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西方的经济发展步入资本主义时代,而处于封建时代末期的我国还沉睡在天朝大国的梦中,近代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以抢掠豪夺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的建筑文化也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影响着中国的传统建筑的风格,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使中国传统建筑的理念、结构、手法及空间都有很大的变化,在此消彼长中塑造着崭新的中国建筑的风貌,构建着中国建筑的新体系,在中西建筑文化的互动包容中,中国建筑诞生了自己新的命题和语系,形成了“新中式”建筑的艺术类别。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发展和交融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中西建筑文化的交融衍生出来的新中式的建筑风格,是这个时代赋予的特色,对于正处在城镇化时代语境下的中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建筑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融合
中***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建筑也是一种艺术形态,被称作“石头的史书”和“静态的音符”,建筑作为人类居住、生活、娱乐、学习的场所,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也有其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它是人类的物质活动的产物,也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象征。建筑在人类社会的特殊阶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形态、风格、格局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甚至是彻底的转型。例如,1840年的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船坚利炮开启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也如影随行的渗入国内,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猛烈的冲突、碰撞、交融、融合,意识形态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建筑的变化上,新时代建筑事业面临着如何更好的运用西方先进建筑技术创新发展我国的传统建筑文化的问题,新时代下的建筑应该立足于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借鉴先进西方建筑技术和理念,开创出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的“新中式’建筑,这对于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建筑简介
建筑也是一种文化,它以物质形态的方式呈现出了人类的审美观念,可以说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是能够体现出民族哲学观念的物质。我国的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换句话说,我国的古代建筑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纵观我国古代建筑史,“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整个发展历程,渗透了建筑的各个环节和层面,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存的过程。然而,中国古代建筑中不仅仅蕴含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有佛家的悲悯和道家的地阔方圆理念,造就了我国古代建筑斑驳诡异的独特的人文风貌特征。我国古代的宗祠建筑体现了儒家的三纲五常的思想,我国古代佛寺殿宇的建筑中有很深的的慈悲友善和因果轮回的文化内涵,道家的地阔方圆和返璞归真的自然观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有很深刻的体现,尤其是道家的堪舆之术直到今天仍对我国建筑有着很大的意义,堪舆之术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现代建筑角度来看都是比较进步思想。
无论是道家、儒家,还是佛家,体现的人本意识、自然意识、和谐意识的相融合,使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一种超长稳定的文化环境,表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注重建筑环境和社会结构及其吻合,建筑的布局和空间有着很强的阶层性和教化性,体现着三纲五常的人伦道德;古代建筑环境与人际关系非常契合,注重邻里街坊等地域性关系的协调;注重建筑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主张建筑装饰与诗词书画的意境巧妙融合,虚实结合。
二、近代的中西建筑文化融合
明末清初,少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使中西文化有了初步的交融,而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建筑在中西文化碰撞下也有着微小的改变。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肇庆建造了我国第一所教堂,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就此拉开了序幕。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中晚期,西方传教士在我国诸地建造了不少的教堂、钟楼、天象台等西式建筑,并对中国传统建筑融入了文化要素。《扬州画舫录》有记载扬州园林中西式造景手法的具体运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乾隆启用西方传教士建造的圆明园,运用了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的元素。这个阶段的西式建筑风格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和表象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进入了激烈的时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之美、中庸之美等遭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剧烈冲击。西方建筑的那种“修正古代规则,创造新规则”的“出世”建筑文化思想,极大的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物质形态,使中国近现代建筑逐渐转向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的繁复***景。由于宗教主义在西方文化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神学美学认为,哥特式教堂是上帝的居所,于是,哥特式教堂成了人们膜拜上帝的特定场所,特别是直刺云天的塔尖衔接着天与地,给人以莫测的神秘感,使虔敬的教徒更加笃诚。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者自国内建立了大量的教堂。如果说教堂是纯碎的西方建筑文化,那么西方殖民者在打开中国大门以后,为了满足其私欲和贪婪的胃口,建立了比教堂规模更大、数量更多的商业建筑和行***建筑,这些建筑大多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载体。例如,1917年建于浦东新区的陈桂春商行,就是一个中和中西建筑文化特长的复合型的中式建筑。再如,美国人在北京设计建造的外务迎宾馆,大门用的西式风格的拱门,但是大门外摆放的一对大石狮,使用琉璃瓦红墙做毗连,都是中式元素,就是一个西式风格的中国衙门。
三、后现代西方建筑对传统建筑的影响
如果说鸦片战争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是被动,西方建筑在中国崛地而起是殖民统治的结果,那么辛亥***以后,中国的***治经济开始进入了现代史阶段,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建筑文化对西方建筑文化就是主动的采纳融合时期。于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西方建筑涌现在中国大地上,其中一些现代建筑被以人文主义之名而建造,并充分的利用了现代科技技术。致此,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建筑文化开始了平和的方式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体系。硬件方面表现为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建材被大量进口,软件表现为中国建筑工匠主动学习西方建筑理念、手法、技巧等。这阶段,西式建筑在大城市中逐渐替代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和交融有时候会被***治事件和社会动荡所阻碍,1937年之后,中国开始了8年抗战和3年内战,这阶段中西建筑文化融合颇为曲折,并没有多大的成就。改革开放以后,中西建筑文化融合,又一次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总结:
综上所述,总结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历史,对于当下推行的城镇化建设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应该结合国情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情况,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物质形态,固执的道德尺度和浓厚的历史情结将不利于现代化城镇建设,对于西方先进的建筑文化理念,我们应该以包容豁达的态度去面对,以开阔的视野吸收西方先进的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一切先进文化,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要正确的认识和处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西方建筑的关系,要注意弘扬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精华,摒弃西方建筑文化中的糟粕,将中西建筑文化中的长处最大限度的融合于城镇化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1]刘金祥.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J].中国名城,2013,07:44-49.
[2]刘金祥.西方建筑文化对我国近现代建筑的影响[J].南方论丛,2013,03:47-54+40.
[3]王鲁民.观念的悬隔――近代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两种途径研究[J].新建筑,2006,05:54-58.
作者简介
阿龙多琪 (1992-02月) ,女 ,回族,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本科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看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