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为什么会迁徙?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
气候变化,还直接影响到鸟类的食物来源。例如,入秋以后,我国北方大多数植物纷纷落叶、枯萎,昆虫陆续钻入地下入蜇或产卵后死亡,数量锐减。食物匮乏促使以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只有迁徙到食物丰盛的南方,才能很好地度过冬天;而以昆虫和小型食虫鸟为猎捕对象的鸟类也随之南迁。
令人称奇的是,鸟群在迁徙时竟然能够飞行得十分协调,时而向左,时而旋转,时而如万马腾空跳跃,蔚为壮观。对于这种现象,目前趋向于三种解释:其一是“节能”说,根据“空气动力学”或“跑道”原理,鸟类在作“V”字形飞行时,可以节约大约70%的能量,这对躯体比较笨重的大雁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是“信息”说,鸟类群飞时,常有一只或几只有经验的领头鸟带路,领头鸟可以为鸟群提供食源、水源等的可靠信息;其三是“安全”说,认为大群鸟类集合在一起的时候,要比单独一只或仅有数只鸟更容易发现敌害。只要其中有一只鸟发现敌害,它就会很快将这个信息以一传十、十传百的方式传递给所有的鸟,鸟群就会立即采取应急对策,或者迅速逃跑,或者一起鸣叫,将敌害吓退。
鸟类从千里之外定向识途的本领,一直是神奇的大自然的奥秘之一。它们靠什么来决定航向?北极星?太阳?月亮?风?气候?还是地磁?……科学家通过雷达、飞行跟踪和遥感技术等方法测到,鸟类在飞行时,主要依靠视觉,通过天空中日月星辰的位置来确定飞行方向。此外,地形、河流、雷暴、磁场、偏振光、紫外线等,都是鸟类飞越千里不迷航的依据。一般说来,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迁徙的鸟类是根据星空定位的。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在开阔的环境中,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公里,而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鸟类视野为100公里,而且它们能牢记地区特征作为方向标志。
不过,鸟类迁徙绝非轻易之举,通常飞越宽阔的海面和高大的山脉后,其体重会减轻一半,大批当年出生的幼鸟在迁徙途中或到达迁徙终点后都难逃夭折的命运。另外,途中还有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比如骤起的风暴、高大的建筑物、无线电天线、灯塔与烟囱、与飞机相撞等,这些危险随时都可能吞噬这群长途迁徙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