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群书
1966年出生,河北人。毕业于河北大学新闻系。
曾于石家庄电视台工作,后因拍摄电视剧《命案十三宗》而进入商业电视剧导演行列。2003年,他执导的《征服》成为年度火爆的警匪题材剧。2006年,电影处女作《东京审判》获得长春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电视剧作品
《金豌豆》(上下集)
《命案十三宗》
《征服》
《蜕变》
《权力场》
《冷锋 》( 又名《反黑组》)
《决不饶恕》
《从爱情开始》
电影作品
《东京审判》
《千钧一发》
《风声》
《西风烈》(即将于10月28日上映)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筹备中)
高群书新片《西风烈》即将于10月28日上映,“《西风烈》的目标就是要做同档期的最大赢家”;拍片子,专家意见完全可以忽略。要更关注观众,观众喜欢什么?“特别简单,把观众当人看就行。”
摄影棚里,高群书一袭黑衣,即便已深夜,墨镜依然,有点酷。如果“印象”到这里戛然而止,人们一定认为他挺“冷峻”――如影评人谭飞说的:“高群书戏如其人:苍劲,有韧性,爆发力十足,是中国鲜有的‘力量型’男导演。”
圈里好友评价是:高导长得“壮实”“匪气”,性格直率,每次被采访都显得有点大嘴巴,会说挺多别人不乐意听的话,直到事后受到提醒,才“幡然醒悟”。对于电影,他直言不讳:“我现在做电影,可以给最有文化或者最没文化的人看,而中间的所谓专家,完全可以忽略掉。因为电影不是专家、教授、影评人拍出来的,我拍片子不给专家看,专家爱说什么说什么。”
把时间拉回到20多年前,他是一个文绉绉又充满幻想的诗人,梳着长发,笔下是灰色调的诗句,笔名岑寂。“其实我也很文艺,我以前写诗。”高群书点燃一根烟,笑着说,“我崇尚浪漫,但跟其他人的理解又有点不同。比如做完《西风烈》,下一个片子《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很多人认为是文艺片,这不对。我喜欢把一件小事一点点变大,让影片充满故事的张力。这部片子是一场由情感导致的厮杀,是一场血雨腥风中的浪漫。”
新片《西风烈》
“《西风烈》的目标就是要做同档期的最大赢家,我不惧怕和任何一部影片PK,我敢和《无人区》同一天上,它敢吗?”
2009年10月,高群书随剧组辗转来到敦煌。为了给影片找到最为贴合“西部片”的气质,他曾走遍云南、四川、***、青海、宁夏、内蒙……
“当时一直找不到感觉,各方面都没准备完备,连动作戏都拍得吃力。”因原名(《四大名捕》)与陈嘉上的电影狭路相逢,双方不可避免地展开了一场“争名之战”,几经思忖跟协商,高群书决定另寻他名。摄制组顺着一路苍凉,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高群书望着车窗外的绵延戈壁,心里想的却是这部电影该叫什么名字。一阵狂风,摄制组为安全起见,停下来。这阵夹杂着黄土的风,却让高群书兴奋不已,“车外的景象就是我要的感觉,赶快组织人马拍空境,马上拍!”看着摄影机里的画面,高群书的脑海中跳出了三个字――西风烈。“就是‘西风烈’!比之前的《四大名捕》多出了一种气场,更加霸道,却不具象,反而更能凸显现代硬派动作片的苍茫气质。同时,我也知道整部电影的‘劲’该使在哪了。”
《西风烈》为现代西部警匪片,讲述的是四个警察深入无人区抓捕外逃重犯的故事。四对四的正邪较量;警探各个身怀绝技;有神、飞车王、大力士;逃犯团队包括一名本地杀手、两名国际杀手以及杀手女友。该片由段奕宏、吴镇宇、夏雨、杨采妮、吴京、余男、倪大红、张立等实力演员主演。剧组在海拔平均1138米的敦煌拍摄了四个多月,用了54万尺胶片、500匹马,将50多万元的新车直接撞成碎铁……2010年7月25日,高群书与香港电影人尔冬升在京出席华语警匪片相关论坛,现场播放了《西风烈》的一款预告片,里面惨烈的打斗、追车、爆破场面给现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高群书透露,这是很多预告片里的一款,电影的风格就是首款预告片中大家看到的样子,自己在剪辑的时候,主要以动作来推进情节,有台词的戏份并不多。他认为目前国内并没有风格鲜明的类型片,需要这样一个“硬派”的电影。
《西风烈》将于2010年10月28日上映。
在不少业内人士眼中,高群书导演的《西风烈》和宁浩导演的《无人区》都属下半年最值得期待的华语作品之列,面对媒体对二者的比较,高群书回应:《西风烈》除了是一部动作片,还是一部西部片,在类型上主动向好莱坞靠拢。“《西风烈》的目标就是要做同档期的最大赢家,我不惧怕和任何一部影片PK,我敢和《无人区》同一天上,它敢吗?”对于票房,业内人士给出了1.5亿元的猜测。但高群书将目标指向2.5亿元,他认为该片是一次对审查、类型、暴力诉求、口碑等多方面的试验,“如果成功了,中国电影就还有希望。当然,这部影片也承载了我的个人希望,这不是调侃,经过投资和多方面努力,它必须达到这个数字。”
《风声》是一次试验
“就拿8000万元对我是个侮辱,必须过亿。”
高群书拍电视剧起家,但就像他所说的,“每个导演心里都有一个电影梦”。于是,他从2003年开始买小说的电影改编权,包括《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和《十面埋伏》等。
“每个导演都各有追求,虽然都想拍电影,但有的人怕失败,我脸皮厚。” 1997年,他将一个电影项目让给了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因此结识了一位影界朋友。之后,电影《东京审判》寻找导演的过程中,这位朋友向制片方推荐了高群书,“想入行,前辈对你的认识和帮助很重要,这位朋友当时说:‘我认识一个人叫高群书,我打包票他肯定行’。于是,我就进了《东京审判》的剧组。”
投资3000万元的《东京审判》是高群书的首部电影,也是第一次由中国导演以几乎全外语的形式拍摄的国际题材。该片表现的是1946年远东国际***事法庭在东京审判日本战犯的情况,是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第一次成功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尊严的故事。该片无论叙述风格还是制作气势均强烈透出高群书深受好莱坞主流商业片的影响。
第二部电影《千钧一发》,高群书寄予了1000万元票房的期望,但实际上只达到了100万元左右。巨大的落差让高群书感到无奈又无力,他开始深度思考商业片的操作方式。虽然票房惨败,但《千钧一发》让高群书有了执导《风声》的机会――《风声》的制片人陈国富在找到高群书前,只看过他的《千钧一发》,陈国富意识到把高群书“拉进来”可能会让电影呈现出另一种质感,于是,高群书得以执导《风声》。
二人此次合作颇多“博弈”。陈国富作为资深影人,对影片《风声》有自己的看法――打动他的是李宁玉、顾晓梦两个女子之间复杂的友谊和算计。而高群书在故事里读到的是更阳刚、豪气的道义与信仰。两人都想用自己的方法讲故事。他们用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固执:高群书改完陈国富的剧本,发给陈看;陈把许多地方改回去,又不动声色发回给高,高再改回来……如此反复。
“但我们从来没有正面冲突,我们必须认定,对方坚持的东西不会不好,只是跟我的风格不同而已。”高群书回忆道。
刚进入《风声》剧组时,制片方给高群书的预期是“不亏就不错,拿到8000万元的票房就是胜利”。高群书说那可不行:“如果我来了,就拿8000万元对我是个侮辱,必须过亿。”
“大片是有要素的,第一必须搭景,第二必须有大场面,第三必须有航拍。”高群书用好莱坞的戏作参照,“既然叫大片了,你得有装蒜的东西。大场面具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装蒜,视觉上有开阔感,看完这个场面,你说投资多少,大家伙信,觉得它值这个钱;第二个是营造时代氛围,把观众带入其间。”
为了能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风声》中“裘庄”盛极一时的繁华,剧组搜罗了将近5000件道具。其中光是裘庄西楼二楼书架上各种中外文书籍数量就高达4000多册。一切道具陈设都按照历史资料还原,大到家具、小到餐具,大多都是工作人员在各地古玩收藏店搜集到的,所有家具的总价值超过470万元,光是大厅的一件古董枝型吊灯就价值6万多元,摆放在大厅内的古董三角钢琴价值47万元左右……作为一部从筹备之初就号称“投资无上限”的作品,除了来自中国台湾地区的苏有朋外,《风声》汇集了众多内地演员。
《风声》是高群书从影以来拍得最阔气、最奢侈的一部戏。也正是《风声》的大获成功,让高群书跻身一线电影导演之列。
虽然《风声》先于上映,但高群书“筹备《西风烈》是在《风声》之前”。“当时想在***拍,但一直筹备到9月份,***即将进入冬天,下着雪的大旷野很冷,没法儿拍了。很多人建议我去东北,去云南,但我当时打心眼里认为这是一部西部片,就得在西部拍……这时候有人来找我拍《风声》,我想,反正也是休息,就去吧。我坚信如果没有《风声》,《西风烈》照样是好片子。《千钧一发》资源不够,而《风声》的投资、题材,都符合商业片的需求,所以它是一次实验――我想知道这么大的投资,到底能做出什么样的片子来?我敢说有些人就算给他这些钱,他也可能拍不好!”
把观众当人看
“所以我现在做电影,可以给最有文化或者最没文化的人看,而中间的所谓专家,完全可以忽略掉。”
“现在大家评判一个电影,有个公式:演员、导演、制片、制作……这个放在好莱坞可以,但中国最缺的不是这些,缺的是讲故事的能力和尊重电影规律。抛开叙事,别的都很扯谈。”在高群书看来,中国能够拍出让观众满意、票房好口碑好的电影导演少之又少。
“对一部电影,媒体做新闻时通常会看这里面有谁,媒体和影评人对观众的误导特别严重。为什么王晶的《大内密探》票房能到1亿元,《三***》能到2亿元?只是因为那是王晶和张艺谋吗?要知道,票房不掌握在所谓‘有识之士’手里,大量的像分母一样被忽略的观众,可能不发言,不说话,但他们是票房的支柱。”高群书认为,以前看电影的是年轻人,白领,但现在电影受众很广,很多没有话语权的人,他们看电影的方式并不是影评人或者媒体所知道的那样――“所以我现在做电影,可以给最有文化或者最没文化的人看,而中间的所谓专家,完全可以忽略掉。因为电影不是专家、教授、影评人拍出来的。我拍片子不给专家看,专家爱说什么说什么。”
高群书的信心来自于经验。“从拍盒带到电视剧,再到电影,我一步步实验过来,探索了20年,我当然知道观众喜欢什么。其实特别简单,你把观众当人看就行。人是什么?人吃什么?人的需求是什么?但很少有人愿意这么想,他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他们都喜欢去做总结,当专家……”
“一部合格的电影不应该有太多人不满,60%赞扬,40%骂声,这是一个正常的比例;如果70%的人都在骂,票房却很好,就不正常,不符合规律。”
谈及最近的工作,高群书表示很快就要进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剧组)了。“进组前我不算特别忙,很多导演都说自己最近超忙,那都是装蒜。他生怕别人瞧不起他,很多导演一被问干嘛呢?就说‘正筹备’。筹备?你准备筹备几年?我觉得,我们应该做点有益于电影的事,多给年轻人捧捧场,尽管有些大导演不去,退而求其次――高群书去,人家也觉得:嗯,也还算有点名,将就了(笑)……而且中国电影人应该团结,别总背后使坏,有话说在当面,片子有什么问题别表面拍着手说:‘呦,这片子牛!太好了!’出门了呸一口:‘什么傻帽电影!’这种人我一般不理,而且下次还请他。都无所谓的事儿,做人干嘛要那么黑暗呢是不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群书的“硬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