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沂市紧紧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和“年年进位、项项争先”两大目标,按照“开发区建设率先、经济增长领先、各项工作争先”的“三先”要求,突出“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三大抓手,努力开拓进取,积极创优创新,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群众收入水平明显提高,经济社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收入5.6亿元,增长39%;全部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50%;规模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3.8亿元,增长56.2%;利税4亿元,增长1.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7亿元,增长45%,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增长60%。前不久,新沂荣获“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也是苏北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这标志着新沂正在迅速向东陇海线第三大城市目标迈进。
以工业经济为主体,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在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中,我们牢固树立了“工业立市”的观念,紧紧围绕工业固定资产投入“三年超百亿”的目标,强化领导招商,突出专业招商,引导企业招商,动员全民招商,积极引进大项目,全力培育大企业。2005年全市共落实投资50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336个,涉及投资总额228亿元,其中在建和竣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13个,亿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2.5亿元的30万吨合成氨、精甲醇和总投资2.3亿元的热电联产,总投资4.2亿元的6万吨草木混合浆和5万吨文化用纸生产线,投资1000万美元的利诚纺织一期等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已经投产运营。投资12亿元的新粤家具园、8亿元的苏化工业园、3.8亿元的盛新纺织、3亿元的宇圣工贸、2亿元的华隆农副产品加工、1.5亿元的久益轻工、1.3亿元的重型锻压、1.3亿元的柏盛家纺等一批特色鲜明、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上海致达集团投资45亿元的林浆纸一体化、山西晋煤集团投资30亿元的煤化工、花厅酒业投资30亿元的60万吨燃料乙醇等项目已经完成论证;中建总公司开发的石英砂项目、上海仪表集团开发的金红石项目正在运作之中。在大项目的支撑下,化工、造纸、食品、纺织服装、资源开发和高新技术五大产业板块初具规模。同时,按照“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的要求,我们努力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马陵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总投资5亿元的苏北物流、3亿元的国际商贸城、2亿元的博达粮油广场、8亿元的马陵山国际村、10亿元的骆马湖旅游度假村等一批超亿元项目,已经投入运营或正在建设之中。总投资6亿元的海钻国际汽车城、2亿元的海钻国际大酒店等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新沂市作为东陇海线上服务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以开发区建设为龙头,加大投入力度,载体规模迅速壮大。我们以打造“东陇海线上一流开发区”为目标,加快推进开发区“一主三副”(中心区、东区、南区、西区)建设步伐。近年来共投资3亿多元,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大提高了配套服务水平。目前,中心区已经建成了“七纵八横”的道路网络,基本达到“七通一平”,面积比2003年扩大了3倍,达到10平方公里。三个分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道路框架已经形成,部分项目已经落户。目前,开发区总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进区项目115个,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已有69个企业投产运营,2005年实现税收1.25亿元,是2004年的4倍,充分发挥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龙头作用,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15个工业园区之一。
以“第三大城市”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围绕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这一目标,我们按照“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规模,坚持滨河园林城市定位和“以沭河为中心,南移北接、东扩西进”的思路,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城南新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以来共投资3.5亿元,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老城改造和城南新区、城东片区开发步伐,实施了“九路两桥一环”等一批重点工程,沭河南大桥改造工程基本完工,205国道绕城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城南新区形成了“两纵五横”道路网络,实现了老城区、开发区和新城区“三区对接”,城市规模扩大了三分之一。
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率先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活力充分显现。两年多来,我们先后实施了多项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彻底改、改彻底”的要求,对原有31家市属工业企业进行改制,做到了“六到位一健全”,1.6万名职工全部身份置换到位,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二是率先推进镇级农村服务体系改革。围绕“理顺关系、减轻负担、提高素质、强化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保证公益、搞活经营”的原则,采取公开竞聘方式,288名农技、农经人员走上公益性岗位,1013人完成了一次性身份置换。这项改革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村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加强了为农民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同时大大减轻了财***和农民的负担。三是率先实施镇级财***管理方式改革。对全市16个镇实行“市财***统一管理镇财***收支”,探索出一条“规范收支、保障运转、促进发展”的新路子,使多年以来十分窘迫的镇级财***走出困境,提高了镇级机关人员的工作热情。四是开展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目前,镇级机构改革工作已圆满完成并初见成效。由于各项改革的有力推动,这几年,新沂进入了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
以善待百姓为根本,激励全民创业,和谐氛围逐步形成。从2004年起,我们实施了“进百村、树千家、帮万人”富民工程,千名干部下基层,开展帮扶活动,树立致富典型1100多个,1万多个困难户走上了致富路。同时,认真扎实办好农村“五件实事”,2005年建设农村公路343公里,完成草危房改造5240户,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与率达到80.4%,新增改水受益人口8.1万人。认真落实“一免三补”***策,2005年共免征农业税2730万元,三项补贴1264万元。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大力弘扬“三创”精神,牢固树立“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价值观念,进一步落实全民创业的各项优惠***策,激发群众创业热情。2005年新增民营企业1146家,新增个体工商户6030家,新增注册资本金6.3亿元。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最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技能培训,2005年新增劳务输出4.9万人,劳务输出总量达到22.9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达到近年来较好水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5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097元,增长13.4%;居民储蓄存款36.2亿元,增长16.7%。
以提高素质为核心,大力选贤任能,工作合力明显增强。我们牢固确立“环境立市”理念,以创建“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为抓手,开展了“两加强三服务”主题教育和千人评议机关活动,建立健全软环境建设八项制度,成立了市行***服务中心,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坚持“凭实绩用干部,为发展配人才”,加大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在公推公选部分镇***书记和镇长的基础上,2005年又试点了镇***班子“公推直选”工作,受到了群众的一致称赞和拥护,这项工作即将在全市推开。建立和完善了“月月督查汇报,季季观摩评比,半年初评,年终总评”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奖惩,实行末位淘汰,形成了环环紧扣、步步紧逼的工作态势,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目前,新沂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干事创业求发展、争先创优比贡献的氛围日益浓厚,形成了推动进一步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共徐州市委***、新沂市委书记)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奋力崛起在东陇海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