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
我和丈夫结婚11年,关系稳定,同进共出。在外人看来,如同一对贤伉俪,令人羡慕。实际上,我们的一切都是“例行公事”,毫无激情可言。我不会向丈夫袒露我的想法,他也不在意我的感受。我的家庭生活,就是一部缺少激情的舞台剧,让人感到窒息……
特征:表面亲近、内心疏远
许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与家人可以进行共同的家庭活动,却无法分享彼此的内心,心门紧闭;与朋友可以一同聚会、吃饭、做美容、健身,却无法向对方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心理学上将这种表面上亲密,实际上却保持距离的关系称为“假性亲密关系”。
假性亲密关系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亲密关系,是双方经过心理博弈后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使人际关系保持一种安全距离。假性亲密关系有一个理论假设,认为亲密关系不能太过靠近,否则双方如同刺猬一样,会遭遇对方的“尖刺”而受伤。
在假性亲密关系中,暴露和分享被视为一种不好的行为,认为这是公开抛出矛盾,是对亲密关系最大的否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双方都不想表达个人的内心愿望,害怕个人的期待一旦出口,就宣告了亲密关系的破裂。只不过,这种“亲密关系”让人“总觉得缺点什么”。
假性亲密关系回避了心灵的交融,双方不是开放式地解决问题,而是压抑问题。在这样的关系中,双方的内心都是孤独的,从而造成空虚感和寂寞感。
成因:可能是婴儿期B成的“习惯”
假性亲密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婴儿时代。如果婴儿的看护者(父母等)疏于照料或缺乏正确的教养能力,婴儿的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婴儿就会体验到不安全感,并会尝试着用哭闹来吸引看护者的注意力。因为父母照料不周,这些人从婴儿时期起就不习惯照料者的搂抱和亲吻。成年后,也可能会对亲密关系保持一种刻意的回避,不愿意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也厌烦别人的触碰和肌肤之亲,更嫌弃别人用亲热的口吻对话和敞开心扉。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多余的负担,会破坏个人的***性和完整性。为了不让亲密关系破裂,他们对亲密感保持了冷淡的态度。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双方都有上述心态,就可能形成一种心理的潜规则――情感禁闭。双方心照不宣地达成一种心理契约:双方不需要向对方表达内心,也不用对对方的情感和感受负责。这样下去,就自然会形成假性的亲密关系。
一张心理处方:赢得真正的亲密关系
处于假性亲密关系中的人往往没有认识到交流的重要性,实际上,心灵碰撞会让双方能更好地照顾到彼此,把隐藏的问题摆在桌面解决,能促使双方更加有包容之心。心理学家为此开出了一个心理处方,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发现问题。仔细审视自己的亲密关系,找到让自己感觉焦虑、不安和担心的部分,并写在纸上。思考一下:为什么这让自己产生了回避的心理。是担心对关系中的某个方面失去控制,还是存在无法解决的人际冲突?
步骤二:修复问题。将自己先前回避的内容归纳为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改正回避问题的“鸵鸟心态”,积极修复受损的亲密关系,将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一一解决。比如,不信任对方、嫌弃对方较强的情感需求、不愿意自我暴露等。
步骤三:发挥优点。发掘个人内心的潜在力量,鼓动自己去改善人际关系。如果自己健谈,就积极与对方多沟通。注意要有真诚的态度,这样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
步骤四:换种方式。尝试新的社交模式,并学会用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积极地关注他人的想法与感受。这种尝试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假性亲密关系应该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