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勋,白族,云南学界泰斗、云南大学知名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当代学者。曾任云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兼任云大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诗词学会会长等职务。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府特殊津贴。出版编著《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文心雕龙〉研究史》、《诗词审美》、《华夏文化与审美意识》及《儒道佛美学思想探索》等十余部著作。主编《白族文学史》、《民族文化学》和《滇文化与民族审美》等书。
张文勋先生于1926年旧历六月二十一日出生在大理州洱源县被徐霞客称为“桃花源”的凤羽镇起凤(包大邑)村一户白族农家。凤羽虽属农村,但自古有耕读并重之风。先生五岁进入当地私塾发蒙念书,诵习《四书》,用功好学,常孤灯夜读,深得塾师喜爱。先生十岁时失去父亲,靠母亲一手拉扯大,随后随堂兄到白米清源小学读书,一年后又回到包大邑村中读小学至高小毕业。1941年,先生考入洱源县立初级中学,其后到蒙自中学读书,又曾于1945年转入昆华工校就读,一年后为照顾年迈的母亲,先生回到大理省中(现大理一中)续读,于1947年高中毕业。
1948年,先生考入云南大学文中系,主修文学专业。考入大学第一年,先生参与主编文艺刊物《平凡文丛》,之后参加地下***的组织“民主青年同盟”,云南起义后,离校赴起义部队工作。由于受到儒学文化和五四新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先生在读大学前就爱好古典诗词和文学创作。在此期间,先生在昆明各类报刊上发表了约四十余篇小说和散文。一年后部队改编,先生返校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云南大学文史系荟萃了很多名家学者,张文勋先生师从刘文典、刘尧民等诸位先生,开始了自己的学者生涯,名师云集的高等学府里,浓郁的学术氛围培养了先生对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浓厚兴趣。
1953年,张文勋先生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留在云大中文系任教,任文艺理论教研室秘书,第二年被学校选送到北京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学习。在北大学习期间,先生以文会友,认识了许多来自全国高校的教授,听到许多前辈学者治学的轶闻趣事,又旁听了北大中文系主任杨晦先生的《文艺学引论》课,其中讲到的《文心雕龙》、《诗品》等引起了先生的极大兴趣。后来,先生在琉璃厂旧书店买到一本石印本《文心雕龙》,仔细阅读后忽有所悟,从此与《文心雕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到昆明后,先生在云南大学讲授《文艺理论》课,并逐渐将兴趣和注意力转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上。
五十年代末,为了挖掘整理丰富的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云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对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规模调查,先生任大理调查队队长,率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大理调查队赴家乡大理进行民族民间文学调查工作。在大理州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先生怀着热爱家乡的情怀,不怕苦和累,带领队员深入大理州所属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认真细致的民间文学调查。后来,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先生主持编写了《白族文学史》,该书计三十七万多字,1960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又出版了修订本。此书是全国较早出版的少数民族族别文学史之一,曾在1979年至1989年获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果优秀奖”和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特别奖”。
六十年代,先生发表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关于形象思维和比兴手法的论述》、《漫谈刘勰文学观的哲学思想基础》、《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对文学艺术特征的认识》等有关古代文论的多篇论文。然而,正当先生欲有一番作为的时候,席卷全国的开始了,先生也因“在云大中文系学生中影响太大、流毒太深”而遭到批判,由此也就耗去了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时光。虽然当时处境极为艰难,但是先生依然躲在陋室里想法阅读书籍,抄写《说文解字》,写下了大量读书札记,并开始写作古典诗词。
1976年“”结束,张文勋先生压抑多年的学术热情从此得到释放。1979年3月,云南大学中文系受***委托,承办“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成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先生当选为学会常务理事,从此开始了新的探索,以《文心雕龙》研究为核心,从中国古代重要文论著作的理论探讨,道家老庄的美学思想,佛家的美学思想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文心雕巨龙,美学塑华章。八十年代,先生围绕上述理论陆续发表了多篇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论文,其中有《钟嵘的诗歌理论》、《文艺必须给人以美感――论严沧浪的“兴趣”说》、《〈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论六朝文学理论发达之原因》、《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心理结构》、《佛学对我国古代美学的影响》、《老庄美学思想中“有”和“无”的辨证法及其影响》、《论意境的美学内涵》等。198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结集出版成了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论稿》一书,该书集中反映了先生的学术思路,之后,先生又把一些文论、诗论著作中最基本的理论上升到美学的层面上去研究,加深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认识,并于1987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极有特色的《诗词审美》一书。《诗词审美》把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理论探索与审美鉴赏相结合,使繁复纷呈的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系统化。全书行文以深入浅出、轻松自如的笔调,从二十二个方面探讨了诗词审美活动中的特殊现象,并从美学的角度揭示古典诗词名篇的内在意韵,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并且深得读者喜爱,被评选为当年读者最喜爱的十本沪版***书之一,成为众多古典诗词鉴赏书中的名作,是一部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学术著作。
九十年代初,为借助开发大西南的东风,发挥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以民族众多和与西南诸省及东南亚国家毗邻,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1990年,云南大学成立了“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张文勋先生出任中心主任。在此期间,先生召开学术讨论会,提出了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并主持编撰了《滇文化与民族审美》、《民族审美文化》、《民族文化学论集》等多部学术著作,并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民族文化学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1991年初秋,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召开研讨会,先生情系故土,考虑到大理历史上在西南具有重要地位和借此为家乡民族文化事业起推动作用,将会议地点立在大理,并诚挚邀请了国内八个省市的部分高校学者出席会议。开幕式上,身为“中心”主任的张文勋先生作了精彩的开幕词,并在与会期间带领参会代表参观大理民族文化,扩大大理影响,研讨会开得很成功。
1993年先生退休,退休后,先生乐于写诗作词,编选了两部云南历代诗词选,同年出版了被我国著名学者程千帆称之为“灵芬奇彩、炳耀天南”的个人诗集《凤樵诗词》。该诗集集中表达了先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和对家乡大理的眷恋,也展现出先生一生欢乐和苦闷、探索与收获的心迹。因为诗集充满着云南民族文化与华夏文化配合的恢弘气度,有云南民族文化和谐圆融的底蕴,被国内学者诗家称之为表现云南边地奇异风物和民族风情的新边塞诗。
“平生不羡麒麟阁,愿作春蚕永吐丝。”六十多年来,先生“著书立说笑流年”,先后发表了两百多篇学术论文和文学批评著作,出版了十多部有影响的学术专著,2000年还出版了煌煌二百七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张文勋文集》六卷本。先生著作等身,不仅在美学方面颇有建树,成为“龙学”名家,而且在边疆民族文化研究方面也卓有成就,真可谓“翰苑南天标一柱,诗文滇地著千秋”。
云山苍苍,滇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张文勋先生是云南大学资深教授,在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已近六十年,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2006年7月28日,云南大学为学校巨擘、学界泰斗张文勋先生隆重举行八十华诞庆祝活动,云南省有关领导、云南大学******领导、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及文化、教育、新闻、出版等各界来宾和张文勋先生的亲友、学生等济济一堂,隆重纪念先生的学术贡献,高度评价先生的道德文章。许多未能到会参加庆祝的领导、专家、学者纷纷发来贺电、贺信,真诚问候张文勋先生,云南省诗词学会也为先生举行八十寿辰庆祝集会,昆明各大新闻媒体对此作了专题报道。
2009年,张文勋先生83岁,这一年不仅是先生佳作频出的丰收年,而且是喜事接踵而来的大喜之年。1月,先生被评为影响云南的30位人物之一;11月,先生喜获建国60周年“中国作家文学终身成就奖”、“王中文化奖”;11月17日,张文勋先生荣获省人民***府颁发的“兴滇人才奖”,奖金30万元人民币。为奖掖和扶持后学,为培养兴滇人才贡献力量,先生将30万元奖金全额损赠给云南大学。同时,云南省人民***府和云南大学分别予以40万元和30万元的配套经费支持,设立了100万元的“张文勋奖学金”,用于奖励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研究成果的研究生。
2010年7月30日,“云南大学著名教授张文勋奖学金启动暨《当代学者张文勋》、《凤樵词赋钞》赠书仪式”在云南大学举行,云南省委、省人大、省人民***府、省委宣传部的有关领导及省文联和云南大学******领导、张文勋奖学金评审委员会和新闻媒体记者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张文勋先生学养深厚,文史哲兼通,儒道佛皆修,诗词文俱佳,成为杏坛翘楚,却始终淡泊名利,生活俭朴。“淡泊无求唯尚友,安贫乐道海天宽。”文勋先生一生保持淡泊心志,主张做平常人、过平常生活,保持平常心态,是一个寄兴高远而对物质生活所求无多,安贫乐道的平民学者。和先生有交往的朋友和学生都知道,先生家里没有任何奢侈的陈设,日夜在其中生活的书房也非常普通,自己的衣着一年到头几乎没多少变化,除了出国或参加正式会议外,平常都是穿着洗旧了的那几件衣服。张文勋先生一生翰苑笔耕、重情尚友、洁身自好。道德文章相互辉映,被人尊称为“布衣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