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作为畅销国外的瓷器,一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国瓷”,短暂繁华之后的没落,使克拉克瓷的绚丽身姿归于沉寂。但随着其后各处水下沉船的重见天日,尤其是近来“南澳一号”的发掘,克拉克瓷神秘的真容,逐渐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这种曾经风靡亚洲以及欧洲等地的瓷器,记载了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世界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只是美丽传说
克拉克瓷,是对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外销瓷的一种统称,这种瓷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外销青花瓷之一,也包括少数五彩器。其质地细腻,画工精美,胎体轻薄,釉水明亮,发色雅致,颇受欧洲贵族厚爱,几乎畅销整个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几乎成为这一时期出口瓷器的唯一样式。1602至1603年,葡萄牙曾有两艘名为“圣・迭戈号”和“圣达・凯瑟琳娜号”分别在非洲海岸的圣海伦娜附近与马来西亚东海岸的帕达尼亚附近被荷兰人截获。船上数万件的货物最后在荷兰被拍卖,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中国青花瓷,这次拍卖在欧洲引起了很大的轰动。由于葡萄牙人的船只在荷兰被称作“克拉肯”,因此不知瓷器产地的欧洲人便将这种瓷器成为“克拉克瓷”。
在收藏界,克拉克瓷也是在近年来才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南方文物》2005年第三期上发表的由莫拉・瑞纳尔迪著,曹建文、罗易非所译的“克拉克瓷的历史与分期”一文中,列出了十七世纪有失事日期记录的载有中国瓷器的沉船:荷兰船只“白狮号”1613年沉没于圣・海伦那岛的岸边;“班达号”,荷兰船只,1615年沉没于印度洋马里尤岛海岸附近;葡萄牙船只,“圣・康卡罗号”1630年失事于好望角附近;西班牙船只,“康赛普森号”,1641年失事于海地附近。这些失事船只无疑为我们研究“克拉克瓷”提供了较为可信的资料。尤其是近年来水下考古工作所取得新进展,如我国的“南海一号”、“南海二号”(即后更名为“南澳一号”)的发现,使得克拉克瓷的神秘面容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目前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普遍认为大量的克拉克瓷器制作于十六世纪中叶以后到十七世纪中叶期间。而制作克拉克瓷器的地域范围,主要认为是江西景德镇,其后中国其他窑口生产的克拉克瓷多为景德镇的仿制品,包括福建闽南地区的漳州平和窑等,这一类也被欧洲人成为“汕头器”。这一类窑口仿制的克拉克瓷器,主题多见凤凰、麒麟、寿字、松鹿、渔藻、飞马、鸭戏荷塘等***案。而其开光中则往往爱画牡丹,莲纹,竹子,八宝等。汕头器的画工较景德镇的克拉克瓷器粗糙,不过因为其用笔粗犷豪迈,毫不拘束,不少***案也显得相当有力度。克拉克瓷的出现与仿制以及其后的繁华贸易景象表明:它的出现不仅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更是对中国的制瓷业、日本瓷器的发展乃至欧洲的艺术和制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订单生产,风格变迁
克拉克瓷作为外销瓷,主要为订单生产,成为早期出口瓷器中最主要的一种样式。其器型有盘、碗、盒子、瓶类、***持等,其中又尤以满布开光、绘有花卉、吉祥纹饰、动物、人物的大盘为典型代表。其瓷盘口径大小不等,纹饰题材也很多。动物、植物、人物、博古、吉祥物、山水等都是比较常见的题材,相较之下,龙、凤、虎等题材的数量则要少得多。盘壁则盛行八到十组的开光辅助纹饰,开光又多呈椭圆形、圆形、菱花形、莲瓣形等,其内常见的填绘纹饰则有向日葵、郁金香、以及灵芝等。早期流行的是鹿纹,中期多为花鸟、草虫,晚期则流行人物纹。其中,鸭纹与吉祥纹流行时间最长,鹿和风景,池塘鸭子、花鸟成为克拉克瓷的典型代表。纹饰从整体上看,构***严谨,繁而不乱,带有浓郁的东方风情。对克拉克瓷本身的纹饰研究亦可得出相当丰富的历史信息,对其年代的判定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迎合欧洲的销售市场,中国瓷器商人及工匠在根据外来订单生产的过程中借鉴了不少西方的设计***案,在体现出中国风的同时还带有欧洲风情,成为中西艺术结合的又一范例。虽然与国内瓷器在制作方面有差别,但其中不乏制作精美的瓷器。与此同时,克拉克瓷的风靡海外甚至影响着欧洲的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继巴洛克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中的小石,小砂粒,它源于中国的假山,有其特殊的审美意义。17世纪时中国的陶瓷和园林艺术已传播到欧洲,其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精美奇巧和怪异的风格情趣,使法国人为之倾倒,它应合了法国宫廷的审美情趣,并立即被吸收融汇于法国的艺术中。尤其是中国瓷器上精描细绘,镶金嵌银惯用嫩绿粉红及极尽曲线绕转之美的装饰和造型,对法国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洛可可艺术风格首先出现在建筑上,以纤细、美丽、圆润的波浪曲线来装饰建筑,其清荡飘动之感仿佛使建筑失去了应有的重量,进而影响到绘画、家具、工艺美术品、室内装饰品及服装上来,成为这一时代的主导风格。在这一时期的欧洲绘画中也频繁出现着克拉克瓷的身影。除了艺术风格的转变以外,由克拉克瓷所带来的利润也促使了荷兰、德国、英国等国家纷纷对克拉克瓷进行仿制,1710年德国迈斯森作坊开始仿制克拉克瓷,欧洲与伊朗甚至出现了仿克拉克瓷的陶器,因此促进了欧洲陶瓷产业的发展,并出现了后来如德国迈森陶瓷和荷兰代尔夫特陶瓷这样的世界著名品牌。
昔日繁华,拍场重现
对国内来说,克拉克瓷的生产不仅促使在制造工艺上的改进,促进了中国的贸易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西之间的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十七世纪中期左右,中国国内改朝换代,烽烟迭起,国内的战乱也严重影响到了工业的发展,之前繁荣的克拉克瓷贸易此时因此陷入低潮。统治者面对极不稳定的大局,曾多次颁布海禁,这无疑使对外贸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此时欧洲对克拉克瓷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因而荷兰东印度公司转而向邻近中国的日本寻找替代品,这就直接促使了日本陶瓷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尤其是“有烧瓷”的发展以及对日本瓷器的认识。在清初战乱中,“伊万里瓷器”曾短期内承接了中国原有的大部分的陶瓷贸易订单。“伊万里瓷器”是日本以西松浦郡为中心的诸窑所烧瓷器的总称,又由于有田烧瓷器是从伊万里港口外运,故又称其为伊万里瓷。其烧制瓷器包括青花和彩瓷,以彩绘瓷著称,绘画线条遒劲,色彩对比强烈,大量运用金银彩,显得富丽堂皇。十八世纪以后,为夺回欧洲市场,景德镇还曾生产过在装饰上具有伊万里风格的瓷器,并对售价偏高的伊万里瓷器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克拉克瓷所掀起的发展浪潮,在如今看来绝对可以在世界陶瓷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地区藏家也日益关注克拉克瓷的收藏,如今也已形成了一直颇具规模的收藏队伍。国内收藏界对克拉克瓷的真正熟悉也许要归结到2005年的“万历号”沉船的打捞。此沉船是由马来西亚南海海洋考古公司与马来西亚国家博物馆合作在南中国海打捞的。船上货物包括大量的明代晚期的外销瓷器,经鉴定应属于明天启年间的瓷器被当时国外误认为是万历年间的,故而命名为“万历号”。同年,中国嘉德曾对万历号的克拉克瓷进行过拍卖,其成交率超过百分之九十。随后克拉克瓷为大众所了解,并掀起了国内以克拉克瓷为代表的外销瓷的收藏热潮。目前来说,克拉克瓷的收藏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及收藏价值,其升值空间不容小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克拉克瓷繁华没落之后的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