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心的呼唤——有效沟通的概念和意义
班主任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是指通过某种组织形式,两者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架起教育的立交桥,使受教育者即孩子能更健康地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所以有效沟通的意义在于:一是对于孩子来说为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二是对于家长来说学习到了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方法,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动态情况,从而能够作出相应的教育措施,落实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三是对于老师来说促进了自己教育能力的提升,也能从家长处学习到很多管理教育的方法;四是对于学校来说利于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二、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有效沟通存在的问题
在家校结合提高教育效果的过程中,学校居于主动和主导的关键地位,很多时候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很见效,而有的时候是好心未必有好报,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情况反而更糟糕,究其原因自然有不少。如有:
认识上的原因。一方面家长对子女期望值不断抬高,或者忙于工作,很多家庭将子女的教育责任推向学校,推向班主任这些教育者,而将自己定位于衣食住行的供应者,教育费用的承担着,学校老师教育的评价者或指责者的角色。另一方面,学校老师认为,家长素质高低不一,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参与教育,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甚至有时在参与的过程中给老师带来麻烦和干扰,影响教育效果,把责任推给家庭。
内容上的原因。很多时候,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基本上还是关注孩子学业为主,围绕着孩子成绩展开,而孩子习惯、性格、兴趣等这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往往会搁置一边,导致沟通呈现单一化,片面性。大多数沟通主要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孩子的延续性规划性的内容涉及少。
方法上的原因。细究一些沟通会发现,在具体的沟通方式方法上,存在这“随意性强,计划性差”、“单项灌输多,双向交流少”、“阶段性强,连续性差”、“沟通形式、途径单一不丰富”、“未把握好时机”、“沟通环境单一”、“沟通时间、语言交流度的把握性不强”、“说的多,听的少”、“未因人而异”等问题。
制度上的原因。目前,我们国家家校沟通主要还是停留在低层次的参与上,主要是通过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展开,比较平面化。怎样是家校沟通走上更高层次甚至从正式的组织上进行沟通,需要建立一套制度,让家长具有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教育决策制定的职责。
三、心会跟爱一起走——有效沟通的方法
1.营造良好的环境
与家长沟通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人人都有情绪,应当根据孩子具体事情,并且了解家长情况,或先征求家长意见,判断沟通时机是否合适,地点该设在哪里,考虑家长的内心感受,老师要热情让座、倒茶等,让家长感觉到一种温暖,内心首先接受这些环境。
2.丰富立体的途径
如今信息时代,沟通无处不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也要力克以往的单纯的家访、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变换形式,将内容与形式更巧妙地结合起来,架起沟通的立交桥。如开设家长学校、网络电话设备、家校联系册、家长沙龙活动、经验交流、组织家教论文比赛、调查问卷等,化单一为多样,丰富渠道。
3.发挥学生的作用
学生也是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一条重要通道,往往他们的参与或反馈会让老师和家长更全面了解信息,而且会由于他们的主动促进沟通的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为沟通做好准备。
4.重视第一次沟通
成功的沟通首先是让家长接纳你、信任你。第一次沟通正是家长了解你的最好契机,出于对你的情况的认可,以便确信孩子是否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我的第一次沟通不是在学校的家长会上,而是在临近开学的几天里,我都会精心设计几份表格:一份是我的一学年的计划设想,一份是孩子们填写的一学年目标及一些班级管理建议还有自己分析和采取的措施,并附有老师给你出点子栏目、第三份是给家长填写的对自己孩子的客观认识、期望、配合做哪些事、好的意见等,通过公共邮箱发给他们填好然后反馈给我,这样的三份表格涵盖了老师家长学生三种角色,让家长还未见到老师就深感老师的尽责用心。
5.兼顾全面与个性
所谓全面即结合各科老师反应的情况对孩子作出综合性的评价,所谓个性是指就这阶段来孩子在某方面突出的一些表现。班主任只有把这两点摸清楚,才能对家长有所交代,谈起问题来也客观,家长易于接受。
6.适当控制好“度”
这里的“度”主要是指与家长沟通的时间、言语、情感要适当控制。根据事情确定沟通时间,不宜太长,特别是言语委婉、灵活、幽默、有分寸,情绪良好,不失礼不失控,让家长在愉悦中欣然接受这次沟通。
7.平时与临时结合
只有平时坚持通过现代设备等保持联络,那么到临时的需要约请家长时就要好办的多。需要家长配合之处,他们也是站在老师一边,会尽力协助一起教育孩子。如果平时没有感情的沟通,突然临时要他们的理解支持,有的家长就往往觉得难以接受,不大情愿。
8.尊重差异求变化
孩子存在差异,同样家长也存在差异。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如实反映孩子情况,请他们提出好的建议,共同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工作;对于溺爱型的家长,更应先真诚的肯定学生的长处,然后再指出不足,使得对方先在心里面接受你,等到你再用恳切的语言说出教育的方法等,他们就会接纳;对于放任不管的家长,教师多报喜,少报忧,激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提高,了解孩子的内心,增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度,加强感情交流等等。
9.建立家长参与制度
让家长具有参与学校教育实践、教育决策制定的职责, 甘于做志愿者,像学校班级的主人翁一样主动参与学校事务,可以对学校或班级的相关问题决策作出反应和认可,或提出相关建议等。
一言以蔽之,不管使用何种沟通方法,一切从孩子成长出发,因人而异,因事而宜,让家长和老师“强强联手”,心与心不再遥远,一起努力,共同培养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