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肖邦的音乐中的情感色彩。一部讲述肖邦生活和感情的电影《春光奏鸣曲》,来走进这位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肖邦钢琴音乐作品的浅析,论述了肖邦音乐的特点,在人们欣赏着肖邦音乐的同时,也能更加的了解这位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春光奏鸣曲
肖邦出生于波兰,是浪漫主义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一位音乐家,如果说起肖邦的音乐作品,相信很多人的脑海里不约而同的会出现他的钢琴音乐。的确,在肖邦辉煌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大部分都是钢琴曲,他最有代表性和最受大众瞩目的也是钢琴曲,他六岁开始学习音乐,20岁不到就已经出名,人们总爱用“钢琴诗人”来形容他,而无论从他钢琴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来看,肖邦都无愧于这个“钢琴诗人”,从他的钢琴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这位音乐家想说的内心独白,也能感觉出肖邦的一生心系祖国的真挚情感。
肖邦的一生短暂而孤苦,只活了短短的39年,但是却留下了大量优秀的钢琴音乐作品,肖邦的钢琴音乐创作及演奏都有很强的独创性,旋律优美,充满歌唱性,是艺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而肖邦也以他极具天赋的创作才能,为钢琴作品的艺术宝库留下的一笔珍贵的财富。他的钢琴作品很多,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包括了前奏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叙事曲等等众多钢琴独奏作品,这些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被不同的钢琴大师所弹奏着。
爱情给与其灵感和动力,《春光奏鸣曲》这部电影描述了1836年肖邦在巴黎与乔治・桑相识相恋的过程,电影注重的是肖邦的思想和爱情,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对爱情的态度无不体现出肖邦的诗人气质和对世俗的厌恶。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体现出肖邦的音乐中那种超然脱俗的清新之感。整部电影集于描述肖邦与乔治・桑的相爱过程,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过程,整个电影的配乐充满了喜悦、欢乐、甜蜜偶尔也略带忧郁。大多是奏鸣曲和波兰民间舞曲式的调式风格。影片一开始充满田园诗意的钢琴声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少女在树下祈祷,阳光透过树叶印在少女的脸上,钢琴的旋律把这一场景描绘的淋漓尽致,如此这般的细腻的旋律却是乔治・桑《回忆录》里面对于其童年时期的记忆。仿佛预示着,肖邦和乔治・桑的结合这是命中注定的,是上帝的仁慈让乔治・桑去成就一个伟大的肖邦。
然而乔治・桑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肖邦虽然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忧郁伤感,还不到30岁的他备受女性的崇拜和爱慕,但是,由于肖邦身体虚弱,人们总是认为他命不久矣,未婚妻也离他而去。他在孤寂中生活,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像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在这种环境下,肖邦需要的是一个知音,而不是听众。乔治・桑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肖邦这一个知音的位置。
于是他们疯狂的相爱了,爱情使他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这里的音乐更加的明朗,充满了节日的欢,不仅有玛祖卡风格的舞曲,甚至出现了带有民族乐派式的交响曲,里面大量的使用管乐器,充斥着波尔卡式的欢愉和跳跃。肖邦在其创作中非常重视本民族音乐的使用,但不是直接引用本民族的音乐,而是经过加工提炼出具有本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
肖邦得到了这些年来第一次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在创作上的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肖邦的钢琴音乐体裁丰富,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基本上都是反映肖邦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希望国家能够***自强的强烈愿望,还有他的情感和生活感受。肖邦的钢琴音乐作品节奏丰富,已经不再拘泥于古典主义的规整节奏,音乐织体多变、灵活。体裁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即兴曲――所谓的即兴曲,可能在肖邦看来就是充满了随意性,这种即兴表现在了他对音乐作品中“自由速度”的追求,这些有着即兴,速度自由的音符常常出现在肖邦的音乐中,这些乐句的构成把他的作品装饰的很华丽,也使音乐弹起来较之“随意”,比如他的钢琴音乐遗作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就充分表现出了这点。听到有人说,肖邦是“钢琴配器”的大师,这可能就是因为在他的钢琴作品中,音乐织体的独特创作性的个性化。他经常说:“歌唱性的旋律演奏时可以摆脱严格的时值,但弹伴奏的手必须保持时值。”在三十岁左右时,肖邦创作了四首即兴曲,这些即兴曲通常都是两个音乐主题,都是很优雅动听的旋律,一个是热情的华丽主题,一个就是如歌的抒情主题。这是肖邦在音乐节奏处理中的别具一格,自由、高超的即兴创作演奏才能,也反映了他即兴曲的创作宗旨,更加是他音乐风格的一大突出特色。
2、玛祖卡――肖邦是一位经常借由钢琴音乐抒发自己爱国情怀的音乐家,他的玛祖卡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从音乐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听出肖邦的痛苦、愤怒以及反抗的激烈情绪。肖邦一生共创作了58首玛祖卡,作品的旋律特点都来源于波兰的民间音乐,同时融入创作者自己的思想,他的每一首作品我都很喜欢,像是一幅画,又像是一首诗,充满了艺术性,每首作品中都充斥着肖邦的各种内心感情。早期的作品中,大多都表现出了幸福、欢乐,后期的作品由于受到了波兰***运动的影响,音乐风格表现出了忧愁和愤怒,音乐的悲剧性大大加强,可以说,肖邦后期的玛祖卡舞曲跟他的国家、名族和社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他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现实的反映。
3、夜曲――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曾经评价肖邦的夜曲是:“旋律开始时似乎从梦里来,又好像从很远的天上来。”的确,肖邦的夜曲表现的就是深夜的寂静,旋律柔静、优美,挥洒自如,这点到与肖邦本人优雅、含蓄的个性相符,他的所有作品中,夜曲的风格也最为内敛,也是肖邦内心情感最为真实的流露。第一次使用夜曲这种音乐形式的是爱尔兰音乐家约翰.菲尔德,后来经由肖邦的创作,讲这种音乐体裁发展到了一个巅峰。肖邦一生一共创作了21首夜曲,个人认为,这些作品也是他所有钢琴音乐中最具有艺术气息的,夜曲感觉没有那种优柔造作,而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还不时会穿插激情、愤怒的悲剧性音乐片段,将肖邦浪漫优雅的个性,却因为波兰***运动,被迫离开家乡的内心孤愤表现的淋漓尽致。
4、前奏曲――肖邦一生共写了24首前奏曲,这些前奏曲都是一些既浪漫又带有悲剧性的乐曲。可以说,肖邦是浪漫主义前奏曲的开创者,而这些前奏曲也都是他和乔治.桑交往期间写作完成的,所以纵观24首前奏曲,每一首都刻画出了丰富的内心感情和对身边美好景色的描写,旋律非常优美,充分让人感受着肖邦为爱而喜悦,而狂欢的情感写照,乐曲尽管篇幅短小,但肖邦却用了全部的24个大小调来创作,仿佛每一首都代表了肖邦的一个心情,郁闷的、愤怒的、充满希望的、痛苦的、快乐的、挣扎的......
肖邦是19世纪伟大的音乐家,但是在那个时代,因为战争、社会变化等种种原因,肖邦的作品也不可避免的会加入很多自己的主管色彩,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不满。但不管怎样,我们也不能否认肖邦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他的钢琴音乐风格显著,使人一听,立刻可以分辨之,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到了今天,每个学习钢琴的人,都以可以演奏一首完整的肖邦钢琴音乐为之骄傲,正如很多评论家说的那样:“肖邦的钢琴音乐永远会在全人类放射出璀璨的光芒。”他开创了音乐丰富的想象力,为19世纪的钢琴音乐开创了一个辉煌的领域。钢琴诗人肖邦,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张洪岛著:《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
[2]杨成刚著,《肖邦与乔治.桑》,音乐探索
[3]朱雅芬著,《肖邦的浪漫主义特色》,钢琴艺术
作者简介:吴君君,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音乐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弹”“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