴中失败的原因
1.对舞蹈本体特征缺乏认识
舞蹈是运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情意,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风貌的艺术。舞蹈的这一特征清楚地表明了它与杂技这一种也用人体动作为手段的艺术的本质区别。不同类的艺术,由于工具和手段的不同,节奏的展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作为时空艺术的舞蹈,是通过肢体动作的快慢、大小、强弱形成的律动来表现的。一个舞蹈作品可以不讲究姿态造型,可以没有高难度的技巧,但是不可以没有律动,不能缺乏体现一定的情感、思想和意志的、展现一定风格特征的律动。
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虽然没有什么高难度技巧的,但依然能为广大群众所欢迎、所喜爱。例如“芭蕾舞《天鹅之死》、中国当代民族舞《长调》、《女儿河》、《雀之灵》以及大量的民族民间舞蹈和古典舞等等。这类舞蹈不是以高难度技巧来炫技,而是以表到情感、意境,以舞姿优美见长的。要让一个舞蹈演员达到绝佳的舞蹈身段及优美的舞姿舞步,同样也是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技巧难度越来越高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在人类艺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舞蹈与杂技往往是整合在一起的,后来两者分开形成两种艺术,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今又出现了舞蹈的杂技化与杂技的舞蹈化倾向,或者有时候人们把舞蹈与杂技干脆合在一起表演,再现了所谓“杂技舞蹈”或“舞蹈杂技”,这是一种新的“百戏”。在这种趋势下舞蹈中出现某些技巧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杂技化表演也就不奇怪了。但是在舞蹈中技术技巧并不是单纯地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它本身具有相对***的审美价值,在不破坏作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舞蹈中出现的杂技化技巧炫耀以及暂时游离于内容之外的技巧炫耀也是可以的,因为它也是舞蹈审美功能的一种,尽管从总体上说,它不是舞蹈最本质的功能。
2.对技巧的盲目崇拜
现在的舞蹈不仅存在青睐技巧的状况,而且还盲目崇拜技巧的现象。为了显示高难度,不管在舞蹈中合不合适,都大量运用这些技巧,使舞蹈脱离了本意。为了技巧而技巧的借鉴和运用,对较高难度动作的盲目的崇拜、攀比是舞蹈与杂技相互借鉴中本末倒置的手法。
就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来说,我们应当看到,艺术形式不仅仅只是为表现内容服务,它本身具有相对***的审美价值,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艺术技巧也不仅只是为内容服务,它本身具有其***的审美价值,而且这种审美价值的大小在一般情况下与技巧的难度有关,即某个技巧动作难度越高,演员完成得越干净利索、轻松稳当,它的观赏性就越强,其审美价值也就越高。当然,运用这些技巧时有一个前提,即它要运用得恰到好处,能有机地融入整个的舞蹈作品动作中去。确实,如果把形式技巧仅仅作为表现内容的手段,它本身甚至连存在的必要性都没有,就像戏曲中的“变脸“、”喷火“一样,没有这些技巧不但不会影响剧情的发展,甚至还会使剧情更集中、更精炼、更完整。然而,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把舞蹈、戏曲中的这些技巧全部除掉,舞蹈还成其为舞蹈、戏曲还成其为戏曲吗?
舞蹈要发展、要创新,杂技亦同。但是我们必须冷静的思考,不要盲目地追求创新,从而导致舞蹈不是舞蹈,杂技不是杂技。要充分认识到舞蹈与杂技的区别与联系, 在提高舞蹈、杂技技能的基础上合理地互相借鉴与融合,才能使舞蹈与杂技可以在各自的发展上有质的飞越,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参考文献
[1]聂传学.中国古代杂技发展概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年版.
[2]汪加千.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3]黄越.***说芭蕾[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4]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5]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杂技与舞蹈融合之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