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肖邦《玛祖卡舞曲》是他把对波兰乡村美的感受和人民质朴的自然情感生活、风俗等种种感触融入到了这种音乐体裁之中,本文主要是从这部小的作品中的节奏与旋律、调式调性、音乐与和声材料、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讨肖邦在创作这一题材作品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对这首曲子的内部结构的特点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节奏与旋律;调式;织体;和声;曲式
一、节奏与旋律
肖邦的《C大调玛祖卡》op.56 no.2取材于波兰地方上的民间舞曲,三拍子的典型节奏。但并不是一般舞曲中“强—弱—弱”的规律,玛祖卡有着变化多样的节奏,有时会强调第二拍和第三拍的重音效果,且多使用附点节奏来体现舞曲所特有的动感。
谱例一:
上例①是舞曲的基本节奏型,3/4拍,强—弱—弱的形式,在乐曲中变化成②形式,连音线弱化了后一小节的强拍效果,多变的节奏型,更具丰富与活泼性。
音乐风格是由旋律决定的,这也是构成其音乐风格的主要因素。肖邦的玛祖卡可以用“精练”二字来形容,其所赋予旋律的跳跃感,更具诗意。在这部作品中流畅的旋律线体现其歌唱性,乐曲中复调色彩较浓郁,除中部E段使用卡农模仿外,其它地方均使用复调对位的手法写作;且音乐织体结构基本上是以右手旋律、左手和弦伴奏为主。更为特色的是此作品中大量使用五度音响作为和声背景(后面和声材料中有介绍)。
二、调式变化
肖邦玛祖卡舞曲的旋律同民间旋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在调式运用方面有着的共同点:在波兰民间音乐旋律中,除了常见的大小调式以外,利地亚、弗利几亚等中古调式也是常见的,这些中古调式在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中常常巧妙地加以运用,赋予音乐以民间音乐所特有的古朴、清新的气质。
肖邦在玛祖卡的创作中,常把大小调音阶放在一起综合使用,在必要之处进行大小调的布局,增加乐曲的对比度,使乐曲的色彩更加丰富。在这首曲子中,肖邦不仅使用了大小调的对比,还运用了小二度的调式模进,如下***表:
全曲调式以C大调进行,通过a小调再到C利底亚调式后又回到C大调;在中间部分的E段中,#F增四度与还原F纯四度的出现具有调式综合的效果:C利底亚与C伊奥利亚调式的综合,在波兰民间音乐中经常使用的利底亚调式,在这首曲子中得到了体现。
三、织体材料
首部以八分附点音符与四分附点音符为基础的音乐材料:从第五小节开始,高声部与中声部形成复调的二声部对为写作,低声部是纯五度音程的持续低音;
中部第一乐段(29—36)高声部以四分休止符与跳跃的柱式的四分音符排列为主;旋律声部在低声部,音符以级进上行的八分音符加八分附点与四分音符为基础开始并呈波浪线条进行,最后落到最低点主音A上。第二乐段(37—52)与第一乐段相比在音乐材料上类似于声部交叉:高声部以八分音符、四分音符、四分附点音符,加柱式和弦跳音为主,低声部多以纯五度音程做伴奏进行,并以每两小节为基础(37—42)进行三次下行属七到主的二度模进(E大调—D大调—C大调),后进入a小调结束,然后整个第二乐段反复一次。第三乐段(在此暂时放在中声部进行分析,后面另有解释)音乐材料首先是调式调性的变化,此处与第一第二乐段相比进入大调式,并以中古调式中的利底亚调式出现,音符的变化是以连续的八分音符级进、波浪线条进行,加以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及二分附点音符为整体。而且在这段中高声部与低声部作八度卡农模仿,现行声部(高声部)和和应声部(低声部)的时间距离在开始相隔一小节进行,时长八小节,并重复一次。
再现部为紧缩再现,以重复首部中第二乐段为主,并稍作变化。
四、和声材料
4.1纯五度音程
谱例二:
上例是以C—G的纯五度音响作为和声背景纯五度具有空洞的音响效果。在波兰民间舞曲中不会去强调复杂的和声,而是利用最简单淳朴的和声语言表达乡村的风土人情,在《C大调玛祖卡》op.56 no.2中,整首曲子的基调是在左手纯五度音程上进行的,纯五度在音程效果上是协和、空洞的;但在音响效果上则呈现出开朗、柔和、鲜明的色彩。低声部空五度的音响是模仿波兰民间乐器风笛的音响,其主要特征就是是主音上的空五度持续音或运动性持续音型,肖邦将风笛声引入玛祖卡舞曲, 虽然也保留了空五度的基本特征, 但又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民间音响,而是根据其音乐形象并与舞曲三拍子的节奏相结合,表现在织体形态、节奏韵律及和声调性上的新创意。在此空五度与上声部复调对位的旋律线相结合,更能衬托出旋律的优美性,同时也奠定了整首曲子的淳朴基调色彩。
4.2重属和弦
这首小品要数重属和弦出现的较多,其它特殊和弦并没有出现。第六小节出现的#F,如果看做是C大调就是重属和弦,如果看做C利底亚调式,#F就是利底亚增四度,但紧跟其后的是还原F,所以从整体来看是做C大调的重属和弦来解释的。除去中声部第三乐段,重属和弦在这首曲子中共出现13次。
4.3复功能和弦
在乐曲结尾处(最后一小节)出现了带倚音的C大调主和弦与属和弦的综合,除去倚音出现的是:C—G—F—C四音;加上倚音B和E,则是C—E—G—B—F,以G为低音可看作是省略五音的属七和弦,与前一小节的重属和弦相对应;也可看作是C—E—G,主和弦的五音在下的K46,该和弦同时具有主和弦与属和弦的双重功能;与前后相联系还是看作属七和弦更为恰当,和弦进行为:V/V—V7—I,但其双重功能性是不可忽略的。
五、曲式结构
这首玛祖卡的篇幅不大,曲式结构也比较简洁明了;本首曲子是小型的复三部曲式,除了在钱仁康、钱亦平著的《音乐作品分析教程》里面有对其曲式结构的划分外,笔者还有自己一定的观点,这首曲子的中部划分存在着一定的多样性,下面一一介绍:
***表二:
***表中,加粗的E段的划分存在着一定的多样性。首先,是钱仁康、钱亦平著的《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中把他划分到中部(上***),理由是中部为合成性乐部,先对比后展开,在音乐材料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具有展开性的乐段,E段在音型、音高排列上与中部C段有材料相同的地方,
音型结构一致,可看作E段是C段的发展,所以把E段归于中部,相当于中部的再现段(变化)。
其次,笔者认为还可以划到再现部;理由一,根据调式调性,先由呈示部的C大调转入中部平行小调a小调,在经过一系列的转调模进,进入到E段,E段为C利底亚大调式,与中部前两个乐段的小调形成对比,与呈示部、再现部大调式形成一致;理由二,音乐材料与呈示部中B段也有相同,E段开始音是从B段的主干音延伸过来的,B段主干音为 E段开始为
再次,笔者还认为可以划到再现部之前的一个准备段,起引导连接的作用,作为媒介。且E段是C利底亚和C伊奥利亚的综合,而C伊奥利亚调式就等同于C大调式,所以为C大调的再现做准备也是合情合理的。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一个独特的创作,具有波兰民族民间传统的淳朴气息。肖邦对玛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灵活应用,并不是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在旋律上肖邦汲取波兰民间音乐的精华,创造出气息宽广、优美如歌的旋律。和声、调式更有别出心裁的创作,在整个和声布局上,仍保持着清晰的功能逻辑。笔者对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有一定的看法:中间E段落的划分,有三种解释;除第一种是教材上的解释外,二、三种解释是在学习曲式结构和音乐语言材料是总结出来的,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在文章中也做出了阐述。总之,《C大调玛祖卡》以其简单而不简约的形式呈现,透露其最具性格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钱仁康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8.
[2]沈一鸣,和声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肖邦《C大调玛祖卡》(op.56 no.2)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