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一个家就像是一本书,记录了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父母是这本书的作者,年轻的父母在不知不觉地写着这本无字的书,它伴随着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但由于对独生子女沉重的爱,造成了孩子很大的负担,教育出了一批批有缺陷的孩子。主要的误区,我归结如下:
一、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
家长时常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任你涂抹,涂抹什么颜色就显什么颜色;培养什么就爱好什么。”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培养孩子,孩子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殊不知,到底在培养谁的兴趣?是否尊重孩子的***意志。美国的一位父亲使我深感震撼。这位父亲本身对足球并不感兴趣,为了儿子,为了能跟孩子在足球上有更多的语言,四十学艺、半路出家,通过不断学习,拿到了足球教练资格证书。做父亲的“兴趣屈就”是为了孩子的“兴趣指导”,这是多么崇高、深刻的父爱。
二、“鸡妈妈”式的保护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缺少学习、交流的对象。放学后,就被“关”在家里。本来,他们应该在玩中学到的知识,磨砺的社交能力都得不到发展,以致于他们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在学校里学的也只是理论,不能教会他们怎样生存,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最离谱的是:有一位研究生,他的读书过程都由妈妈一路全程陪下来,而现在学校里要让他出国,出国前进行全封闭培训,妈妈不能陪同,致使他根本不能生活,没几天就因“不适应”而放弃了培训,放弃了出国。
“鸡妈妈”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和无能!当父母的,岂不是事与愿违,害了孩子。
三、少赞美,多批评
天下父母没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的,但遗憾的是“审核”孩子“成就”的同时,很少有父母会去积极客观地考察孩子的能力、兴趣和意愿。大人在乎的往往是孩子有没有考一百分,一旦孩子的成绩不理想,批评、刺激的伤人话语,就很容易从父母嘴中脱口而出。而就在这无形的批评之下,可能造就了孩子一生难以磨灭的自卑情结,丧失自尊和自信。其实,对孩子而言,尤其需要父母的赞美。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赫各洛克曾经就孩子依赖父母的鼓励做过一个实验,得到的结论:受到赞赏的孩子的成绩不断进步,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赞赏的孩子认为父母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所以努力的欲望很高。
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讲过:“今日的儿童转眼即青年,稍不注意就难以补救了。”因此,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中心小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