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清高宗乾隆(1711-1799年)诞辰300周年纪念。作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也是趣闻轶事最多的一位皇帝,他长期痴于书法,至老不倦其书法上溯赵子昂,心追手摹,功力极深。擅长楷书、行书,风格圆润秀慧,是清代帝后书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清代帝王书法的代表
中国历代帝王,由于生活条件与所处文化条件极为优越,他们所受的艺术陶冶远比一般人要好,因此善书者不乏其人。早有汉明帝“创立鸿都学,以积奇异”:魏武帝曹操文治武功。称雄一世。且以翰墨独领;梁武帝萧衍雅好文艺,搜罗至广;唐太宗酷好书法,尤其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宋徽宗书画兼长,首创瘦金体;明宣宗能书能画。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后,清初及中期诸帝也多工诗文翰墨,其中,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书法最好。康熙喜好明董其昌书,乾隆尤爱赵孟书,众皆仿效,成一时之风气。但在清代帝后书家中,乾隆皇帝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文化修养很高。大学士梁诗正等赞其曰:“皇上性契义爻。学贯仓史,每于万机之暇,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垂。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于诸家工拙真赝,如明镜之照,纤毫莫遁其形。仰识圣天子好古勤求,嘉惠来学,甄陶万世之心,有加无已。”乾隆的书法从学习赵孟入手。他本人雅赏赵孟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正是由于乾隆本人的偏好,直接影响到乾隆一朝甚至有清一代的书坛风貌。他对于元代书法家赵孟炳的推崇。使得朝野书风“转趋丰圆”。所谓“香光(董其昌)告退。子昂(赵孟)代起”。乾隆是今天留下题字最多的一位皇帝。其传世的书法作品十分复杂。既有亲笔。也有,有真迹,也不乏赝品。北京故宫博物院中收藏的帝后书法中。乾隆的作品占了近一半,可见乾隆对书法的酷爱程度。
帝王书画题跋的代表
清乾隆帝弘历一生酷爱书法,身后留下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存世墨迹仅故宫博物院就藏有2000多幅。而他在古代书画和当时的名家绘画中题跋题诗不下万段,为历代帝王之冠,堪为表率。
乾隆可谓是一个多面手,绘画、书法、作诗等无一不精。其于书法方面下的功夫也是最多的。乾隆存世的书法有御批、御览、题诗、题匾、立轴、对联等等。其行***批示是有清一代的重要档案;读书眉批是记录其思想轨迹、学习心得、创作过程的重要史料;题诗题匾一方面是其统治天下的手段,也是其艺术创作的一翼;立轴对联则主要是其书法创作的成果,也可以说是清代宫廷艺术创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康熙、雍正都崇尚晚明书法家董其昌,追求皇家气象,但用笔爽利,结字严谨,于威严处透露些许书卷气。乾隆也是遍临历代法帖,最终选择宋末赵孟作为自己的范本。不知道赵孟降元为官之事在他内心的天平中有多大的分量。但赵宇的圆润婉转、秀美流畅符合他的审美追求。也贴近他的处事方式,所以,乾隆把赵字往妩媚方面推向极致,于圆熟处见大方,楷书中有行书笔意。行书中又有草书意味。四方勾连,其作品圆润秀丽、流畅自如,体现出一代天子的气度。具有承平之象。
皇家书法体势的代表
乾隆善楷书、行书和行草书。未见有篆书、隶书传世。其中以行书最好。目前最早的行书见于其22岁时所绘《九思***》卷和《三余逸兴***》卷上的题识,作于雍正十年(1732年),书法清秀柔润,追求赵书风韵。其楷书主要用于写经。草书多为临帖之作,有时也用章草。有论者称:“乾隆皇帝喜欢写字。但很少有人称其为书法家,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他的字平整规格而缺乏才气,他仰慕魏晋的二王却少有大家的气度风范,追摹元代赵孟而无赵字的雍容姿媚。临习明代董其昌而乏董字的平淡天真。研究书法的行家戏称其书为‘面条字’”。诚然。观察其传世书法,创作时间跨度长达68年。但其书法滑、软的面貌却基本没有大的变化。然而,乾隆毕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对于这样一位自古罕有的皇帝书家,其作品自然有着与一般名家书法不同的独特价值。
关于乾隆书法的师承。不见文献记载,但从其传世作品看。早年学的是其祖父康熙。而康熙帝的字受其老师沈荃的指导,康熙曾言“沈荃教朕字尽六十年弗衰”。沈荃的书法则师法董其昌和米芾。上溯至晋唐诸家。故乾隆帝早年之书,较多地受到董、米、钟、王的影响应该是可信的。约中年以后,乾隆帝酷爱赵孟的字。在他的影响下。清中期的书风从尚董转为崇赵。乾隆帝不仅大力提倡群臣学赵书,而且自己也临仿不息。力求肖似。
从乾隆帝中后期传世之作分析。他的书法确实有赵字的秀媚之体、流润之笔和飘逸之韵,正如书法评论家马宗霍《岳楼笔谈》所说:“其书圆润秀发。盖仿松雪”。但马宗霍只说对了一半。乾隆之书除有较多的赵书遗风外,还有董书秀润、率真的特色。综观他的书法,其楷书规正端丽。圆润丰满;其行书飘逸劲健,豪放流润。这种书风实际是融合董、赵之书的优点而进行的变革。最后形成了与宫廷环境相适应的端庄、富丽、圆润、典雅为特色的皇家体势。
一道独特的风景
虽说乾隆帝的书法。具有承平之象和皇家体势,但我们也应看到乾隆之书实有不足之处,“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终少威武之风”(《岳楼笔谈》)。缺少变化是乾隆之书最大的弱点,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论,似乎价值并不大。但这并没有抹杀乾隆帝对书法甚至整个文化的贡献。作为一代帝王,乾隆皇帝对于书法甚至整个文化终究是有贡献的。他不仅开始大规模地编纂《四库全书》,还将内府所藏法帖刻为《三希堂法帖》。所谓“三希堂”,是以乾隆最为宝爱的三件被认为是晋人的书法作品――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伯远帖》命名的。尽管事实上可能其中只有《伯远帖》为真迹。但这种以宫廷的力度大规模的刻帖对于书法的传播终究是一件益事。中国法帖的收藏历来有“刻帖”的传统,但刻帖中资料最为全备、动用***资源最多的。当推《三希堂》。
从乾隆开始。还开辟了此后清代帝王在法帖上乱盖“御览”章的风气。乾隆、嘉庆直到末代皇帝宣统,都刻制了名为“御览之宝”的椭圆形印章,加盖在法帖显眼处的墨迹之上,很多墨迹因此受到污损。不仅如此。乾隆还有“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三希堂精鉴玺…石渠宝笈”等多种鉴赏印随意加盖于历代法帖之上,这实在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这样看来,历代帝王与书法之间的“博弈”。究竟是否有利于书法的传播和发展。还真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
总体来看。帝王书法作品的价值除艺术本身之外。还包含历史、***治、文化等附加价值,由于“字画以人贵”,作为一代帝王的乾隆书法。还是备受收藏家青睐的,作品因其特殊性一直得到了收藏家的关注。因此,乾隆的帝王之书终归还是艺术市场和书法艺术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乾隆御笔书法的三个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