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雷问世以来,它的表现有目共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鱼雷击沉运输船1153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89%:击沉大、中型舰艇162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49%。第二次世界大战,鱼雷击沉运输船1445万吨,占被击沉运输船总吨位的68%;击沉大、中型舰艇369艘,占被击沉舰艇总数的38.5%。后来的局部海战中,鱼雷也有不错的表现。1950年7月1日,朝鲜人民***的鱼雷艇夜袭美国“芝加哥”号巡洋舰,命中3枚,使其沉没,美***还有艘驱逐舰被击伤 最有戏剧性的是,1982年马岛海战中,载有现代先进鱼雷的英国核潜艇“征服者”号,竟是用二战时服役的直航鱼雷MK8击沉了阿根廷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号 鱼雷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一斑。
如今,反舰、反潜导弹快速发展,百年兵器――鱼雷何以能长盛不衰呢?鱼雷航行于水下,特别是可由潜艇从水下发射,隐蔽性远高于导弹。更重要的是,鱼雷在水下爆炸的威力远大于空气中,因为水的密度比空气大800倍,而压缩性只有空气的1/2500,是爆炸的良好导体 炸药在水中爆炸瞬间,可形成几万个大气压和几千度的高温瓦斯,并以6000~7000米/秒的速度迅速膨胀,强大的冲击波能轻易击穿舰艇的水下部分。如此威力,怎不令人对它青睐有加?
今天的鱼雷
现代鱼雷,为完成不同的作战使命,一般按轻、重两个系列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以轻型鱼雷为战斗部的火箭助飞鱼雷。
重型鱼雷的直径一般为533毫米或更大,也称为大型鱼雷,可由潜艇或水面舰艇携带,用于攻击水面舰艇或潜艇特点是航程远、速度快、爆炸威力大、用途广泛,主要产品有:MK48系列(美)、A184、“黑鲨”(意)、“旗鱼”(英)、DM2A3(德)、2000型(瑞典)等。俄罗斯的重型鱼雷型号较多,且性能先进,如:53-65、TEST-71、UGST等、尤其是650毫米(65-73、65-76)超重型鱼雷,装药量达到500千克,更是大型水面舰艇的克星。
轻型鱼雷的直径一般小于400毫米,适合于水面舰艇、直升机空投及火箭助飞发射,其主要任务是反潜,也兼顾反舰,其特点是适合多种平台携带,速度高,航程远,机动灵活,使用方便。主要产品有MK46、MK50、MK54(美)、A244/S(意)、MU90“冲击”(法-意)、45-36、APR-2E(A-2)(俄)等。
火箭助飞鱼雷是由水面舰艇或潜艇发射,经火箭空中助飞到达预定点后入水,自动搜索、跟踪和攻击潜艇。其航程远、航速高,兼有鱼雷和导弹的优点。主要产品有“阿斯洛克”、(美)、SS-N-14、SS-N-15、SS-N-16(俄)等。
此外,现在还出现了中型鱼雷,如瑞典的TP42、TP43和TP427,直径400毫米;美国的NT37和日本的CRX-1型,直径为482毫米,这种鱼雷速度快、航程远、装药量大,既可当轻型鱼雷,也可当重型鱼雷使用,发展颇为引人注目。
至于超小型鱼雷,如意大利的A200,直径只有123毫米,长度不到1米,重量不到1.5千克,由于装药量太少,多数已淘汰,仅有极少数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21世纪,反潜、反舰形势更加严峻。潜艇将以水下20~40节速度,在水深400~1000米处采用隐身及先进的水下对抗技术进行作战,航空母舰等大型水面舰艇不仅具有25~35节的航速,还将装备十分完善的反导手段,并具有强大的对海、对空及反潜作战能力。鱼雷的发展也必须产生针对性的变化。
更快、更远
当前世界各国海***服役的舰艇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了有效攻击目标,要求鱼雷航速至少是目标舰艇速度的1.5倍。当前常规潜艇水下速度为25节左右,核潜艇一般在35节左右,水面舰艇一般在25~35节之间,这就要求鱼雷航速应大于50节。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是任何作战行动的基本原则,高技术条件下海战更强调“先敌发现,先机制敌”,以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和战术卜的优势。在舰艇侦察探测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鱼雷的航程应与发射舰艇探测距离相适应,努力实现在尽量远的距离上发射鱼雷,最少也要能在目标的声呐有效探测距离之外发射,一方面保证发射平台的安全,另一方而可率先发射鱼雷,达到先机制敌、保存自己的目的这就要求鱼雷航程要大于敌舰艇声呐作用距离和近程警戒线。航程越大,越有利于发射平台的隐蔽和安全。根据当前舰载声呐的性能,鱼雷以50节速度追击18节的目标时,射距应大于40千米。
要发展高航速、远航程的鱼雷,最关键的就是动力技术,比如研究新型热动力鱼雷燃料和高效发动机,采用新型高能电池和永磁材料电机技术。此外,还需要进一步改善鱼雷流体线型,减小运动阻力。
美国MK48ACDAP是在MK48-4型鱼雷的基础上改进的,增大了燃料舱容积和燃料泵流量,航速最大可达55节,以40节航行时,航程可达46千米。英国“旗鱼”更是一举打破鱼雷航速在50节徘徊半个世纪的局面,浅水速度达到了令人惊讶的70.5节,在900米最大深度也可达到55节。意大利MU90最大航速53节,航程最大15000米。
近年来颇受关注的超空泡鱼雷,是运用了空泡产生技术,使鱼雷周围完全被空泡包围,使其类似于在空气中运动,从而大大减少阻力,提高鱼雷速度和航程。俄罗斯BA-Ⅲ“暴风”超高速鱼雷就采用了这种技术,速度达200节以上,航程约10000~15000米。
更深、更浅
鱼雷航行深度主要取决于目标艇下潜深度。目前常规潜艇可潜到400米,核潜艇600米,最大航行深度甚至可达900米。为有效打击目标,鱼雷航行深度一般应大于600米,并根据作战需求增大下潜深度。
要使鱼雷增大航行深度,一是鱼雷壳体必须采用高强度的新型材料,如合金钢、玻璃钢等;二是鱼雷动力系统必须采用不受水深限制的闭式循环系统。这是目前热动力鱼雷中最先进的动力技术,其燃料和蒸汽两个回路均为封闭系统,故其特性与水深无关,可大大提高鱼雷的航行深度。其原理虽然很简单,但要达到鱼雷发动机的指标要求却是非常困难的。美国MK50采用的就是闭环系统,航深可达750~800米。
此外,随着西方国家作战思想的转变,针对局部战争中浅水反潜的需要,要求鱼雷在具有足够大作战深度的同时,也应当具有浅水海域作战的功能。
浅水海区是海***基地、港口、码头、锚地及航线集中的地方,也是封锁与反封锁的重要战场。多数国家沿海均为浅海海区。近海航行的小型安静常规潜艇,辐射噪声比较低,而且浅水海域的水声环境比较恶劣,常规潜艇较小的噪
声会被海洋噪声环境所掩盖,为此鱼雷必须能快速滤去背景噪声。目前美国的MK48ACDAP、MK50、意大利MU90“冲击”、瑞典2000型、法国的NTL90型“海鳝”等鱼雷都具有较好的浅水作战能力。
更准、更静
为提高海战中舰艇的生存能力,世界各国海***普遍采用了隐身和水下电子对抗等新技术,如目前潜艇大多采用低噪声线型和结构,低噪声桨,动力系统采用浮阀降噪技术,外部粘贴消声瓦,使潜艇辐射噪声大大降低。舰艇性能的不断提高、隐身技术的应用,配备反鱼雷设备,及舰艇本身的防护措施和战术规避,增大了鱼雷发现目标和攻击目标的难度。
命中目标是鱼雷的最终目的,准确导引是提高命中概率的基本保证 在鱼雷制导技术方面,传统的直航式鱼雷已被逐步淘汰,目前较为先进的均为“遥控+自导”。自导装置目前多为声自导,有主动式、被动式和主被动联合式,新型鱼雷多采用联合式、由于声自导鱼雷对付水面舰艇的效果不如对付潜艇,因此出现了尾流自导技术。各种舰船都具有很强且独特的尾流特性,并与舰艇的宽度和吃水有关,很难用一个小的航行体模拟尾流来诱骗鱼雷,因此现有的反鱼雷手段对尾流自导鱼雷几乎是无能为力。目前,尾流声自导、尾流电阻抗自导技术已在鱼雷上获得实际应用,但尾流自导鱼雷还不能用来对付潜艇,将来可以发展磁尾流自导,光、热尾流自导,放射性尾流自导来对付潜艇。
遥控技术目前主要采用线导方式。线导鱼雷中所使用的导线大都是铜线,其缺点是导线重、体积大、抗拉力小、传输频带窄、信号衰减量大,而且线导鱼雷中信号的衰减量和导线的长度成正比,导线越长信号衰减量越大,因此限制了鱼雷的航程。随着光纤传输信息技术在通信领域内的成功应用,以光纤代替普通铜导线用于线导鱼雷便成为新的发展方向。美、法等国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光纤线导的海上试验,试验距离达到了20~30千米。只有光纤制导才能进一步完善潜艇和鱼雷之间的有线通信,增加鱼雷的制导作用距离。另外,由于光纤制导频带宽度大,可使发射艇和鱼雷之间传输更多的数据。
目前还有一种被称为“智能化制导”的技术在鱼雷上得到了应用,主要是制导系统应用高速数字微处理机,采用自适应技术、最优控制技术来实现的智能化精确制导。由于水下电子对抗技术的日益发展,鱼雷制导系统必须能够对来自于自然和人工的干扰目标进行识别,根据其不同的特征提取出有用的目标参量,然后由自适应控制系统选择和调整其工作状态和参数。进行最优控制,从而实现精确制导,并以90°命中角击中目标的要害部位。采用智能化制导的鱼雷能够在复杂的海洋水声环境中识别真假目标。
鱼雷在水下航行进行搜索和跟踪目标过程中,要不被对方过早发现而破坏鱼雷的攻击,就需要提高自己的隐蔽性。
当今水下对抗实际上就是水声对抗,鱼雷辐射噪声直接影响鱼雷的隐蔽攻击。性能先进的鱼雷针对构成自己主要噪声源的流体动力噪声、机械传动结构噪声、推进器噪声等,在鱼雷雷体线型、结构设计、动力装置减振、降噪设计、推进器噪声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主要有:采用新能源、动力系统和推进装置;采用新材料和鱼雷结构设计:开展鱼雷智能弹道的研究;采用综合制导系统。
更有威力
现代舰艇为了自身的安全,在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型水面舰艇在要害部位都采用了高强度装甲材料,水下部位设有2~5层不等的保护间隔。一些先进国家的潜艇,外壳采用了高强度材料,结构上采用双壳体和抗爆结构,双层壳体间距达2~6米,设置有淡水缓冲舱或填充其它物品,大大提高了潜艇的抗爆能力。上述措施的采用使300千克左右的一般炸药都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打击大中型水面舰艇和潜艇,必须提高鱼雷的爆破威力。
战斗部的威力大小以及对目标的毁伤程度与装药的数量、质量、爆炸方式等有关,也同鱼雷命中目标的位置、舰艇结构有关。由于受到空间和重量的限制,轻型鱼雷通常装药量40~80千克,重型鱼雷为200~400千克,在装药有限的情况下,要增加鱼雷的破坏威力,必须从提高炸药性能和定向爆炸技术入手。
各种新型的高能炸药纷纷用于鱼雷,如聚能炸药、塑胶炸药,目前还正在研制一种新型燃料气体炸药――环氧乙烷气体炸药,其破坏威力可达2.7~5倍TNT当量。
爆炸方式通常为两种,碰炸和近炸比起碰炸,由于近炸可以借助不可压缩的海水的压力,因此对目标造成的毁伤更为严重。目前最先进的鱼雷采用的是定向聚能爆炸技术。定向聚能爆炸技术能使有限的炸药爆炸能量定向释放,向目标方向集中,从而有效摧毁外壳坚固的新型舰艇。采用聚能爆炸的鱼雷只能采用触发引信。如美国的MK50、英国的“旗鱼”、欧洲的MU90“冲击”等都采用的是这种技术。
此外,通用性是武器的发展趋势,鱼雷也不例外,特别要发展系统及组件可互换的多用途、多载体、通用性鱼雷鱼雷采用模块化的功能置换件和组件,使鱼雷换上备品后无需重新检查与测试,并且可以使鱼雷内部结构更紧凑,可靠性更好,维修更方便,通用性增强,使用寿命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