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历史可以重来,甲午大海战清王朝不败,或许就不会有八年的抗日战争,更不会有南京大屠杀。日本如果没有胜利,可能就不爆发日俄战争,日本便不会屹立于世界强国行列,或许连二战都是泡影。当然,说这一切都是枉然。只是1894年的那场大海战,对于每一个国人来说,都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那段历史跟看这部电影的感受一样,憋屈。也许,这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惩罚。记得《南京!南京!》上映时,有人就说打死都不要生活在1937年的南京,要么之前就死去,要么之后再出生。1894年的那场海战何尝不是如此,仅仅看电影,就有一种要被气背过去的感觉。这场战争在中国堪称百年孤独。历史书写到这一章的时候,仿佛进入了一个巨大的黑洞,是的,就是那种不见天日的黑暗,理想被剥夺,尊严被践踏,在压抑中继续压抑,在悲愤中永无止境的悲愤。
对比的力量
事到如今,中国人在谈到甲午大海战战败的原因时总不忘说一句安慰自己的话:这是新兴、开放的资本主义国家跟落后、腐败的封建帝国的一场大战,失败是“物竞天择”的结果。如果将《甲午大海战》跟日本NHK电视剧《坂上之云》(反映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奋发***强的经历)的情景对照着看的话,会更全面地了解那场战争究竟是怎么回事。《坂上之云》中,参加过这场海战的主角秋山真之说过这样一句台词:“清国人好像是故意输给我们的一样。”这不是一句玩笑话,而是一句让胜利者都费解的告白。由此更不难看出,甲午英烈们在这场战役中所遭受的理想被剥夺、尊严被践踏的苦痛。导演冯小宁是仁慈的,在这部电影里,也用了大量篇幅来抒写甲午英烈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从马尾船***学堂开始,一群昂扬向上的年轻人为了报效祖国而勤学苦练,当他们登上前往英国皇家海***学院的大船,在甲板上对着即将远离的故土齐齐一跪,这一幕应该让所有的观众都有心酸的感觉,正因为我们知道结果,才会为他们的赤诚之心而心痛。邓世昌在日本机智地化解了与伊东佑亨一触即发的战争,在英国教训流氓的义举也让人拍手称快。这些都是导演的仁慈,让观众享受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描述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虎啸谷,百兽震惶”的那种假象。因为真相太过残忍,所以需要假象来***一下视神经。
来对比一下清***府和日本对待海***国防这件事的态度,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一败涂地。这一段历史解码或许是本片带给观众的最有用的信息了。从对海***的重视程度来说,清***府中除了李鸿章鼎力支持北洋水师外,其他官员皆对水师嗤之以鼻,且认为养水师花费巨大,性价比不高;而日本因是岛国,自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黑船”舰队驶入江户湾后,就对坚船利炮的海***力量抱有敬畏之心,认为海***是保卫国土的不二法宝。从财***支出看,水师***费不足,购买新舰囊中羞涩。为了给慈禧太后祝寿,北洋***费还被挪用,而剩下为数不多的资金竟要被一级级官员层层盘剥;日本方面自知国小民穷,为求自保,倾全国之力以保障海***建设,连天皇都主动提出每天减少一餐以做***费,日本百姓更是节衣缩食供给海***。因此,以伊东佑亨为代表的日本海***肩负的重任可想而知。从北洋水师内部看,***纪严重涣散,在舰上、在外的士兵大有人在,此外还有假公济私吃回扣、买哑弹的采办员。这些都成为甲午大海战中,中国一败涂地的重要因素;日本则把战舰和大炮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重。这在《坂上之云》中亦有体现,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访日(有武力威胁之意),日本海***高级将领东乡平八郎看到北洋海***在大炮上晾湿衣服,便知北洋水师虽然看似声势浩大,实不足为惧。而《甲午大海战》中从未有一处清***对日本海***的客观认知。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北洋水师失败的原因应该也有只知己不知彼的缘故。当然,最强烈的对比表现在抢购英国最新战舰上,中日两国都看上了这款战舰,但清***府为了给慈禧过六十大寿,拿不出银子,日本则自天皇到百姓通通省吃俭用以购买***舰,这种上下一心的态度跟清***府的腐败形成了鲜明对比。事实证明,这艘被日本人取名为“吉野号”的快速战舰在甲午大海战中立下汗马功劳。这正是一个日落西山的封建王朝跟一个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国家的较量,可以说,甲午大海战的成败在战争之初就已注定。
冯小宁的艺术理想
20年前,冯小宁执导、陈宝国主演的电视剧《北洋水师》曾风靡一时,并荣获飞天奖。电影《甲午大海战》是以电视剧《北洋水师》为基础打造的剧本,用冯导的话说,当时因为资金和技术有限,很多想法没能实现,他对甲午大海战的故事始终放不下,所以才诞生了20年之后的《甲午大海战》。从这部集结了陆毅、夏雨、郭家铭、杨立新、孙海英、吕丽萍等众多明星,由偶像派和实力派共同演绎的战争史诗大片中,或许可以看出冯小宁的野心。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创新的地方在于影片的叙事。在甲午大海战过去了近120年后,一个年轻人带着相机奔波于世界各地追溯船***学堂先烈的足迹,这是一个由一张旧照片引发的故事,用现代人追忆历史的方式一方面表达了对甲午英烈的无限缅怀,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勿忘国耻、强大中华的重任。导演用大段大段阳光灿烂的场景来表达甲午英烈年轻时意气风发、精忠报国的场景,这对虐心的大海战来说,无疑给观众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也让影片的时间轴得以延伸,丰富了影片的内容。从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甲午英烈的成长过程,看到了好男儿邓世昌的赤诚之心,看到了北洋水师走向覆亡的内在因素,看到了中日海***各自为国而战的决心,看到了同窗之谊,看到了青梅竹马……从这个角度来说,冯小宁在影片中的艺术理想无疑是充盈的。
让冯小宁引以为傲的是,《甲午大海战》填补了中国海战片这一类型空白。比起《北洋水师》中的模型拍摄,《甲午大海战》用的是全实景拍摄。他自豪地说,这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罕见的。虽然影迷并不十分买冯导的账,对影片中“壮观”的海战场面颇为挑剔,但一向以技术控和全能电影人著称的冯导仍旧对全实景拍摄战争场面这件事信心满满。据悉,用于影片拍摄的铁甲战舰,共有八艘,是威海在六年前打造的,一直作为旅游用途。其中定远舰长达100多米,严格按照真正的定远舰规格制成。在冯小宁上一部电影、2008年公映的《超强台风》中,里面的道具车都是1∶1制作的模型,时隔四年,就能用全实景拍摄大规模的战争场面,也难怪冯小宁导演每次记者见面会都忍不住要“炫耀”。在美国特效电影几乎全数字化的今天,冯小宁导演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坚持用非数字化手段为观众带来极具冲击力的视听体验,这份良苦用心还是值得肯定的。
历史背后的历史
应该说,除了影片中小妹和邓世昌的朦胧爱情戏有杜撰之外,其他的大多符合历史事实。甲午大海战中,中日各12艘战舰对抗,清朝并不逊色的铁甲舰一艘接一艘被炸沉,日本的战舰却无一沉没,清朝的炸弹打到日本战舰的炸药库,竟然是一枚哑弹,这样的“不给力”根本没地方说理,正因为如此种种的“不给力”才造就了甲午大海战“憋屈”的真相。邓世昌、丁汝昌自杀殉国,为的是警醒世人,勿忘国耻,奋发***强。事实上,甲午大海战战败真正心痛的应该是李鸿章,这不但标志他苦心经营30年的北洋水师全面覆亡,更宣告了富国强民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洋务运动是清末有远见、有抱负的名臣为拯救内忧外患、日薄西山的清王朝而发起的声势浩大的强国运动,从恭亲王到曾国藩,从左宗棠、张之洞到李鸿章,这是清末名臣闪光的舞台,洋务运动延缓了清王朝的覆亡,但甲午大海战的失败正式宣告30年的努力不过是昙花泡影。《坂上之云》是日本明治——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的赞歌,但他国的云,正是我国的泪。正如那句台词所说的,“世界上每一次大海战,都将决定两个国家的命运。”在、黄岩岛广受关注的当下,《甲午大海战》的问世也显得更具时代意义。倘使此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鞭策后人的作用,那便善莫大焉。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济远、经远、致远、来远、定远、镇远、超勇、扬威……
但愿这些名字不会成为遥远的绝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遥远的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