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朝光禄寺是一个负责掌管宫廷饮食事宜的事务性机构。由于其工作事关皇室和王公大臣的饮食安全问题,因此其地位也十分重要。关于唐代光禄寺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秦代甚至更久远的时代。一般认为唐朝光禄寺是由秦代的郎中令转化而来的。另外也有人认为它是由夏周时期的食官这一系统发展而来的。
关键词:唐朝;光禄寺;太官;郎中令;起源
在光禄寺的起源问题上,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光禄”这个名称上来分析它的演变和继承关系的,如郑海峰认为“寺,起源于九卿,……”《外朝化与边缘化:中国古代光禄勋研究――以秦汉魏晋为主体》中,史云贵先生也认为光禄寺的发展脉络为“郎中令――光禄勋――光禄寺”。在《中国古代***府机构设置沿革》一书中袁刚认为“光禄寺即汉光禄勋,也是秦汉九卿之一”。是由掌宫廷守卫转化为掌管膳食的。这几位学者都认为光禄寺是由汉代的光禄勋演化而来的。另一种观点则是从光禄寺负责的具体职务上来考虑分析的,认为光禄寺的渊源与夏朝的庖正职掌相近。如王永平《论唐代的宫廷饮膳管理》(《饮食文化》2005年第3期)中就是针对光禄寺掌管宫廷膳食这一角度来追溯以前历朝历代掌管膳食的机构部门的。如夏朝掌管宫廷膳食的长官是庖正;在西周掌管宫廷膳食的最高长官是膳夫;汉代则由少府统领而下面设置太官,而唐代光禄寺承担了掌管宫廷膳食的主要职责。这是从职掌这一脉络上来理解光禄寺的渊源的。两者比较来看,第一种观点仅仅是从其名称演化上对其渊源进行追溯,第二种观点虽然从其职责上进行了追述,但仅对其演化的脉络进行了概括总结而没有对它的演变过程进行细致的探讨。在本文中,笔者会对光禄寺的起源和其在唐朝以前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进行详尽的探讨,以期能对唐朝光禄寺的起源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唐朝的光禄寺是主管宫廷宴饮的事务性机构。关于其起源,一般认为它是由秦代的郎中令转化而来的。但问题是,秦代的郎中令与光禄寺的职掌完全不同:《唐六典》卷十五曰:“今虽取其名,职务则别。”看一个事物的发展源头,应当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从其内在属性去分析判断,不能仅仅因其名称相同或相近就判断它们有继承关系。所以关于光禄寺的起源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周朝的天官、秦汉时期的太官等古代宫廷食官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生存的最基本条件。作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其饮食方面的要求要比普通人复杂得多,除了生理上的需求,也是他们维持统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设置了专门的饮食机构和人员,并使之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和程序为他们提供饮食服务。
第一,周朝的天官。早在我国历史上的夏朝时期就设置了以庖正为长官的宫廷饮食管理机构。周代时则设置了总归在“天官”之下的食官。王仁湘先生在其著作《饮食与中国文化》中说周朝的食官“根据《周礼》的叙述,又分为膳夫、庖人、内饔、外饔、亨人、甸师、兽人、敝人、鳖人、腊人、食医、酒正、酒人、浆人、凌人、笾人、醢人、醯人、盐人、幂人等20余种。各种食官中又有属下多人,如府、士、史等,分工合作,各司其,共2294人。其中还有徒、奚一类的直接操作人员,共1816人,管理官员约400人”。[1]由此可知,周朝就设置了数量庞大的、专门管理统治者饮食事宜的人员群体。他们分工细致、各司其职又互相合作。
第二,秦汉时期的太官。秦汉时期掌管王室膳食的是少府的属官太官。“秦汉少府属官有太官、汤官令、丞,太官主膳食,汤官主饼饵。”[2]魏氏因袭,后世也多设有太官,只不过他们隶属于不同的部门。“晋光禄勋属官有太官令。宋侍中属官有太官令一人,齐因之。粱门下省领太官,陈因之。后魏、北齐分太官令为尚食、中尚食。尚食,门下省领之;中尚食,集书省领之;太官,光禄卿领之。尚食、中尚食掌知御膳,太官掌知百官之馔。”[2]“晋光禄勋属官有太官令”,因此可知“光禄”的字眼最早与饮食沾边是在晋朝,然而“光禄”最早出现的朝代和职责却与此大相径庭。
笔者在搜集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历代的食官或机构进行了梳理。关于历代掌管宫廷饮食的机构或官员的发展变化,根据《唐六典》卷十五第155 ~ 183页绘制,列表格如表1:
唐代光禄寺统领太官署、珍羞署、良酝署、掌醢署这四个部门,由此可从它的这四个部门分别追溯其源流变革。从上边的表格可以看出,太官署令、丞在周朝的角色被称为庖人外饔中士,秦汉一直发展到魏都是由少府来统领,晋代为光禄勋属官,而在南朝的时候则隶属于侍中或门下省,北魏北齐都由门下省、集书省、光禄卿领之,后周称作典庖中士,隋唐都称作太官署令、丞。分析珍羞署、良酝署、掌醢署三个部门的正副长官大致也是如此:周朝都有自己的一套称呼,是***的官职或机构;在汉代成为由九卿之一的少府来统领的部门;晋代则由光禄勋的属官太官令管辖。此时的名称,珍羞署官员为饧官史、果官;良酝署的官吏为监酿吏、酒丞。齐代的三署长官分别为肴藏令、酒吏、酿仓典***。梁代良酝署长官被称作酒库丞。北周四署长官被称作“中士”“下士”,如太官署的工作人员称作典庖中士;珍羞署的工作人员称作肴藏中士、下士;良酝署的工作人员称作酒正中士、下士;掌醢署的工作人员称作掌醢中士、下士。隋唐时期其名称、职责等基本定型并确立下来(唐代曾对光禄寺有过短暂的改名称时期,但不久就改回旧称),只是隋代和唐代早期珍羞署长官称作肴藏令。这样看来光禄寺的发展源头实际上是由历代掌管膳食的部门机构发展而来的,从一开始,其角色就是负责宫廷膳食。
第三,晋代的光禄勋及其发展。晋代负责膳食的官员隶属于光禄勋。“魏、晋以来无三署郎,光禄勋不复居禁中,宫殿门户犹属焉。”[2]此时只不过是原先掌管宫廷守卫的光禄勋不再“居禁中”后,而将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员划归到光禄勋的管辖之下而已,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光禄寺是由光禄勋――即由秦代的郎中令转化而来的。为进一步分析郎中令、光禄勋与光禄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秦代的郎中令和汉代的光禄勋这一系统的发展变化情况,笔者根据《唐六典》卷十五和《通典》卷二十五职官七制绘制表格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