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题】
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如果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点点丢掉它的悲悯之心,最终丢掉的将是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请以“常怀悲悯之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得披露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思路点拨】
悲悯情怀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很多作品中的人物――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衣却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寒风中蜷缩在街角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常常触动人们的悲悯之心,令人产生同情、怜悯、悲伤等等繁杂的情感。这种情感令人充满爱心,从而去关爱他人,进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丰盈。
“悲悯之心”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它促使人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乃至世界,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写作中,应注意体现题目中的“常”字,因为这个字暗示“悲悯”是一贯的关怀,是一种行为习惯,是性情的自然流露与长期表现。具体写作中,可以侧重表现为什么要“常怀悲悯之心”,应怎样做,以及常怀悲悯之心的意义。
【素材超市】
名人观点: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要誉于乡***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莱蒙托夫说,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最高点,而它的基础是悲悯。
3.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北大教授曹文轩曾说,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4.对于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为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说,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典型事例:
1.杜甫一生命运多舛,生活艰难,经常不得饱暖,甚至经历了幼子因饥饿而夭折的痛苦。但是他笔下流露出的并不是怨天尤人的一己之悲,而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他在诗中深切地表达了对天下民生的忧怀,企盼人民能安居乐业,自己所住的草屋被狂风卷破时还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示若得偿此愿,则“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史怀哲在过30岁生日的前几个月,看到一份介绍非洲严重缺乏医护人员的文章,便毅然抛下事业,进入医学院学医,开始极其忙碌的生活:他在神学院讲课,跑去医学院听课,回教堂讲道,还要努力地练习管风琴,7年以后,他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1913年38岁的史怀哲博士,偕同夫人海伦,带着70箱装满医疗用品的行李,来到了法属赤道非洲(现在的加蓬共和国),在奥果维河畔的兰恩巴涅设立了医院,他的医院因陋就简――最初的***室是由鸡舍改造成的,却救治了无数人。奥果维河畔的居民叫他“欧刚加”――在土著语言中是“巫师”的意思。这位“现代巫师”爱护了他们大半个世纪。
1953年,他78岁,漫长岁月,爱心似海,世人为之动容。他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毫无保留,把全部奖金连带演讲、演奏所得,全都用来增盖兰恩巴涅的麻风病医院。
史怀哲谈及幸福时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我们共同的努力将会为所有的生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3.同情别人是为了别人不再需要同情,怜悯只是为了鼓励身处困境者摆脱困境。
沈阳少女黄绢因为太饿,在便民店内偷面包被抓。黄绢几次赔礼道歉,店主均不搭理,称要到学校告发。黄绢觉得无脸见人,选择了自杀。黄绢在遗书中说,她犯下了大错,“我当时真的很饿,我也知道不好,但是我真的很饿。”这样的呐喊,难道不让人心如刀绞?一位花季少女因饥饿而付出生命的代价,显然,这拷问着我们的良心、良知。
《读者》中有这样一个异国他乡的故事:在美国,一位母亲因贫穷在超市偷食物给她的孩子们吃,结果被超市到了法院。经审理,法官宣判:这个女人因盗窃有罪,判罚10美元,而我们社会中还有这样一个母亲需要靠偷窃来养活儿女,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因为自己的冷漠而有罪,每人判罚1美元。在场的人排起长队,缴了终生难忘的一笔罚金。
4.患白内障失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是一般人所不能体会的,但湖南一位叫余彭年(原名彭立珊)的老人体会到了。他决定在5年的时间内出资5亿元,让全国2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当东南亚地区地震引发海啸时,北京的一年级小学生孔靳为灾区小朋友捐出了自己24.3元的零花钱。余彭年的5亿元与孔靳的24.3元,一个厚重,一个绵薄,但在悲悯情怀上,他们都具有崇高境界,都实施了援助的高尚行为。
5.汶川地震后的第三天,北师大著名教授于丹上古典诗词赏析课。一向神采飞扬的于丹,在那堂课上,显得神情黯然,再无昔日妙语连珠的风采,甚至几次思路中断。教室中间几个大一学生,也因此小声地说话,并相互传着纸条。涵养很好、极少在课堂上发火的于丹,终于忍不住发了脾气,让5个说笑的学生站起来,痛心地问道:“我很想问问你们,究竟是什么事情,让你们如此兴奋?难道,今天,真的是一个值得开心的日子吗?难道北京安然无恙,没有地震,就是一件可以让你们载笑载言的事吗?”
于丹说过:“大学教育最应该给予我们的,不是知识,不是学历,不是证书,不是光环,而是一颗悲悯的心。”
【类文链接】
在“白鳍豚悲剧”中
复苏我们的悲悯情怀
邓清波
8日,英国皇家学会发表了中、美、英、德、瑞士、日本六国科学家的“2006长江豚类考察”报告,英国《***报》在援引该报道时称,专家们认为白鳍豚“已经灭绝”。对此,中国科学院专家表示,说白鳍豚灭绝并不准确,只能说是“功能性灭绝”。意思是,因物种个体数量特别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而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定义,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着一个物种灭绝。(《东方早报》8月9日)
虽然很早就知道白鳍豚濒危,也很早就有心理准备,但读到这则新闻时,我的鼻子还是忍不住一酸。美丽的白鳍豚,就这样消失了。虽然专家发明了“功能性灭绝”这样的词语,但是,在短时间内,我们显然看不到长江环境迅速好转的可能,因此,白鳍豚灭绝已经注定。
对于这一悲剧,许多网民表达了忧患之情,认为白鳍豚的灭绝意味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意味着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危机。这种忧患意识,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唤醒人们的警惕之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然而,仅仅有这种忧患意识是远远不够的,但愿这一悲剧能够唤醒人们的悲悯之心。
“君子忧道不忧贫”,“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烈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但忧患意识的特点,主要还在于对人类自身的命运、利益的担忧,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值得警惕的是,过于强烈的忧患意识反而会强化人类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扩张。当然不是说忧患意识不应该、不重要,只是说客观上它是有局限性的。譬如在对待白鳍豚上,如果人们仅仅是有忧患意识,那么,人们对目前的生存和生活困境的忧患,就很容易压倒对白鳍豚和更多珍稀动物将要灭绝的忧患。因此,值得“忧患”的是,人们还是会流着眼泪去继续做某些让白鳍豚灭绝的事情,包括继续发展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等。
事实上,悲悯情怀比忧患意识更深一层。悲悯,顾名思义,就是“悲天悯人”,它说明人们不仅应该“悯人”,即为人类自身的命运而担忧,更应该“悲天”,天指宇宙万物,指整个自然界。可见,相对于以人为中心的忧患意识,悲悯情怀的特征在于它摒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因而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宽广的情感。罗素说:“支撑生命的有3种激情:对爱情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悲悯。”
其实,当人们懂得了悲悯,就能够领悟“众生平等”的真谛,绝不会只去同情“人类自身”的苦难了。有了悲悯之心,人们就会认真审视这个世界,就能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重要性,就能认识到白鳍豚等珍稀动物本身也是生命,而且是在地球上生存了几千万年的生命。从而,面对白鳍豚灭绝的悲剧,我们认识到的便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利益上有多大损失,更会认识到其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悲剧,进而唤醒我们对于生命本身的同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悲剧的全部意义,才会更加懂得保护环境的意义。
从根本上讲,悲悯情怀,理应是一个公民、一个社会人的本能反应与道德底线。缺失了基本的悲悯情怀,我们就会渐渐变得冷漠无情,那么最终受伤害的除了白鳍豚,除了大自然,还有我们自己。就环保而言,制度很重要,忧患意识很重要,但悲悯情怀的力量,绝非制度可以替代的,要让这种力量渗透进所有的环保制度之中,渗透进每一个人的心灵里。
只是,不知道还要发生多少起类似白鳍豚灭绝的悲剧,才能使我们每个人都真正懂得悲悯。
【感悟】
悲悯情怀的本质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悲悯情怀,这种深沉而宽广的情感,应该是一个公民、一个社会人的本能反应与道德底线。因此,由白鳍豚灭绝的悲剧,我们认识到的不应仅仅是忧患意识,更应该是对生命灭绝的同情、叹惋与警醒。
【学生作文】
常怀悲悯之心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葛慧
常怀悲悯之心,世界就会到处充溢着温馨。总忘不了那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常怀悲悯之心而可爱。
与NBA休斯敦火箭队续约五年的姚明,身价高达7600万美元,对他来说,一场重要的比赛,可以为他赢得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在我们的心里,姚明是一个巨人,一个一心扑在体育事业上的运动员。2005年,姚明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行列,记者为此采访了他:“现在你是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是真的捐献还是仅作为一个形象代言人?”
“我已经签过意向书了,一旦匹配成功的话,马上就捐。”
“如果你正在举行一场重要的比赛呢?”
“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呢?”姚明用反问做了最好的回答。姚明的心中,深埋着对生命的尊重,对不幸者由衷的悲悯之情。姚明也因此变得更加可爱更加璀璨夺目。姚明用行动告诉我们,要常怀一颗悲悯之心,为生命、为人类。
悲天悯人之心是一种人文情怀,慈善之举并非只是富人、名人的专利,只要怀着一颗爱心,对他人充满关怀之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洪战辉从11岁起就照料身患精神疾病的父亲,抚养捡来的“妹妹”,12年含辛茹苦,感动中国。每个人的悲悯之心都同样可贵,都值得我们尊重。困境中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最令人感动!
记得《新安晚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一个儿子与36位“爹”和“娘”》,事情是这样的:25年来,普通工人王玉林义务赡养了36位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让他们安享晚年。王玉林悲天悯人的情怀唤起了更多人心底的美好情感。“王玉林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10年里,志愿者形成了4000人的庞大队伍。
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人因怀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更加可爱、更加高尚,现在如此,历史上也是这样。
19世纪中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成为南北战争时期的北方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与南方***展开了残酷的战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肯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地欢呼道。林肯却严肃地说:“3500个手足同胞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之为大获全胜吗?”“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林肯低下头,泪水涌出了他的眼眶。他简短而有力地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林肯之所以能够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是因为他的心灵世界比平常人的心灵世界要博大得多,是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悲悯之情。
常怀悲悯之心,你的心灵会因此而更加充实、更加广阔、更加纯洁。人人常怀悲悯之心,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简评】
本文运用典型事例,诠释了“悲悯之心”的深刻内涵以及“常怀悲悯之心”的意义与价值。事例有体育名人、普通百姓、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物,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但文章中叙事太多,作者自己的感悟、感受较少,因而缺乏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