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
北京,朝阳区,9月的天气还是有点燥热,顺着尘土飞扬的广渠路走下去,从一个不起眼的大门走进去,就是竞园了。这个看上去有点像798的旧厂房片区是北京打造的又一个影像创意产业基地:清一色的红砖建筑,随处可见随意的涂鸦,特色各异的小店面透露出慵懒的气质。在第一个可转弯的路口向左转,走到尽头就是CNEX咖啡馆了。
近年来“CNEX”虽然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略显陌生了些。但从2006年到现在,蒋显斌先生的理想似乎也随着网络、视频等新媒体的发展而逐渐成为现实。蒋显斌先生说“CNEX乃是结合网络、纪实与文化创意的新志业 ”
这一次,在变幻莫测的2012年来临之时,CNEX发出了新一轮的呼唤――教育?教育!“只因教育,似乎是一切问题的答案,但却又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残酷与微笑
2012年度征案范围涵盖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欧美华人等,共获得100个提案(长片组63个,短片组37个)。在CNEX初选小组的努力下,入围的有27个提案(长片组21个,短片组6个)。于是9月的竞园,CNEX咖啡馆里,多了一群激情澎湃的人们,不同的口音,不同的面貌,却有着同样的眼神。相聚在这里,他们在CNEX的年度征案决选现场,数天时间里,侃侃而谈,为了自己的梦想,更为了钟爱的纪实影像。
相逢不易,志趣相投的短暂相聚更是弥足珍贵,所以这一次年度征案的决选现场异常温馨与包容,竞争的残酷悄然被大家热烈的交流淡化了。咖啡馆和CNEX的幕后工作人员贴心地准备了饮料、茶点和水果,不管是谁,在提案间隙,拈着两块饼干,就一杯红茶或者咖啡,微笑颔首侧耳倾听,都会由衷地感觉到会场里一派其乐融融却又不失庄重的气氛。
2012年度征案跟以往比较起来显得更加激烈――参选人数多,入围提案质量也相对较高。在内地、港台和外籍华人的共同参与下,提案涉及的内容和背景故事异常丰富。同时提案导演的年龄跨度也较大,从“60后”到“90后”,这也决定了提案作品必然包含着多元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取向。
聆听那些故事
在导演葛思恒和黄郁芳合作的影片《家长应援团》是通过跟踪香港沙田棒球会家长和小孩儿,探索教育的意义。
而李博导演的《望花甲》则是将镜头对准四个年逾半百的老人。记录了一个有着近六十年历史,如今却将被行***撤并的乡村小学里的故事。
肖成刚导演和导演陈富合作的《弃考》是一个发明小天才在距离高考一个月时间内,不顾父亲反对,离校拒绝高考的故事。片中的小天才说:“在中国,如果高考,我成绩太差,考不上。在美国,我可以上耶鲁。”但他最终同意去唯一同意免高考录取他的那所职业学校。
“90后”导演石玉滨则在影片《上学歌》中记录了一群处在硬件很差的山区小学里的孩子,他们有着单纯、快乐的笑容。
导演黄肇邦的作品《子非鱼》从身处贫穷家庭的幼童角度出发,探讨孩子在成年人世界中如何成长,并努力去展现其生命力。这些孩子在一个随时都有可能被关闭的小学里学习。试***通过镜头讨论香港的教育是否能给这些身处边缘的小孩以未来。
最有个性的是香港的女导演吴约缇和制片郭达年,这对夫妻认为现代医院生产是一种消费模式,行为上的暴力,药物上的暴力,对男性接生权的暴力。他们选择自己接生自己的女儿Pafa,将胎盘种在大屿山,记录自主在家里生产的过程。希望把一个无污染的诞生送给他们的孩子。
导演黄建亮的《宅私塾》中,主角是对从未去过学校的姐弟。姐弟俩父亲是台湾人,母亲是波兰人,他们的学校就是家。学习究竟是应该因材施教各有不同还是应该融入集体呢?片子讨论正是学习中的这些问题。
导演陈小桦和陈乃华夫妇的作品《阿里去底着》,既是影片名,又是以唐卡闻名的青海吾屯的标准招呼语――“你要去哪里?”唐卡画师是无名的造佛者,在画中传递佛法。但由于唐卡商业需求越来越大,现在的唐卡画离佛教越来越远。唐卡画师也正从造佛者变成画匠。
同道前行
所有的提案都包含着导演强烈的创作意识和情感流露,这些提案好似孩子一样,被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和关怀,但是竞争总是残酷而无法避免的,经过了长达三个半小时痛苦的抉择,评委们终于给出了最后的入围名单。
这是竞争必然避免不了残酷的结局,最后结果必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还是要引用蒋显斌先生的一句话:“希望偕我辈之人,把握时代契机,同此心同此途,遇盛宴共奔赴。”希望在CNEX的支持和各位导演的努力下,观众们可以看到更多纪实影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