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圣叹所标举的六部“才子书”是与“圣人书”相对的概念,他反映了金圣叹独特的文学批评眼光。而其遴选“才子书”的具体标准则包括完整严密的结构、独创性以及表达普遍的思想情感三个方面。
【关键词】才子书;金圣叹;才子
“才子书”这个称谓的最早由来就是金圣叹所评点的六部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在这六部“才子书”中,真正得以流传后世的只有《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和《第六才子书西厢记》。对于其它四部才子书,由于金圣叹受到“哭庙案”的影响,并没有全部完成,这也是金圣叹感到非常遗憾的事。在金圣叹奔赴刑场前的《绝命词》里,金圣叹写道:“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虽喜唐诗略分解,庄骚马杜待何如”。即将失去生命的那一刻,金圣叹最为留恋和难舍的不是生命,而是为未竟之事业感到惆怅,这六部才子书在金圣叹心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般。
“才子书”的概念是与“圣人书”相对比而存在的。金圣叹认为“圣人之作书也已德,古人之作书也已才”,那些圣人著书立说是希望以自身的德行教化去影响世人,其所传达的也都是完善人之德行修养的内容。然而,“善论道者论道,善论文者论文”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传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还在于其有没有文化素养,给没给人以“才子”的感受。这也就是文体间共性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作品的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等,金圣叹对于作品中这些因素极为关注,并将其作为遴选“才子书”的标准。下面,笔者就将这些标准加以详尽的论述和说明。
“才子书”首先要有完整严密的结构,即金圣叹所指称的“精严”。他说:“如《水浒》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便知其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中间许多事体,便是文字起承转合之法。若是托长看去,却都不见”,七十回“只用一目俱下”,小说结构之精严如斯!那么,何谓精严呢?金圣叹接着解释道:“若诚以吾读《水浒》之法读之,正所谓庄生之文精严,《史记》之文亦精严。不宁惟是而已,盖天下之书,诚欲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即无有不精严者。何谓之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是也”。庄子之文和《史记》之文一样,都是结构精严之作,其文字、句式、篇章无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横直波点聚谓之字,字相连谓之句,句相连谓之章”,“才子”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从“字法”入手,一步一步深入,到达“句法”、“章法”,当作品的整体结构到达浑然一体的精严极致时,“字”、“句”、“篇”就全部消失“只用一目俱下,便知二千余纸,只是一篇文字”,此等文章也就达到了金圣叹所称颂的文章的至高境界。无论文章的风格、形式、内容有多大的差异,金圣叹认为,在结构精严这一点上,它们都是相同的。这也是是“才子书”的一个共性。
“才子书”遴选的另一个标准是具有独创性。金圣叹说:“才子之文,诚绝世无双矣”,古往今来,优秀的作品总是会具有某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所有的作品又都是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正是独创性使得作品能够与众不同,显现出非凡的才情,“文字只要从一片心地流出,便正看、侧看、横看、竖看,具有种种无数美妙。任凭后来何种才人,含笔沉思,直是临摹一笔不得也”,文章魅力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作者以丰厚的才情为积淀,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文章中深深地刻下了“我”的影子,文章也即具有浓密的“我”之色彩。这种独创性在不同x的文章中会体现全然不同的特点,使得两篇文章一眼便得分清,完全不会混淆。金圣叹就此举例说:“以庄生之文杂之《史记》,不似《史记》;以《史记》之文杂之庄生,不似庄生,庄生意思欲言圣人之道,《史记》摅其怨愤而已。其志不同,不相为谋,又固然者,毋足怪也”,《庄子》的特点在于传播圣人之道,而《史记》只是抒发怨愤,二者截然不同,相互混淆,自然不伦不类。
值得注意的是,独创性并不仅仅是表现自身鲜明的特点,它还表现为在同一个作者身上不同的创作阶段,表现为“此时此刻”,金圣叹说:“今后任凭是绝代才子,切不可云此本《西厢记》我亦做得出也。便叫当时而在,要他烧了此本,重做一本,已是不可复得。纵使当时作者他却是天人,偏又会做得一本出来,然即是别一刻所觑见,便用别样捉住,便是别样文心,别样手法,便别是一本,不复是此本也”。在金圣叹看来,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让他进行相同的创作,其创作结果也会是全然不同的,因为“才子”的“文心”是时刻发生变化的,独创性也会因为阶段的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来。正如西谚所述:“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作为“才子书”,还有一条不可或缺的标准就是要表达普遍的思想情感。“总之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流传于世间的一切经典文章,不论语言形式有何种变化不同,其作品的思想情感必然是为读者大众所一致接受的,必然是人人得欲倾吐而未诉诸于外的思想,“才子”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这些情感思想艺术的加以外化,成为读者人人都会认可并且产生强烈共鸣的情感体验。在金圣叹推举的六部“才子书”中,作品语言形式都各不相同,作品内容也都风马牛不相及,看似彼此之间毫无关联,然而,这其中的每部作品,都蕴含着巨大的思想情感力量,这些思想情感都是被广大读者普遍接受的。相反,“若世间又有不妙之文,此则非天下万世人人心里之所曾有也,便可听其为一人自己集也”,金圣叹认为,一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完全是个人化的抒发,这些情感不是人人心里都包含着的,甚至是在心底不接受的,这样的作品称不上是“妙文”,只能是“一人自己集”罢了。
综上所述,完整严密的结构、有自我独创性、表达普遍的思想情感是遴选“才子书”的三条重要的标准。具备了这三条标准,就大体上算作是才子书了。金圣叹推举“才子书”,并在他对“才子书”的评点过程中,阐明了他心目当中的“才子书”遴选标准,是因为他看到了“才子书”所具有的典范作用。他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写道:“《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令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出时,他书便如破竹”,《水浒传》字法、句法、章法俱全,读懂《水浒传》中所蕴含的文法理论,再用这种文法理论去研读其他书籍,就会感到得心应手。此外,“才子书”的典范作用还体现在对读者写作能力的提高上,“今刻此《西厢记》遍行天下,大家一齐学得捉住,仆实遥寄一二百年后,事件必得平添无限妙文,真乃一大快事”,金圣叹认为只要熟读“才子书”并且抓住其中的文法奥妙,就也能写出才情深厚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明】金圣叹撰.陆林整理.金圣叹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2]金圣叹全集[M].曹方人,周锡山标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3]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吴子林,“才子说”:金圣叹小说理论的核心范畴[J].学术论坛,2003
[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陈洪.金圣叹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金圣叹“才子书”的遴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