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纪的中国电影逐步走出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低谷,在电影的创作总量和票房收入上都取得了进展。这一时期,强调视听效果的“中国式大片”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主流,如《英雄》《十面埋伏》《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在夸赞荧幕上的视觉奇观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中国大片在叙事上单薄的诟病。在这些赞誉与谩骂的背后,我们不禁要思索,中国当代主流电影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境地?中国主流电影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本文在电影走向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美国好莱坞电影为出发点,试着探讨中国当代主流电影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所出现的诟病。
关键词:当代主流电影;中国式大片;发展现状
以商业为主导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经过多年的发展累积,逐已形成了一种强大的范式化。而这种范式化是沉积在美国特有的文化语境中。一如影片中那种个体宣泄、个人英雄、超强的感官刺激和轻松噱头与中国主旋律文化所强调的历史性、团结昂扬的基调并不和谐。因而,这种模仿的结果便产生了一种让观众难以界定的类型电影,暂且称它为“中国式大片”吧!“中国式大片”,这种貌似取名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多少让人觉得有种媾和的成分。在经历了数度笑场的全民狂欢似的恶搞风潮后,回顾近几年所谓的中国式大片,以,可以算作是中国式大片的第一桶口碑《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自其上映后,在继续迎来笑场乃至愤怒的同时也赢得了为数不少的赞誉。《黄金甲》可谓是“中国式大片”的登封造极之作,一方面,它看上去较好地面对了之前中国式大片被诟病的编剧及表演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它将以往中国式大片的那种美学风格推到了极致。不仅是布景的奢华,场面的恢宏壮大,且将日常状态的“噪音与杂音”也摘除得更加彻底干净。(这种美学形式意外地使部分观众得到现实讽喻的意义)。或许这也是这部影片比以往任何一部大片都更加走向两级――使观者更加出奇愤怒会让观者赞赏有加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式大片”已在《黄金甲》中获得圆满,可是却让观众看不出其继续发展下去的可能性。
也许,在一场视觉盛宴的背后,我们该深思点什么……
好莱坞以其无与伦比的技术优势开一代风气之先,开始了一个动作到特技的电影时代。我们应该看到,高科技不是一切,大制作也主宰不了一部影片。从《英雄》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当今中国式大片的发展走向,似乎已经离不开这几个元素了:大场面,大制作,明星阵容,超强的视听效果。无可否认,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当然更能吸引观众,特别是在当今主流影片中,技术的讲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特技的运用更不可少。这又正好与资金的投入有关。因此,有人就认为只要有高投入高技术,就能保证影视作品的成功。这是夸大了技术的作用,是舍本求末的想法。我们都知道,电影的每一部都离不开技术发展的基础,否则,也就不会有声音、色彩、立体感以及一系列令人惊撼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特别是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媒体技术的日益完善更是给影片的制作带来了空前的改观,在一些高难度动作和场面比较大的电影作品中,若无电脑技术的介入,许多效果都无法表现,电影的视听效果也会大大逊色。然而,必须要看到的是,在高科技的支撑下,这种一味追求形而上的艺术表现性的中国式大片在其华丽转身后,观者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空洞和虚无。原因在于电影的叙事功能却在逐渐被忽视。从原先的这些元素为叙事服务,到叙事为这些元素服务。亦可以说成事件成为了这些元素中的穿插而不是主要部分,表现这些元素也成了电影的主要目的而不是让它们为叙事服务。当今主流电影在走向一个本末倒置的时代。
众所周知,我们无法离开观众的诉求来谈论电影。否定电影的艺术性固然错误,否定电影的商业性也会把电影带至绝路。主流影片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把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融为一体,使其成为电影业的一大支柱。黑格尔提出过艺术需要的是一种“普遍的题旨”,那么,当代主流电影则更需要一种“普遍的题旨”。在主题的选择上,不应该把目光仅仅专注于宫帷秘闻、权位争夺上。更不应为了一味寻求新奇,刺激的方向发展,而抛弃了电影自身的叙述特性,去走一条影像的表意之路。必须认识到,电影是一种大众性的文艺形式,如果把电影放入象牙塔,那么电影的本性也就会随之消失。
冯小刚,一个曾经以叙事见长的导演在《夜宴》中暴露出诸多叙事弊病,这应该不是他个人能力的一种倒退,只是他更鲜明地体现了导演在追求变化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更多的市场诉求,在平衡民族文化与国际路线,在人文关怀与商业消费关系中的一种力不从心的现状。回头看看这些所谓的中国式大片,无一不例外地有着恢宏场面、浩大的声势以及精心打造的音乐。每个段落的设计,每个场面的调度,也都显示出了导演、摄影、美术等部门的功力,具有观赏性。但也正是这一点,让他们忽略了影片的旨意,观众眼睛看到的只是停留在了画面,而没有在影片中获得共鸣。简单的说,影片是缺乏合理的铺垫,缺乏剧情上的、手法上的、情绪上的铺垫。感觉是导演有很多手法,摄影有很多的优美角度,一些强度很大的动作,都打在了影片的外表上,却没有打在人物的内心上。对于人物的行为与动机,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更多的只是气氛的渲染。对于一百多分钟的影片,观众很难在前半场中就能找到切入故事的关键点,致使一部影片看下来,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幅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抑或是一部制作精良却显冗长的MTV。
中国式大片中的华丽的美术、恢弘的场景、精妙的动作以及声势浩大的演员阵容似乎都已成为模式,在兼顾东西方市场的利益驱逐下,我认为,这种取得盆满满的票房收入的成功更多的应属于电影市场,而不是电影本身。无可置否,电影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兼具着艺术与商业的双重属性。一部影片的诞生必须考虑其制作成本与商业回报,特别是作为商业化的主流影片。我们不否认电影在注重艺术性的同时,往往也是要经历票房的考验,早期的电影《公民凯恩》和《一个国家的诞生》就给了我们以先例。而《***同伐异》则因票房的惨败曾使导演一蹶不振。票房是可以说明其作品成功与否的一个尺度,但不是唯一的。时至今日再看这些电影,其实都是很好的作品,我们也不能因为其票房的惨淡而否认其艺术地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电影不缺乏市场运作机制,也不缺乏金钱与技术,特别是近及年来,国家***府已加大了对国产电影的投入与扶持。然而,中国当代主流影片在资金和技术都不落后于其它国家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影片却是一种横贯西方文化,在国际上能有一定的赞誉却不能进入国内观众的内心,致使形成一种褒贬不一的所谓的“中国式大片”。我认为其根本缺乏的还是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审视,缺乏对本土生活的洞悉、真诚与热情。
一方面,作为生产主流影片的导演们似乎仍然有雄心和责任参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思。同时,为了商业上的成功,他们有必要利用一些受欢迎的电影惯例迎合国际观众的口味。中国当代电影一个最大的讽刺似乎是:许多影片之所以获得国际关注,是因为西方观众认为它们具有真正的“民族的”“中国的”“东方的”韵味。然而与此同时,中国观众却排斥这些影片,认为它们是对中国的谬误表述和故弄玄虚。另一方面,中国主流影片似乎都有一个倾向――脱离现实,越远越好。似乎越是神秘莫测越是能吸引观众。且与好莱坞大片相比,中国式大片都未将精神点放在人间。好莱坞大片里经常都会存在的普世价值观,比如爱与自由、人性的***、中国式大片却基本上表现出了贵族气的漠视,甚至是嘲讽。这势必会让观众感觉受到了一种“侵犯”。这种侵犯到最后就是寻找破绽或笑场作为突破口。作为创作者应该引导观众追随银幕寻找影片的内涵或导演所应表达的意***。在这一点上,中国式大片已经有所偏离。
利用银幕弘扬本国文化,宣扬时代精神,塑造令人向往的民族形象是一种文化策略。中国主流影片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同欧美国家相抗衡,然而,一部影片不只是需要华丽的外包装,更应寻求一种能触发观众内心情感的一剂良药。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观众走进影院观看美国的大片,在这点上,我认为首先依赖于美国商业片在文化上的成功,它利用叙事策略、视听奇观和人文关怀,完成了对观众的意识控制。人心同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对幸福生活的诉求、对美好人性的期盼、对英雄人物的趋从以及对充满正义、道德、文明、公平的世界的向往。好莱坞影片就是让你在意识失控的情况下接受了他们传达的文化信息,逐步地在世界人们心中塑造自己的美好形象。其次,地域文化差异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民族审美特性的不同也会造成受众对影片的偏好。如以审丑为主的作品在西方国家可以得到认可,在中国却未必,这是一种文化心理上的差异所产生的不同诉求。在全球化趋同的国际形势下,这种文化差异心理会随之逐减,但与此同时,它或许会以牺牲文化的多样性为沉重的代价,在文化的大融合中可能还会有剧烈的对抗。因此,当代主流电影应该更多的关注本土文化,在中西文化差异中找到一种平衡点,而这种文化兼容性应是普天下却又独具特色的。
结语:电影发展到21世纪,已走完了它的百年历程。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全球化的语境中,电影以其独特姿态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百花齐放。日本新锐导演的创新,使日本走出了低谷,伊朗电影的崛起,令人刮目,欧洲电影的逼人势头,世界影坛为之震惊。中国当代主流影片在国际影片的揉合与碰撞中,也应展现其独有姿态。事实上,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纷繁复杂的现实处境,以及名族自身所特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这些都是中国电影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我们有理由以独特的面貌将中国的主流影片推向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华语电影2006》华城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2]《电影理论:迈向21世纪》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年7月第1版
作者简介:
邱瑾,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2009级动画创作 硕士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谈中国当代主流电影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