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辨清浮石与浮海石不是同物异名,利于临床使用的准确有效。方法 参照《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的收载,对照历代中药典籍及现代文献的记载,从基源、性状、功效应用等方面辨清二者的不同。结果 浮石与浮海石有诸多不同。结论 浮石与浮海石除在功效上有某些相同外,其余方面有诸多不同,辨清二者才能保证临床应用准确有效。
关键词:浮石;海浮石;基源;性状;功效应用
随着中药饮片处方管理及调剂规范工作的不断深化展开,一些近几版《中国药典》未收载的;地方用药习惯不同的;历代中药典籍记载混乱的药物被整理出来。例如浮石与浮海石不是同物异名。现将二者从基源、性状、功效应用等方面加以辨析。
1 基源不同
1.1浮石(石花) 本品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形成的多孔状石块,由海中捞出,清水洗去盐质及泥沙、晒干[1]。与《本草纲目》记载:"浮石乃江间细砂,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及钟***石,有细孔如蛀巢,白色,体虚而轻……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2]的记载相同。
1.2浮海石(海浮石、海石) 本品为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essler的干燥骨骼。与宋代《本草衍义》载:"石花,白色,圆如覆大马杓,上有百十枝,每枝各搓牙,分枝如鹿角,上有细纹起,以指撩之,铮铮然有声,此石花也……多生海中石上"[3]的记载相同。
2 性状不同
2.1浮石 呈海绵样的不规则块状,表面粗糙,有无数大小不等的孔道,形成多孔性海绵状结构。直径2~7cm或更大。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而松脆,断面常有玻璃或绢丝样光泽。
2.2浮海石 骨骼呈不规则块状,一面略平坦,另一面略突起,呈叉状分枝,枝中部交织如网状,密具小孔大小不等,直径2~5cm,叉状小枝长3~5mm,直径约2mm。白色或灰黄色,硬而脆,体轻入水不沉。气微腥,味微咸[4]。
3 功效应用不同
3.1浮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性寒,味咸。归肺、肾经。用于肺热咳嗽痰稠,瘰疬。临床应用于:肺虚咳嗽(浮石100g,蛤蚧200g,共研细末,9g/次,口服1~2次/d);瘰疬结核(消瘿顺气散:煅浮石45g,海藻45g,海带45g,昆布45g,海蛤粉45g,浙贝母60g,地黄60g,共研细末,6g/次,口服2次/d)。
3.2浮海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通淋。性寒,味咸。归肺、肾经。用于肺热咳嗽痰稠,瘿瘤,淋病,疝气,疮肿,目翳。临床应用于:肺结核咳血(浮海石60g,白及180g,三七60 g共研细末,3g/次,口服2~3次/d);泌尿系结石(①浮海石研细末,3g/次, 3次/d,甘草10 g煎汤送下。②石韦、穿破石、滑石、浮海石各30g,乌药、路路通各15g,鸡内金、琥珀各10g,水煎服,1剂/d);***囊性增生病(柴胡、赤芍药、枳壳、青皮、王不留行、莪术、海藻、浮海石、夏枯草各15g,甘草5g,水煎服,1剂/d,15d为1个疗程);间质性肺炎(浮海石、苦杏仁各15g,炙百部20g,鱼腥草30g,炙白前、金银花、茯苓、黄芩、浙贝母各10g,水煎服,1剂/d)[5]。
综上所述,浮石与浮海石均为较常用中药,虽皆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的功效,但来源不同,成分有别,为两种不同的药物。浮石为矿物,主要含二氧化硅,及少量铝、钾、钠的硅酸盐;浮海石为动物骨骼,主要含碳酸钙,及少量氯、镁、胺盐等海水中存在的物质,能促进尿液分泌及去除气管粘液[6]。我们应注意鉴别,各以其名分别药用,确保临床应用的准确有效。
参考文献:
[1]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天津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S].2012:341.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576.
[3]寇宗(宋).本草衍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5.
[4]张贵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702.
[5]赵学红,王丽芳,孔增科.浮海石及浮石的鉴别与合理应用[J].河北中医,2007,29(3):255-256.
[6]鲁争,肖安菊.市售浮海石基源种类鉴别与应用商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 (2):106-108.编辑/刘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