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剑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传统剑术创编而成的,是太极拳的延续。要想练好陈式太极剑,就要先处理好剑法中的阴阳关系。本文从内外、动静、上下、先后、虚实、开合、刚柔、顺逆、快慢、呼吸、攻守、意力、曲直、稳灵、远近十五个角度,阐述了陈式太极剑中的阴阳矛盾关系,为太极剑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1.郾内与外
陈式太极剑是内外兼修的高级功夫,要求内外合一,形成一个整体劲,其主要特点是内动带外动。即:内不动,外不动;腰不动,手不发;大小动作均要求由丹田带动。同时,熟练的外形动作,又可以促使内部(丹田)运动。正所谓“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机融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一拍即合,得心应手而出奇制胜。如“翻身劈剑”一式中,翻身时提右腿,右手提剑,再向后转,上右步,震脚踏实,同时右臂画弧带剑向下劈,左手剑指顺缠画弧至左额上方,手心斜向上,剑指与剑尖相呼应,眼看剑尖,要求脚到、剑到、剑指到、眼神到、内劲到,实现“五合一”,呼吸带动丹田内转,配合外形动作,只有内外统一才能体现出整劲,使力完美地传递到剑下刃,完成劈剑动作。“眼为心苗”,练剑时还要特别注意眼神所向,使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神剑合一、人剑合一。
2.郾动与静
静为动之源,动为静之效。只静不动,是为呆滞;只动不静,是为虚浮。太极剑讲求静中有动,动中求静,以静制动,以静养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兵法云:“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阳,动之如雷霆。”李亦畲说:“心不静则不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静。”在与敌人交锋时,如果心不静、神不聚,招法就会散乱。如此自立尚且不稳,何谈制敌取胜?比如提剑、带剑等动作,并不是只有手腕动作,身体各处均要动作,从而保持整体的平衡,正所谓上下相随、左右呼应。拳论讲:“能动能静,道之圣也;动而不静,道之病也。”静不是思想空虚、消极地待敌来攻,而是心静心专,思想集中,排除杂念,全身处于整装待发般备战状态。在整个太极剑套路习练过程中,只有动静结合,才能将剑法运用自如,收放有度。
3.郾上与下
上下关系是整个剑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阴阳关系,与拳理相同,即逢上必下、逢下必上,有上有下、有升有沉,升中有沉、沉中有升。在每一个剑式中,身体只要有上升的部位,就必然有下沉的部位,绝不许一升皆升、一沉皆沉,时刻保持上有虚领顶劲、下有气沉丹田和五趾抓地。即便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也要坚持升沉兼备。如“东方衔日”中,右手变剑指,不是拇指直接扣在无名指上,而是先向下塌腕,再在顺逆缠丝中扣指变为剑指,再微上提,臂外旋顺缠翻腕。再如“弓步点剑”中,腕部放松,突然曲腕上提,力达剑锋,同时肘微曲上提,肩下沉。上与下从内劲看,也要求对拉拔长、上下对称、升沉统一;从技击上看,则要求上下相随、上惊下取、上引下击。
4.郾先与后
太极剑法中依然有往复折叠。所谓折叠,就是从反面入手的一种来回劲,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前先后、欲后先前,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收先放、欲发先蓄,欲要先给、欲给先要等。老子讲:“反也者,道之动也。”只有明白了先后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太极的内涵。如“欲发先蓄”,没有蓄劲就没有发劲,蓄劲是发劲的准备。蓄不是被动,而是主动收敛凝聚,以创造最佳攻敌之形势。蓄之既久,其发必速。拳经云:“擎开彼劲借彼力,引到身前劲始蓄。”在“金鸡抖翎”一式中,右手持剑压腕崩剑,使剑立于右膝前上方,左手剑指压右腕,随即双脚同时离地跳起,右手剑、左手剑指先往里收蓄劲合于腹前,然后分别向左右掤开,落地震脚,就像公鸡抖动身上的羽毛一样,又如驴打滚后起来抖掉身上的尘土一般,似一种压缩弹簧后突然放手的反弹劲爆发出来。
5.郾虚与实
不懂虚实就不明白太极剑与其他剑术的区别。在太极剑中,要把握四种虚实关系:一是重心虚实的调整,二是发劲时的虚实关系,三是手足虚实的搭配关系,四是敌我之间的虚实。在整个剑法练习的过程中,重心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两脚在虚实转换中维持身体平衡。发劲时,发劲之足为实,另一足为虚。此处的虚实有别于重心的虚实。如“斜飞式”接“左托千斤”,重心先在右,身体微左转,提左膝,右手持剑随左脚向上略走下弧合至左胸前方,重心再移左,右脚向左脚前方迈步,踏实后重心又移向右,左脚再上步,重心又移向左,呈左弓步。在一个动作中多次倒换重心,体现了“处处有虚实”、“无处不虚实”。自己的长处是实,自己的短处则为虚。要扬长避短,尽量以自己的实去攻击对方的虚。兵法云:“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在技击时,佯攻诱敌之拳为虚,击打战术目标之拳为实。
6.郾开与合
要正确处理好陈式太极剑中的开合关系,需要从四个方面注意。
一是欲开先合,欲合先开,即逢开必合,逢合必开。只有懂得开合,才能收放自如。在“斜飞式”中,右手剑先逆后顺自下而上合至腹前,左手剑指先逆后顺画弧合至右手腕里侧,完成“合”;再重心右移成右弓步,右手剑略走下弧至左脚前,再向右前上方斜削,同时左手剑指略向下方走下弧逆缠展开,完成“开”。
二是开合相寓,即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在“虚步亮剑”中,先是两臂合而两手开、足合而膝裆开,接着是剑指与剑尖合而两肘开。
三是处处都有一个开合。例如,胸开背合、背开胸合。即便是一只手中也有开合,如大小鱼际合,拇指与小指合等。
四是外形开合与丹田开合相配合,动作开合与内呼吸开合相配合。
这样整套剑练下来,气势饱满,造型圆融,连绵不断,如龙游水,给人以缠绵美、螺旋美、圆融美。
7.郾刚与柔
刚和柔是劲力的两种表现形式,纯刚无柔和纯柔无刚都不是太极劲,只有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才是真正的太极劲。不论劲大劲小,不论动作快慢,不论是蓄是发,其劲力都要刚柔相济,即陈鑫所云“五阴五阳称妙手”。拳谱云:“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就是这个道理。无刚不足以谈柔,无刚之柔必软而无力;无柔不足以养刚,无柔之刚必脆而不坚。一方面,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半刚半柔之体,只有这样运柔方能节节贯穿,使劲力顺达。另一方面,聚刚才能打得动、立得稳。剑身三尺,有锋、有尖、有刃,这就要求练习时通过熟练的腕部动作,将由地—脚—腿—腰胯—上身—肩—肘—手传递的力量,快捷顺畅地传递到剑身的部位,完成刺、点、劈、截、拦、插、挑、崩、抽、斩、穿、绞、抄、托、抹、扫等剑法。正如牛俊杰老师所说:“柔慢运剑如‘行云流水’、‘沉鱼落雁’,把柔中有刚的美姿表现到意境之中。快发刚弹劲时如‘惊雷骤电’、‘螺旋震荡’,把刚中有柔的坚韧之劲运用到鲜明的剑法之中,给人以势如破竹、无坚不摧、雄风八面、无懈可击的旋律之美。”
8.郾顺与逆
顺逆缠丝是陈式太极拳体系中的精华,在练习太极剑时也要充分体会顺逆缠丝劲。在太极剑式的转换或开合中,双手、双脚的配合非顺即逆,切不可有直来直去的“抽扯之形”。非顺即逆,处处皆讲螺旋式的缠丝劲,不论是开合、虚实、刚柔、快慢变化,都要走缠丝劲。如在“倒卷肱”中,右手持剑由下向左上顺缠走里弧,剑指顺缠合于右腕里侧,右脚走里弧逆缠向后走顿步撤步,右手剑和左手剑指逆缠翻腕向身体左右两胯外侧展开,左脚走里弧逆缠向后撤步。又如在“凤凰展翅”中,右手顺势抽剑至额前后,左手剑指先逆缠后顺缠,再逆缠合于右腕里侧,两叉屈膝盘步后,左脚跟离地,右手剑逆缠,反手向身体右侧上方撩起,左手剑指略逆缠向身体左侧上方展开。
9.郾快与慢
快慢相间是指演练太极剑时要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每一个动作中都要有快有慢。徐进动作和柔化动作要慢,发劲动作要快;定势动作要慢,进步、退步动作要快,尤其是行进中要步伐轻盈快捷,不能“拖泥带水”,如“燕子啄泥”、“左右托千斤”。快,要快而有序,不丢动作,不抄近路,不手忙脚乱,不散神韵,给人以轻盈、快捷的果敢之美。慢,要慢而有意趣、有气势、有劲道,不停不呆滞,给人以沉着、冷静、稳重之美。整套剑在演练的过程中也要有快有慢、快慢相间,做到慢而不呆滞,快而不丢,快而不乱,快而不丢缠丝劲、不丢动作,不忘轻沉兼备。快而不失沉着,慢而没有间断。
10.郾呼与吸
在习练陈式太极剑的过程中,建议使用逆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的实质是借助口鼻呼吸,以意念、剑势为导引,结合放松的气功态来推动内气的升降、鼓荡,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和“气遍身躯不少滞”。蓄劲、走化时为吸,发劲、出击时为呼。吸气宜轻缓细长,将劲蓄足;呼气要短促有力,有利于肌肉骤然收缩产生巨大能量。在“饿虎扑食”一式中,剑把在右腰旁,剑指在左腰旁,重心左移呈左弓步,剑指与右手均逆缠合于腹前,同时吸气,在体内能量聚集,带动丹田内转;然后呼气,同时左手托右手持剑向前卷刺,右步跟进震脚发力,力达剑尖,使内部呼吸与外部动作完美结合。但是,不要把意识硬性贯注到呼吸上去,否则会引起气血上涌,出现气促等不适感觉,要顺其自然。
11.郾攻与守
当自己处于背势时宜守,引走化解对方来势劲力。己处顺势,彼处背势,即乘隙进招攻之。攻与守是相互依存、交替进行的,正所谓“攻中有守,守中有攻,攻即是守,守即是攻”。虽然在太极剑中讲求后发制人,但这绝不等于提倡被动等打。兵法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陈式太极剑中的每个招式,既有防守之能,又有进攻之意。在“横扫千***”中,双手双逆缠右上左下斜向在头上云剑展开,同时左脚走里弧向左撤步,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右手再顺缠翻腕手心向上向左云剑,再逆缠手心向下走下弧剑尖运至正南。整个回旋过程一气呵成,剑尖迂回走了一个横“S”曲线,其技击含义是,当敌人由上而下向我进攻时,我先用剑接敌之剑,再用黏化之法将敌之剑化开,则敌中盘必然空虚,然后我进攻敌中盘,将其制服。
12.郾意与力
意是指意识、意念、精神、思想,是大脑思维活动。力是指在意念的支配下,由气息吐纳、肌肉收缩舒张,按照一定的规格将动作有序化配合所产生的力量。太极剑中的力叫内力、内劲或太极劲,是一种巧劲。在太极剑中,除刺剑动作外,剑的运行轨迹含大小圆,多为椭圆、卵圆、半圆(扇形圆)、弧形。这些圆形轨迹的运化是习练者在意念引导下,以腰为轴,全身各部关节如珠圆动的外在表现。剑道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以身运剑。”这句话道明了意、气、身、剑的相互关系。如果在行剑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用蛮力,则力如无源之水、树之朽木,终不能长久。
13.郾曲与直
在太极剑中,动作也基本都是非圆即弧的曲线,而剑长三尺是直线,因而必须正确处理好“曲”与“直”的关系。劲以曲蓄,力以直发,曲蓄可以游刃有余,直发则猝不及防。技击时,如果动作过曲则与对方距离不适:进攻时劲力不易发放到对方,而且动作幅度过大,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防守时易被对方切入压扁而无***之力,于己不利。动作如果太直,则防守时肢体僵脆没有弹性,进攻时蓄劲不够,发劲不狠,动作呆滞,易为对方所乘。在“回身平刺”一式中,当右手剑向前平刺时,右臂应略往回收,如果右臂有多远伸多远,整个手臂就会与剑身形成一条直线,上身重心就会前移,导致重心不稳,若对方变换招式我则不能随机应变,就会处于劣势。习练太极剑一定要掌握好动作的曲直适度及相应变化,处理好“曲”与“直”这一对阴阳辩证关系。
14.郾稳与灵
《拳经》讲:“形式沉稳如泰山,身体轻灵似飞鸟。”古谚有“刀如猛虎,剑似飞凤”,说明轻灵是剑的一个重要特点。太极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稳。灵与稳两者互为阴阳,相互统一,先稳后灵,稳中求灵。稳并非固定不动,而是一种动态之稳、动态平衡;灵并非飘絮之灵,而是有根之灵。不稳则发力如无根之水,不灵则形式呆板迟滞。在“灵猫捕鼠”、“凤点头”、“犀牛望月”等剑式中,只有下盘稳固,上盘才能轻灵自如。灵亦为轻,稳亦为沉。若一升俱升,就会造成身体漂浮、下盘根基不牢的弊病;若一沉俱沉,就会造成瘫软、萎缩、丢劲的弊病。如“左右托千斤”中,力往上发,但重心要往下沉。“探海式”中,当右手握剑逆缠向右下方发力刺剑时,右胯下沉,右膝微曲,右脚五趾抓地,同时松左胯提左膝,左手剑指逆缠向左上方掤指发力,形成对称平衡劲。在“野马跳涧”一式中,在跳跃腾空时,双手捧剑向前上方刺剑发力,裆部要向后向下沉,形成对称平衡劲。在“劲风偃草”一式中,盘步下蹲,虚领顶劲,右手剑逆缠向右下方贴地抹剑,左手剑指逆缠加大向左上方的掤劲,在内劲上对称和谐。
15.郾远与近
太极剑相当于对右臂进行了加长,其技击技法依然与太极拳相同。长者,远也;短者,近也。意有长短,手也有长短,放人意要长,发力手要短。当敌人离我较远时,我用剑击之。当敌人与我近身时,剑的作用就会大大削减,此时我就要采用贴身靠打,正所谓“挨着何处何处击”、“合则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开都是手”,不能手里拿着剑就只能用剑,肩、肘、手、胯、腿、脚都是我手中的“剑”,放长护短,练长用短。只有正确认识太极剑的作用,才能在技法上得以提高,进而“阶及神明”。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陈式太极剑中的阴阳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