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D标准出台已经一个多月,原定11月底的上柜销售日期一拖再拖,时至今日9大巨头尚未有一家的EVD产品进入国美和苏宁的销售平台,一个原本让业界沸腾的产品,到如今惨淡的表现,倒像是一场“堂・吉柯德”式的闹剧。
美好的“自主”愿望
EVD这个词最早正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是2002年7月15日,当时的报道称“我国科研与产业部门在京联合宣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有望取代DVD系统的新一代高密度数字激光视盘系统(EVD)研制成功,并开始商业化生产。这将使我国摆脱在数字视盘系统方面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
在沉默一年多以后,EVD标准最终出台。2003年11月18日,中国EVD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与产业联盟会上,新科、步步高、长虹、万利达、厦新等9家中国知名家电生产企业齐集北京人民大会堂,展示了11款“自主知识产权”的EVD产品,大有要改写现今影碟机市场格局的雄心,业界甚至认为这有望成为“国际标准”,当日国美就和上广电签订了2万台EVD的采购协议。
“知识产权”一直是国内生产影碟机企业难以抚平的伤痛,我国光盘系统生产从1985年开始起步,如今已形成年产6亿张光盘,1500万台影碟机的能力,成为影碟机的生产大国。但VCD、超级VCD、DVD的核心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国内企业则一直扮演着“制造者”的角色,产业的发展也始终受制于人。
早在1999年,由日本、美国DVD技术开发商结成的6C联盟就开始向中国企业追讨DVD技术专利费。由于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中国出口的DVD多次遭遇封杀,这些封杀事件都与6C、3C联盟有关。从2002年初开始,这些联盟和一些***的技术公司陆续开始要求我国的DVD企业交纳专利费。
国内市场日趋饱和,出口又受到抑制,将DVD生产企业逼到两难的“死角”。面对中国逐年增长的消费电子市场,中国企业不再安心于制造厂商的角色,希望能升级成掌握“标准”话语权的创造者,掌握核心技术,从而驾驭自己的命运。在原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的组织下,以往在影碟机市场上争夺激烈的9家企业摒弃前嫌坐在一起,结成中国数字光盘联合体,联手开始进行EVD技术的研发。北京阜国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由此成立,其投资股东除了这9家骨干企业外,还吸纳了另外6家相关机构和单位,其中上广电集团以40%多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技术价值含量不高
原本被视作救市英雄的EVD,随着时间的推移,负面消息开始不断涌出,人们对它的质疑态度逐日递增。12月1日,飞利浦高层借进***中国刻录DVD市场之机明确表示,“EVD的生死权并不掌控在中国EVD厂家手中。”紧接着,东芝与NEC提出的下一代DVD标准“HD DVD”取得国际“DVD”论坛的支持,被确定为新的通用标准。
DVD作为影音电子产品,其技术发展的出路只有两个:压缩编码格式和刻录。其中压缩编码格式分为红光技术和蓝光技术两大阵营,目前国际上的三大标准都属于蓝色激光DVD,EVD则选用了红光技术,而跨国电子巨头比如东芝和NEC的新标准都是基于蓝光技术。由于“DVD论坛”明确表示,将只承认一种新的DVD标准,这意味着EVD成为国际标准只能是纸上谈兵。2002年7月15日至2003年11月18日由EVD为业界带来的狂喜已经转化成了“空欢喜”。
TCL的做法可以多少看出企业对EVD的态度。作为国内家电巨头的TCL甚至没有加入EVD联盟,因为EVD不是TCL追逐的目标。就在EVD问世之后,TCL与飞利浦结盟,成为国内第一家采用飞利浦原装刻录DVD芯片生产DVD刻录机的厂商。即便是联盟内的企业,大多数对EVD批量生产也选择了“观望”的态度。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很坦白的表示“长虹对于EVD只是在技术上的跟踪”,具体何时会批量生产并投放市场要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创维集团干脆就暂时搁置了“EVD计划”,开始打造高清DVD,并且计划和创维的数字高清彩电捆绑销售。最令外界感到意外的应该是上广电,作为推出EVD核心技术的北京阜国公司的最大股东,上广电也并非EVD的忠实拥护者,在做EVD的同时,居然和万利达、厦新、步步高等企业一样将重心放在刻录DVD上。
国研中心市场所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认为,EVD的出现是国内企业对产品质量、产品研发能力及高新技术应用的提高,但现阶段推出EVD是否会有市场?
相对于平均六七百元的普通DVD来说,EVD价格超过2000元推广起来肯定会有困难。关键是,EVD从计划之初到现在都没有解决片源的问题。时代华纳、梦工厂、福克斯、米高梅等影视巨头,与飞利浦等企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SONY本身就开了家唱片公司,他们愿意采用EVD格式灌制其作品的可能性极小。在片源不足的情况下,EVD不得不先兼容DVD功能来拉拢用户。上广电销售中心经理龚宽介绍:“EVD的量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到今年年底,产品只能播放EVD,主要适用于发烧友以及机关单位;第二阶段在明年上半年,民用EVD兼容DVD、VCD和CD,解决片源问题。” 由此可见,靠EVD产品把DVD企业从“专利费”中拯救出来并非易事,EVD标准涉及的专利项目不过区区几十项,DVD方面的专利项目林林总总达到两千多项,一旦EVD开始兼容DVD、VCD等功能,那么各厂商仍然无法回避DVD的专利费。
市场无人买账
EVD的推广过程伴随着国际电子产业巨头之间的博弈与重新布局。对于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而言,想要在全球范围内调度资源,就必须遵守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身处其中的厂商们也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利益问题。
飞利浦等企业很清楚,在中国这个世界DVD制造基地和全球第三大DVD消费市场,一旦失去标准的主导权将意味着什么。而对于尚未能染指这场标准之争的TCL等企业而言,同样在思考如何把握住下一代DVD所带来的机会。
在未完全规避国外专利技术的前提下,大批量生产EVD仍然有一定的市场风险。世界上70%以上的DVD都是中国制造,2002年DVD出口额为35亿美金,超过中国彩电出口额13亿美金,10年时间里,DVD养活了一大批中国企业,在消费类电子产业中,当前中国能称得上是“世界制造基地”的,可能只有DVD。由DVD转而制造EVD,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转型成本,而EVD被国际市场接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飞利浦、SONY、NEC、东芝、三星等电子巨头在全球市场占有绝对优势,他们不会让“蓝光DVD”受到一丝干扰。EVD出台之时,恰逢下一代国际DVD论坛决定DVD标准之前,参与EVD技术研发的中国企业,从联盟成立到EVD标准出台之后的做法,更像是把掌握EVD技术当作与国外技术开发商谈判的筹码,希望通过EVD与国外专利技术的交叉使用,避免中国单方面缴纳高昂的专利费。但EVD的核心技术并没有绕开DVD的专利平台,国外技术开发商当然更乐于使用自己研发的技术,不大可能会与中国企业互换标准。
与曾明确表示“将推动EVD大规模上市”的联盟内企业不同,更多的中国DVD企业对出口的依赖性很强,毕竟他们是“世界DVD制造基地”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他们心里清楚,如果大规模转型到EVD,就无异于自封大门,把欧洲、北美、东亚三大DVD市场拱手让人。而且EVD对于联盟之外的国内企业也不可能是免费的午餐,按照行业的规矩,专利的创造者一般不可能自己垫付开发经费。
现在看来,无论是当初的联盟发起者、国内DVD企业、国内用户,似乎都不能从现有的EVD标准中获得直接或间接的好处,而EVD标准本身拥有的技术价值含量也无从确定,也就难怪鲜有人看好EVD标准。一个市场不可能是一项技术的推出就能造就的,重要的是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认可、推动,并有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才能共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2004年对于EVD来说将是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个带着国内DVD企业强烈的自主知识产权愿望的产品,在匆忙问世之后暂时陷入了“困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LG和三星潜心十余年,最终闯入了“蓝光DVD”标准阵营,这才是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案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家电)无人喝彩E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