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磊与江慧仪家中屋顶的花园一隅,是一个小小的生态园。那里有水塔,木瓜树、四季豆、山药和厨余桶,木瓜树为水塔及其他更小的植物遮荫,水塔为四周的环境降温、挡风,并反射太阳光给木瓜树。当山药成功攀爬上木瓜树后,四季豆便借着山药之助往上生长,厨余桶则为这个小生态抵挡强风,形成较阴凉的微气候。此外厨余成为植物的肥料,水塔用来储存雨水……
之所以将这个屋顶小角落称为生态园,是因为这里的种植物组合经过精心设计,充分利用了各种生物的特性,起到互补的作用。这个屋顶小角落的设计,就是典型的“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在生活中的运用。
1970年代,澳洲学者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与大卫・洪格兰(David Holmgren)在其撰写的书中提出了“permaculture”一词,即后来被译为中文的“朴门永续设计”。这个字,来自三个英文单词“permanent(永恒)”、“agriculture(农业)”和“culture(文化)”,意在说明这是一套用来支持人类永续生活的设计系统。目前这个理念已在全球上百个国家得到推广。1998年前后,“朴门永续设计”被引进台湾。名叫Peter(中文名孟磊)的美国先生与其台湾太太江慧仪成了“朴门永续设计”在台湾的重要推手。今年年初,他们出版了台湾第一本朴门永续专著《向大自然学设计:朴门启发绿生活的无限可能》,详细阐述了朴门永续理念,并分享了朴门永续在世界各地成功运用的例子,及自己在台湾实践朴门永续的情况。
朴门永续鼻祖莫里森创立朴门理念的时候,希望借由观察生物间的互动关系,思考人类如何在生活中模拟自然的关系。他在对自然生物界的观察中得出,“促使生态系具有韧性的关键因素是系统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韧性,使得生态系能够在各种外力因素的变化之下(例如气候),仍能维持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为了模拟自然的关系,莫里森“花了许多时间在世界各地岌岌可危的传统聚落中,寻访、记录传统的生活系统与生态智慧,他从世界上上千年文化的经验中,撷取实用又有效的做法,加上现代科学的生态知识,进一步发展朴门永续设计。”
比如,在希腊,种葡萄的老妇人,总在葡萄旁种植玫瑰。妇人说:“玫瑰是葡萄的医生。假如你不种植玫瑰,葡萄就会生病。”以科学方式来表达,玫瑰根部分泌出的某些化学物质被葡萄根吸收,进而能趋避白粉虱等害虫。在菲律宾,一个男子总在香蕉根部附近种植四颗豆子和一株辣椒。原来,豆子可以帮忙固氮,而辣椒可以防止甲虫攻击香蕉根部。朴门设计师从古老的智慧里,学习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生存关系,并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朴门的设计里。
孟磊的老师杰夫・罗顿(Geoff Lawton)是公认的朴门永续创始人莫里森的传人,他对朴门的解释是:“利用朴门永续可以营造农园,拒绝使用农药与化学肥料,用生物净化来修复遭受污染的土地、处理使用过程的中水、解决自己所制造的污染;甚至可以藉由在农园工作,接触土壤、照顾植物,也同时***自己。”(见《向大自然学设计》一书)而杰夫所谓的“农园”藉由朴门永续设计的原则与知识系统,放在不同的空间与文化背景中,就是具有生产力的小花台、小菜园、大农园、植物园、生态化的公园、复育森林等等。
从师承杰夫到成为朴门永续设计师,继而在台湾、大陆推广朴门永续设计理念,十几年下来,孟磊及太太慧仪(朴门设计师)在生活中广泛地运用朴门永续设计理念,无论是他们在台北阳明山的“风之谷”,还是自家的屋顶、阳台,亦或者是台湾南部的生态园区,他们尽可能地实践朴门,推广朴门永续理念,让越来越多人加入朴门永续设计的行列。
孟磊和慧仪说:“朴门教我的,是如何‘从当下开始’。无论我们所在的条件如何,是在乡村中的林牧地、都市中的小阳台或是很不幸的一片遭到污染的土地,都可以尝试透过了解自己的需求、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应用朴门的设计原则,让我们的所在比现在更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朴门永续设计:向大自然学来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