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立春》对1991―1993年间的时代特征把握得准确而深刻,从时间的轴线可以将主人公王彩玲的思想、性格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幻想生活阶段、期待生活阶段和创造生活阶段。影片中每一年的“立春”是王彩玲新生活的开端,而整个作品题目《立春》则反映一个时代的开端。
[关键词]《立春》;时间;人物形象
《立春》是由李樯编剧、顾长卫导演的电影,于2008年4月11日全国公映。由于电影对剧本修改过多,因此可以看成是顾长卫在李樯创作基础上的再创作,或者说电影《立春》是二人合作的结果。
与电影《立春》中主人公王彩玲性格发展相伴的,是影片中虚实存在的三个“立春”。王彩玲的性格发展可以被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立春”,王彩玲努力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生活原则和信念,而这些又一次次遭受自生活的打击;第二个“立春”,王彩玲开始逐渐放弃自己坚持的信念,慢慢寻求通往世俗、平凡的路;第三个“立春”的时间概念在影片中是虚写的,这一年里王彩玲已经通过创造生活,成为一个普通的“平凡人”。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王彩玲对艺术、生活、自我追求的历程及其结局。从更深刻的层次讲,创作者对这三个“立春”的设计,是和1991年至1993年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相联系的。电影《立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90年代初期的改革大潮中,普通城市中艺术爱好者、追求者共同的命运,因此影片对于三个“立春”的用意是深刻的。
一、幻想生活阶段
影片第一个“立春”后的一年,无论从影片中出现人物的数量还是涉及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称得上是整个影片的重点。影片开始画面出现一个孤高、斑驳的凉厅,在昏黄的天色中和灰色的平房遥相对立,喻意着主人公王彩玲像这个亭子一样的对立这个城市的世俗生活。王彩玲自语道:“立春一过,实际上城市里还没有啥春天的迹象,但是风真的就不一样了。风好像在一夜之间,就变得温润潮湿起来了。这样的风一吹过,我就可想哭了。我知道我是自己被自己给感动了。”王彩玲自己的感动,是源于她对理想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而她在坚持自己的理想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这一年里,共有三个艺术青年走进王彩玲的生活:周瑜、黄四宝、胡金泉。影片描写王彩玲和这三个人物交往的失败,反映出王彩玲对爱情、艺术追求的失败,为日后她思想、性格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周瑜朗诵普希金的《抒情诗1836》,表达了他们艺术爱好者对艺术的景仰之情。周瑜明显掺杂了方言的朗诵中透露出明显的不和谐,恰是创作者用来表现:周瑜对艺术纯真的景仰和现实条件的严重不相符的客观现实。周瑜对艺术的追求是有着功利性目的,他对黄四宝肆意诬蔑、趁机骗钱,反映出世俗社会卑污的一面。王彩玲断然拒绝周瑜求婚,是她竭力摆脱小城市平凡世俗生活的真实反映。
作为炼钢工人的黄四宝,有着凡・高般的梦想和追求。当黄四宝把一个废弃的塑料片流动看成一个生命的时候,王彩玲看到的是一颗能在灰色世界中创造生机的“童心”。黄四宝和王彩玲的根本区别在于,王彩玲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感知黄四宝的生活;而黄四宝面对王彩玲主动给予的帮助,首先想到的是艺术追求的需要:女人体模特。王彩玲对黄四宝说:“我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是她把艺术、爱情、生活同她正在生活的环境相联系。王彩玲和他交往的失败,是理想化生活追求的又一次失败。
真正动摇王彩玲信念的是胡金泉的悲剧。胡金泉是群众艺术馆的舞蹈教师,是一个将自己的生命和舞蹈艺术融为一体的“赤子”。他对自己的基层工作环境没有怨言,也不功利性的期望更高的艺术成就,是一个真正陶醉于艺术的人。但胡金泉得不到世俗社会的承认,使他无法承受世俗压力而自戗。凄凉的背景音乐中,胡金泉一个人在大雪中哭着走过曾经演出的红星电影院广场,然后完成了他策划的闹剧――假。胡金泉对探狱的王彩玲说:“我这根鱼刺,终于从那些人的嗓子里了,我踏实了,大家也踏实了。实际上我挺高兴的。”他用普通舞鞋立起脚尖跳芭蕾,就像一朵被摧残的白玫瑰一样,在囚栏中灿烂的绽放。胡金泉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艺术追求和现实生活的矛盾,给了王彩玲极大的打击,成了她人生观、价值观转变的契机。
第一个“立春”的经历是王彩玲坚持理想、坚持追求的幻想生活阶段。在强烈虚荣心作用下,王彩玲一直用幻想和欺骗填补自己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沟壑。与黄四宝、胡金泉等人交往的失败,是王彩玲实现幻想生活的失败。
二、期待生活阶段
过渡到第二个“立春”,王彩玲开始逐渐接近并期待美好的世俗生活。镜头中突出凉亭通往下面平房城区的台阶,隐喻了王彩玲开始寻求通往世俗的路。1992年春节过后,她的生活开始慢慢向普通人的生活靠拢,如主动的美容并与隔壁邻居交往等。她如少女般期待着现实美好生活的降临,如王彩玲所说:“每年的春天一来,实际上也并不意味着什么。但我总觉得要有什么大事发生似的。我心里总是蠢蠢欲动,可等春天整个都过去了,根本什么也没发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王彩玲对春天的认识和感受,已经由去年的充满感动,转变为充满期待。
王彩玲拿自己用来改变命运的钱支持高贝贝参赛,是希望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到了高贝贝身上,可以看出王彩玲已经逐步接受自己生活的现实。在得知骗局真相后,王彩玲走进婚姻介绍所,意味着她已经正式向世俗平凡生活的妥协。但隔壁曾经恩爱异常的夫妻发生婚变,让王彩玲感觉到曾经羡慕和追求的婚姻生活是如此的虚幻和易碎,于是结婚的梦想也破灭了。她所期待的生活终于没有到来。
三、创造生活阶段
同前两个“立春”的处理不同,第三个“立春”的时间概念在影片中是虚写的,这从影片中人物衣着随季节变化的细节体现出来。这一年(1993),王彩玲收养了孤儿“小凡”。王彩玲说“叫小凡,平凡的凡”,说明她正式接受了生活的平凡。这和第一个“立春:’时的憧憬、第二个“立春”时的期盼有着本质的区别。女孩“小凡”在影片中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小凡的兔唇,喻意生活的缺欠;王彩玲对兔唇小心的爱和笑,喻意她不仅接受生活的平凡,而且接受平凡中的缺憾;王彩玲把小凡的兔唇治好,喻意改造缺憾、重新创造美好的生活。瘫痪的父亲看着王彩玲带着小凡欢快的生活,麻木的表情下流下一行泪水,这是父亲对王彩玲当下生活的肯定。而王彩玲看父亲的眼神,也充满了感慨和懊悔。在泪水和对视中,王彩玲完成了思想的转变。
与思想转变相联系,王彩玲生活状态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影片中王彩玲站在拉羊的小卡车里逐渐远去,喻意她接受了和最低等动物一起生活的环境,已经不再是那个昂首走路、靠谎言提高自己身价的“歌唱家”。车上的王彩玲背对着前方远去,暗示着她走向了一条连她自己都不清楚结局的路。从幻想自己是歌剧院首席女高音的艺术追求者,转变成卖牛羊肉的个体户,此时的王彩玲对“立春”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感慨,而是被世俗的生活淹没了。因此影片虚写第三个“立春”的时间概念,是符合王彩玲思想发展的。
四、时代背景的把握
影片重视时代大背景对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影响,是《立春》内涵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有明显的体现。影片中第一次出现的城市的远景:灰色的大片的平房,喻意此时的城市生活是灰色的、阴暗的、扁平的,没有一点生机。第二次出现城市的远景,已经在大片平房的右边出现了有着车辆来往的、通往外界的公路,喻意着城市开始走向开放。影片中第三次出现城市的远景:在大片平房的后面出现了整齐的、大量的居民小区住宅楼,阳光也不时从阴云中露出,给城市带来片刻的明亮。第四次出现城市的远景,已经明显透露出现代化的城市感,整个城市的基调是明亮、清晰、轻快的。这几个城市远景的运用,表现了时代背景下的城市化进程,透露了导演对时代的深刻把握。
电影对时代的把握还体现在一些象征性意味浓厚的镜头中,如王彩玲前后两次在天安门广场的不同情景。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天是昏黑的,远处的人影是模糊的,王彩玲站在铁围栏外面遥望明亮的天安门,武警、铁栏等喻意着她同北京生活之间难以逾越的障碍。王彩玲第二次在天安门广场的镜头是两年后她和小凡轻松做游戏的场景:心情是欢快的,阳光是明媚的,游人在广场自由活动,围栏和武警没有了,广场上的人和生活也清晰了。这些喻意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王彩铃和北京之间已经没有先前那种绝对的隔阂。
总的来看,无论是片名还是影片的内容,电影《立春》对时间的把握是准确而深刻的,影片反映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历程。影片中的“立春”是王彩玲生活不同阶段生活的开始,而作为片名的“立春”则隐喻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立春》中的三个“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