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的现代都市风范,渐起的文化氛围,和着空气中的丝丝凉意,使得更多的外地人在形容六盘水时,不约而同地用上了“魅办”二字。
魅者,不仅仅在于色彩的炫目、内容的丰富,更是一种见之不忘的流连,是空气里都在飘散的风韵。六盘水,因一个“凉”字,生了许多让人心动的惦记。
旧闻黔中山,半在黔中青。
一个“青”字,道出了一座城市的颜色。
这座城市不大,鸟蒙高原,西南边地,也许曾经亦是“街道六,庙宇六,井泉四”,如今已成为人口近50万的城市。
六盘水。这座城市,与气候有关。单单一个“凉都”,就已足够清凉一段时光。
这座城市如此崭新――建市仅30余年,街道是新的,楼房是新的,城市亦是新的;
这座城市又是如此厚重――其发展与历史,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这座城市周边2000多米的山头上,在连绵起伏的乌蒙山脉中,埋藏着2000年前多少关于夜郎的青苔一样的历史和传说。
风烟弥漫,暮色苍茫。火车从城市边缘地里穿驰而过,划破高原的清旷。
西部高原,乌蒙之巅。一座城池的故事就此展开……
城市之基――这里是“江南煤都”,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
煤、铗、铅、锌、锰……-工业时代,能源近于宝藏。
人们说,一个区域或城市,必然会有一些与其联系最为深切的元素或词汇,如之于西安,石油之于大庆,园林之于江南。
而六盘水的底色铺呈,六盘水人的底气构和,则离不开煤。
在六盘水,煤炭远景储量达840多亿吨,累计探明储量180亿吨,保有储量168亿吨,现在已经形成了年产煤炭6000万吨的生产能力。煤层气和浅层天然气储量达1万亿立方米以上。人们因而将六盘水称为“江南煤都”。
六盘水可谓西南乃至整个华南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在墨海一样连绵的乌蒙山脉中,埋藏着30多种矿产。
1992年***批准的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就已经明确提出把六盘水建设成为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进入新世纪,六盘水成为全省唯一被定位为“西电东送”电煤基地和
“黔煤外运”基地并举的地区。
建设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六盘水上顺天时,下应地利,中合民心。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资源、交通优势,焕发六盘水蓬勃生机,奠定其工业经济区的强势地位。
城市之立――这里是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城市
工业是人类进步、人类文明、社会发育程度的标志。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萨缪尔森预言,影响21世纪的将是中国的两件大事,工业化与城市化。
在世纪之交启动的西部大开发中,贵州成为“西电东送”的主战场,六盘水则是主战场的制高点。根据“十一五”规划,六盘水市电力装机容量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实际上,作为贵州重要工业经济区的六盘水已然阔步向前,做出担当和引领。目前,六盘水年产煤量达5000万吨,占据全省半壁江山;火电装机700万千瓦,在建的火电、水电项目到2010年全部投产时,六盘水市的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1300万千瓦以上,成为贵州西电东送的主力***;水城钢铁集团钢产量突破300万吨,成为全省第一家单位企业销售收入上百亿的企业……
工业化把六盘水从沉寂中唤醒,城市化则将六盘水打造成一个极具活力的现代魅力西部城池。
从一条城市道路为1.2公里,中心城区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5万人的小城起步,历经城市规划三轮修编,到2009年,六盘水中心城区人口已近5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提前10年实现第二轮规划确定的目标。
围绕“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小城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城市建设新思路,六盘水市力求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使城市向着“绿化、美化、文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现在的城市中心区,城市路网四通八达,道路桥梁整洁美观,现代高楼拔地而起、高层建筑星罗棋布,高层多层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一座新兴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正在乌蒙深处冉冉升起。
城市之痛――这里曾是全国有名的酸雨重灾城市
所有的部落都已消失/所有的长矛都已折断/在这里/我们曾经饮露餐花/而你们/却撒下一片砾石。
――澳大利亚现代土著诗人杰克・戴维斯
工业时代,城市以及城市里的人们感到了切肤之痛。资源的大量开发,曾经让六盘水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触目惊心;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土法炼焦、土法炼锌泛滥,白天浓烟滚滚,夜晚炉火通明,空气受到严重污染,六盘水成为全国酸雨的重灾区;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珠江上游的北盘江,昔日清澈见底的水面黑浪滚滚,严重影响了长江和珠江的水质。
严峻的环境形势下,六盘水提出“不要带污的GDP”,立誓再造秀美山川,坚决取缔“两土”,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六盘水累计完成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重点工程,营造林面积86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986年的7.55%增至2008年的36.02%,减少水土流失面积近800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个百分点的速度恢复植被,昔日荒山秃岭如今重新披上绿装。
2007年3月,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王瑞斌抵达六盘水,他在对这个“国控监测区”全面检查后评价:“空气监测符合国家规范,空气质量令我十分满意。”
六盘水人凭着自己的努力,清洁了这座城市。
城市之傲――“中国凉都”,一座绿色之城
在柔媚的湛蓝中/钟楼盛开金属尖顶,燕语低回/蔚蓝萦怀。
――荷尔德林
2005年8月12日,中国气象学会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对六盘水的独特气候进行论证。专家一致认为,六盘水市夏季“凉爽、舒服、滋润、清新、紫外线辐射适中,”可称为“中国凉都”。
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气候命名的“都”。来到这座城市,人们说,“‘中国凉都’,名副其实。”
从“煤都”到“凉都”,由刚至柔,刚柔并济。
这是一座崭新的城市,这里,每天都发生着很多很多的故事。仔细阅读这些故事,你会看见这个城市的气质与未来,一个与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以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定位。
一条城中路,笔直延伸,两旁华灯如虹,楼群林立。
从六盘水市市委所在地黄土坡大街徐行而下,一座高架桥把落差数十米的两个道口连接起来。凌桥而下,就是六盘水的主街钟山大道。
南面,是凉都大道;北面,是人民路。三条东西向的干道,长度都在20公里以上,幅宽都是40米,同15条南北向干道交织,形成纵横通畅的城市路网。
随道路的延展,这座城市的气韵逐渐鲜活生动起来。
新兴的现代都市风范,渐起的文4tN围,和着空气中的丝丝凉意,使得更多的外地人在形容六盘水时,不约而同地用上了“魅力”二字。
魅者,不仅仅在于色彩的炫目,内容的丰富,更是一种见之不忘的留连,是空气里都在飘散的风韵。六盘水,因一个“凉”字,生了许多让人心动的惦记。
1996年,联合国人居组织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六盘水人正是如此期盼并且相信这座城市能够带给他们这样的生活。
黄昏的时候,在钟山区凤凰山的几十层台阶上,俯看眼前那条钟山大道携着川流不息的繁华,在路灯下一路延展而下。远处更高的建筑背后可以看到青山的影子,以及流云和树木。
在城市里,望向城市的更远处,一丛又一丛的森林和大山,萦绕着这座西部之城。
在贵州乌蒙高原,在这样一座西部城池,我们相信:我们的生命、文化、诗意,都将在它宽广的怀抱中孕育、进发。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六盘水:中国“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