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 2000.12任苏州市市长,2007.12- 2013.3任商务部部长,现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接任苏州市委书记后,除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工作常抓不懈外,陈德铭还有一个着力点:苏州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他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将工业从城区往外搬,然后进行老城区改造,恢复过去的许多商业老字号,使老城区成为城市商业和服务业中心。
化解苏州工业园危难
2000年12月,陈德铭接任苏州市委书记一职。此前的3年中,他在苏州市历任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等职。
来苏州之前,陈德铭先后在江苏省泰州肉联厂、江苏省商业厅任职,随后在江苏省***府出任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在此期间,他分别获得南京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硕士学位及企业管理专业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写得不错。”作为陈德铭博士论文答辩的评委之一,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认为陈德铭对经济工作的熟悉程度很高。
1995年至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乘着出世初势,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欧美国家大举招商,并获得丰硕成果。然而进入1997年,特别是1998年,泰国首先刮起金融危机风暴后,新加坡也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正在崛起的中国,此时也持谨慎的观望态度。期待苏州工业园区蒸蒸日上的新加坡要员们,不仅一时在招商竞技场上连连空手而归,更让他们不能容忍的是,一次在德国招商时,碰上了同为苏州一市的苏州高新园区的招商团大唱主角,将一个个大项目收入囊中,新加坡招商团则反而被人冷落在一旁。12月,李光耀访问北京,在那儿诉说了自己心头的不悦。表示,中国领导人一贯支持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中国愿与新方共同努力,集中力量把园区建设搞好,共同推动中新经济合作不断地向前发展。
之后,新加坡还曾要求苏州暂停在新区引进外资5年,但被拒绝。时任苏州市长的陈德铭在一次记者会上指出:苏州高新区开发已有一段日子,而且是我国***府批准的部级开发区,关闭或限定它不发展是不现实的。所以中新双方须找出一个好方法,让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同时生存与发展。陈德铭同时以“夫妻”来形容中新两国的合作关系,认为一对夫妻结婚5年,偶尔发生口角也是难免的。他说,中新双方绝不会因小问题而影响合作,双方“一定会继续长期合作下去”。然而,毕竟“夫妻”已经出现了吵架,而且彼此伤了一些和气。下一步怎么办?
1999年6月底,以苏州市委书记梁保华为组长、市长陈德铭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谢家宾为副组长的苏州中方工作谈判小组访问新加坡,同由许文远、林子安、林梁长先生为代表的新方工作谈判小组,就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和交换股权事宜,举行了友好、坦诚的谈判。
“中新双方毕竟是‘夫妻’,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这5年的‘夫妻’之恩深如海呵!”梁保华和许文远在中新双方见面会上,亲切友善地这样说道。
“是啊,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凝聚了两国领导人的心血和友谊,我们只能把它建设得更好而不能让它有损一根毛发。”
“对对,不管怎么说,在苏州工业园区问题上,既有我们共同的利益所在,更有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真诚友谊。”
“陈市长,你的英语与前任章新胜市长一样好啊!这更让我们相信,我们的园区在未来会有更好的招商机会和发展希望。”新加坡主人对英语讲得十分流利的陈德铭大为欣赏。语言上的无障碍似乎让他们多放了一份心,谈判也变得顺当起来。
28日,梁保华代表中国江苏省人民***府授权陈德铭以苏州市长身份、谢家宾以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身份,和新加坡贸工部常任秘书许文远、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副董事长林子安、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林梁长,分别在《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上签字。中新双方达成共识: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是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重中之重。苏州市***府和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将优先把所有适合的项目推荐给园区;苏州市长将定期主持会议,避免两区都对一个项目进行无序竞争,并避免让投资商感到混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月1日起调整中新双方的股权比例,即中方财团的股权由目前的35%调整为届时的65%,新方财团的股权由目前的65%调整为届时的35%。与此同时,对苏州工业园区成片开发的大股东责任将移交给中方。
进行老城区改造
1997年***去世后,李光耀的内心似乎更强烈地怀有一种责任:他希望借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不辜负“邓公”曾对新加坡的崇高评价。因而当苏州工业园区一段时间出现招商上的挫折及运营上的亏损时,李光耀不免对苏州高新区主任王金华耿耿于怀。
“这人太厉害了,苏州只要有他在,我们的园区建设就会受影响。”李光耀私下对当时的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说。随后,苏州高新区主任王金华改调到园区任同样职务。招商经验丰富的王金华迅速进入新角色,新加坡工业园区除在新加坡撤资当年受到影响外,第二年入园资金迅速回升,引资额大幅增长。
陈德铭担任苏州市委书记后,除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工作常抓不懈外,他还有一个着力点:苏州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陈德铭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将工业从城区往外搬,然后进行老城区改造,恢复过去的许多商业老字号,使老城区成为城市商业和服务业中心。在他的手里,吴县成为苏州的吴中区,经过城市东西、南北道路拓宽,苏州市城区由过去的“扁担形”变为“方块形”,形成了东西联动、南北畅通的格局。
2001年5月16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登载一篇题为《市委书记陈德铭:苏州学到新加坡的亲商理念》的报道,文章写道:“陈德铭指出,在中新合作当中,从新加坡的亲商理念,和一例例具体招商的方法,使苏州学到很多东西。亲商的各种理念,不仅已经深入到苏州工业园区,而且在江苏的各个开发区,甚至全国都在逐步地强调这一点。”
陈德铭曾经对联合国来苏州考察人员介绍说:苏州的经验是***府工作要“到位”,而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府不就经济抓经济,而是抓人的素质的提高,抓环境质量的优化,以此吸引外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
带动昆山迅速发展
陈德铭在苏州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绩是昆山的发展。在他的主导下,昆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在短短数年间吸收了巨额台资,发展成中国甚至是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和笔记本电脑基地之一。
“昆山之路首先是昆山人走出来的。”苏州市委***校副校长邬才生解释。昆山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国内的横向经济联合。“上海的有些企业在西部年纪大了,进不了上海,便在昆山开设分厂。”随后,昆山开始由国内横向联合转向吸引外资。陈德铭曾透露,他到外面招商时,竞争十分激烈,他经过研究发现,电子产业的核心是信息问题,竞争的是时间,一切都要求快速,要争取在24小时内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上。
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能够采集到大部分的零部件;二是要快速通关,将产品迅速送到世界各地。为此,陈德铭组织专人研究全世界生产厂家的分布,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零部件厂商进行招商,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在昆山形成了完整的物流配送产业链。“台资本来集中在福建,现在大部分转移到江苏,江苏主要在昆山。”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沈立人说。几年后,昆山吸纳台资25亿美元,占台商在大陆总投资的十分之一,被誉为“小台北”。
陈德铭性格沉稳,讲话温文尔雅富于书卷气,思维开放外向,为人随和,与东南亚乃至欧美工商界和***界都有广泛接触,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价为“罕有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官员”。
2002年5月,陈德铭被中央派赴陕西省,担任副省长,不久又被提升为常务副省长,协助省长贾志邦,全面主持陕西的***府工作。据苏州大学一位研究苏南经济的学者介绍,陈德铭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和苏州许多外商都成了朋友。他的突然调离,当时让苏州许多外商很是“伤心了一阵子”。
2007年12月,陈德铭担任商务部部长、***组书记。2013年4月,陈德铭转任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
(摘自《人民文摘》2010年第6期,《南方都市报》2016年3月7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陈德铭:创造台资电子产业链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