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文化论文范文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盐文化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已初具规模,以四川的盐文化旅游为例,大英县的“中国死海”作为盐文化体验型旅游产品,依托景区自身和旅行社推广,以“漂浮、洗浴、健身、娱乐”等概念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而自贡则主打盐业古建筑、古街、古镇,井盐生产的现场和遗址和自贡牛王会以及自贡盐帮菜等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盐文化旅游由于过分依靠传统媒介、旅行社等复合推广模式的限制,盐文化旅游并没有得到与其文化内涵深度相应的市场回报,其消费者主体大多是来自旅游目的地附近周边的游客,跨省、跨区域和跨国的消费群体还需要培养,究其旅游推广营销模式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盐文化旅游的发展。

微传播——互动性传播时代的新***景

媒介即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告别了印刷时代而进入了去中心化、信息碎片化、传播内容微小化、传播渠道多样化、传播影响裂变化的微传播Web3.0时代。微传播是向特定用户进行一对一信息传播的方式,是受众明确、需求清晰、有较强针对性的精确传播形式。与大众传播相比较,其传播内容更精确,传播对象更精准,传播渠道更精细,其本质其实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人性化传播。通过微传播,信息可在短期内呈现“核裂变”式增长,具有明显的病毒式传播特征,体现着一种口碑的力量。微传播可以将不同渠道的零碎信息点连接成有意义的线与面,通过对碎片有机的拼接,把无限的内容进行缝合,扩展成为一个新的***景。微传播“超文本叙事特点”已经完全打破了传统传播模式的线性序列,建立了非线性扩撒式的传播模式。

与传统传播模式不同,微传播是建构在超文本、超链接之上、以受众为中心的全新传播范式。在20世纪70年代,麦库姆斯曾经提出“议程设置”理论。他认为媒介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社会的认知[4]。在微传播语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由于传播者的主导地位逐渐消减和去中心化,把关人的概念逐渐淡化,有着强烈表现自我、唤起对话和社会归属欲求的受众以其在微传播中无可替代的自媒体传播效果而日益地位彰显。公众设置的议程在互联网以及现实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和反响,从而影响媒介议程的设置。传播不再是单向度、无反馈的模式,而是公众议程与媒介议程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从而进一步消除传受两者的隔阂,达到传受双方议程设置的趋同,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优化。

微传播不同于过去只基于虚拟社区以及圈子的网络传播,受众不会因为日复一日的沉浸于网络所提供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拔而被其所“麻醉”,成为日本学家中野所担心的“容器人”。微传播模式通过移动网络以及移动便携设备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网络与现实的有机结合,赋予了互动传播新的意义,重新构建了网络的互动模式,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人们对网路互动观念上的误区。微传播是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边界的瓦解与重构,也是实现文化推广的人性化渠道。

在微传播领域中,文化的重构、整合与再生能力进一步加强。盐文化旅游推广作为文化传播的一部分具有着仪式传播的典型特征。通过对空间以及时间维度的无限性延展再现、共享理念;通过在微传播语境中对共同信念的理解和情感实现文化传播推广的广度和深度。微传播使得文化旅游推广的视野得到拓展,营造了一个开放、自由、互动、共享和创造的空间,大大激发了文化旅游推广的主体想象力和创造力,塑造出文化推广自我超越、个性张扬、不拘一格的现代意识。同时,微传播的分众化渠道增强了文化的再造和衍生能力,加速了崭新文化形态的生成。因此,将盐文化推广的概念置之于微传播语境下探讨具有较高的科研究性和科学性,也是对未来文化旅游推广模式的更新做出先驱式的思考。

微传播时代的盐文化旅游推广

(一)“微内容”——凸显盐文化旅游的内在张力与价值

所谓“微内容”(microcontent)主要是相对于我们在传统媒介中所熟悉的各种大制作、重要内容(macrocontent)而言的。学者Cmswiki认为微内容是“最小的***的内容数据,如一个简单链接的一篇网志,一张***片、音频、视频,一个关于作者、标题的元数据,E-mail的主题,RSS内容列表等。”[5]面向需求各有不同的受众个体,语言精练化、可读性强、冲击力大、散播面广是导致人们毅然摈弃传统媒体冗长的信息而选择微内容的决定性因素。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全面爆炸,受众很难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轻易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逐渐进入碎片化社会,连续整块的时间被打碎,潜心阅读的几率大大降低。媒介内容生产以及营销结构的单一化为宣传推广的实现设置了从资本聚合到品牌建设的障碍。在此语境下,传统的盐文化旅游推广模式的传播效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微传播将我们带入到一个以传播“内容为王”的时代。受众可以更多、更快和更方便地根据信息内容传播的需要来选择和决定使用什么样的高效传播媒介,信息内容的生产进一步与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适度分离,媒介载体的选择性使用将完全服务和服从于信息的内容。这样,高效的传播媒介能够使信息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交换和共享,减少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提高信息传播的整体效果,从而达到信息优化传播的最终目的。因此,盐文化旅游应重视“微内容”的传播,大幅度摒弃以往传统模式耗费人力、财力、物力的宣传策略,将盐文化的核心内涵加以简短生动的概括,用一段话、一系列***片、一个视频等形式微小却又饱含深刻含义与动人情怀的“微内容”展示与消费者,力求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眼球。以微小的内容而深厚的内涵体现盐文化旅游的张力与价值。

(二)盐文化旅游的“微渠道”分众化传播

基于Web3.0信息时代的盐文化旅游应采用全媒体推广策略,在运用传统媒体加以辅助宣传做深度报道之余,着重利用以移动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电子信息平台,以多种微传播渠道进行浸润式宣传,以达到理想的推广效果。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渠道:

1.利用微博打造多元化互动宣传平台

微博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传播方式,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大范围内民意收集的渠道。在这个平台上,只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基本要求,任何人确实能够实现平等表达意见的权利。所以近年来的***治事件、社会热点以及其他所有具有公共性的话题,一旦在微博上,很快能够吸引社会广泛参与讨论[6]。140字的简短文本加以***片、超链接的全时化传播大大缩小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离。通过建立一系列跟盐文化旅游有关的***微博,时时盐文化旅游的最新动态,宣传先进的盐文化旅游观念,并与网民进行时时互动。通过微博转发抽奖、盐文化历史有奖竞猜等方式拉近传者与受众的距离。在***微博中设立答疑区,建立传受双方平等的沟通互动渠道,使得消费者的困惑与疑问可以在第一时间得以完美解决。将各种以“盐文化”为主题的***微博作为盐文化旅游推广的聚气平台,打破时空的限制,形成“一对多”的传播格局,让微博充分发挥其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以及大众传播三位一体的传播功能,使“盐文化旅游”的推广出现信息传播的接力效应,通过粉丝的评论转发,实现短期内核裂变式的推广效果,通过口碑的力量迅速提升盐文化旅游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利用微电影进行旅游形象宣传

微电影的低门槛和草根互动性符合碎片化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动体验交流的感性诉求,又称为信息技术***下的Web3.0。微电影的全部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信息本身,更与人们的审美追求息息相关,将电影艺术回归大众,成为丰富广告形式、开拓网络广告资源的重要战略,也逐渐成为树立品牌文化和个性的重要手段。鉴于此,盐文化主题旅游应通过微电影的方式将其文化内涵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现出来,可将盐商会馆、盐街古镇、盐帮菜、盐的传说等打造成系列微电影,每个微电影讲述不同故事,通过系列微电影全面展示盐文化的历史内涵和人文魅力,塑造盐文化主题旅游的品牌形象;通过巧设悬念、制造幽默、渲染情感让系列微电影充满生气与活力,在第一时间内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与好感,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引起情感共鸣,增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联系,使得盐文化旅游深入人心;通过互联网平台让盐文化系列微电影广泛传播,获取消费者的品牌认同,通过他们自身的转发与分享,吸引受众主动多次观看,达到持续传播和强化品牌冲击力的效果。

3.利用微信作为盐文化旅游推广的另类个性展示窗口

2012年2月,美国KPCB风险投资公司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Doerr)首次提出了“SoLoMo”概念(social、Local&Mobile)。他认为未来信息行业是基于消费者时时位置定位而传播信息的天下,受众在真实生活中所产生的位移,通过移动网络而反向服务于生活本身。而“社交本地化移动”产品也是未来信息产品发展的趋势。自腾讯2011年初推出微信以来,此软件就以其移动便捷性以及使用方式多元性迅速席卷整个中国。截止到2012年9月17日,微信的注册用户已超过两亿,成为眼下最时髦的信息传播方式。微信作为最具代表性的SoLoMo产品已经逐渐被商家重视并加以运用,目前,众多明星已开始通过微信公众账号与粉丝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而旅游宣传在此领域仍鲜有人问津。因此,盐文化旅游推广应争做信息时代的弄潮儿,开通盐文化旅游的微信***账号,利用微信可以随时、随地流动传播信息的特点,通过语音、文字、***片等赋有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全时化联系,通过语聊重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情境,进一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盐文化主题旅游打出温暖牌,不仅作为旅游项目而存在,更是具有人情味和人文关怀的胜地,增强消费者对盐文化旅游的品牌忠诚度。

结语

早在1997年,尼可洛庞帝就曾预言到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数字化生存的世界。微传播时代的到来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息息相关。电子媒介的繁荣让人们告别过去单纯依靠传统媒体单方面“接受”信息而不“选择”信息的历史。网路让偌大的世界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足不出户而各类信息触手可及。一方面,信息裂变式的增长使得人们每日被海量的消息包围,然而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的受众生活碎片化让消费者无暇花费较长的时间获知所需的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海量蔓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不同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信息的时代,消费者不再作为单向度的人被动的接受媒介的议程,而是对信息的把关和传递有了自己更深的思考,并且可对已知的信息在基于网络而形成的新型公共领域里进行互动式交流与传播。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运用关联词分析事例,不停留于对材料表面的叙述,而是展开逻辑推理,从而使议论文深刻起来,下面我举些议论文运用关联词让文章深刻的例子。

如果不用关联词推理,是这样:“‘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只是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人们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实是大和民族,中国原为盐黄子孙’。诚然,‘抢盐’所暴露的除了在灾难发生时人求生的本能,更多的,还是国民性。……雨果曾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被抢走的国民素养也需要完善的法制来挽救。”(《被抢走的国民素养》)文章例子很新鲜,但总让人感觉没有思想,很肤浅,用上关联词推理就不一样,如:“‘抢’字背后,是中国人发自灵魂的不安全感。一个多月前的日本地震引发核恐慌,有人谣传盐可以防辐射,只是一时间,超市中的盐脱销,商家趁机涨价,人们掀起了一股‘抢盐潮’,有人甚至调侃,‘日本实是大和民族,中国原为盐黄子孙’。诚然,‘抢盐’所暴露的除了在灾难发生时人求生的本能,更多的,还是国民性。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人们的安全感却在不断倒退。归根结底,仍然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活的现状是,人们用这种近乎野蛮的方式,去‘抢’来一种安心,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哀,也是这个民族的悲哀。……雨果曾说:‘普遍的道德是社会的基础,普遍的良心是法律的基础。’被抢走的国民素养也需要完善的法制来挽救。只有那些‘抢’的人因为破坏社会秩序而受到应有的惩罚,人们的良知道德才能获得真正的尊严。”(《被抢走的国民素养》)用上关联词推理,文章阐明了国民性背后的人民生活保障的根本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国民安全感的心理因素,并指明了提高国民素养的具体措施,使文章中心更加明确,更加深刻。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不加上关联词推理:“我们崇高的精神文化领域,是容不得半点三聚氰胺的。遗憾的是,如今的小学教材还在用某些不符合历史和常识的内容教导着孩子们。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郭初阳老师翻阅大量史料后发现,有关爱迪生的传记里并无其救母的故事。”(《追寻真理的光辉》)使用关联词推理,让文章不止于堆积事例,不浮于表面现象,如:“虽然一般的假冒伪劣也是消费者深恶痛疾的,但显然学术造假,更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崇高的精神文化领域,是容不得半点三聚氰胺的。遗憾的是,如今的小学教材还在用某些不符合历史和常识的内容教导着孩子们。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题为‘爱迪生救妈妈’的课文,郭初阳老师翻阅大量史料后发现,有关爱迪生的传记里并无其救母的故事。教育孩子向名人学习本无可非议,但教材编写者却刻意将某些根本不存在的美好故事附着在名人身上,倘若孩子终有一天发现名人头上的光环是子虚乌有的,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记得小学老师教我们写作时常强调一点:求真,要写出真情实感。教育者在教导他人求真的同时,自己首先应做到秉持真理,以真教真。唯有这样,才是对孩子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也是对社会良知负责。”(《追寻真理的光辉》)

议论文常用的关联词有因果关联词:因为……所以……,既然……那么……等;假设关联词,如果……那么……,倘若……那么……等;条件关联词,只有……才……,只要……就……,无论……都……等;选择关联词,不是……而是……等;递进关联词,不仅……而且……等;转折关联词,虽然……但是……等;让步关联词,与其……不如……等。这些关联词不仅可以单用,而且可以连用、套用,就对文章中心展开了更深入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挖掘。比如:“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抢’又是社会趋势,与其被动的抢,不如乐观的抢,主动地抢,抢出自己的一份精彩。……没有天敌和竞争的世界虽然让沙丁鱼‘高枕无忧’,但是这也扼杀了它们的天性,没有竞争意识使它们更快的走向死亡。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如果工作没有丝毫竞争,我们也会丧失向上的动力,可是当有人与我们一同竞争时,为了不被抢走,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抢先一步捍卫自己的东西。由此可见,抢能激起我们竞争的意识,从而使我们不会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被淘汰掉。”(《抢出一份精彩》)“这便是真正的成熟。不是抵抗,不是愤怒,不是针锋相对,而是如山间的朗月,圆满无缺,向世间洒下清朗的光芒,却自生自落,不因外物而随波逐流,这就是人生的大境界。”(《圆润锋芒》)

如果用其他手法再结合这些关联词运用,更是让议论文更加深刻。“庄子云:‘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得全而神不亏。’诚然,老庄所追求的‘无所为’在现代是行不通的,但如水般的淡泊不是无所作为,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以淡然的心态品味人生,古人云:无欲则刚。”(《水能性淡即我师》)这段论证在引用古文的基础上,运用关联词,进一步阐明了“淡泊”的准确内涵及时代意义。“初出道时,我们对未来是迷茫的,或许也没有过多的天赋,但心底却埋藏着一颗希望的种子。面对陌生的事物,我们没有太多信心战胜困难。这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来自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只有这样,希望的种子才会发芽,而不是被埋在鄙视的灰尘下。”(《肯定造就成功》)这段论证则用打比方加上条件关联词说明了“肯定”开始就具有不可替代的宝贵作用。“所以说,成功若是一朵玫瑰,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便是射入心房的丝缕阳光;成功若是一泉瀑布,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便是一座悬崖;成功若是一朵蒲公英,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便是一阵不定向的风……他人的肯定和鼓励,唤醒了希望的种子,点燃了奋斗的激情,加快了前进的步伐。”(《肯定和鼓励》)这里则在排喻的基础上用“若……便……”引发假设推理,使得这段议论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地阐释了“肯定和鼓励”的巨大作用。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目的论 盐品牌 英译

一、引言

2012冬季达沃斯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年会的主题就是“大转型:塑造新模式”,参会嘉宾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指出,PE(Private Equity)未来的机会在跨境投资,“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必须要开始考虑在国际上如何做……所以我刚才讲的中国公司走出去,把外国好的产品、品牌引进来,这件事情是必然要发生的”。

中国各大企业奉行“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其文化特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纷纷通过中英文介绍宣传企业和企业品牌、企业服务,展示企业良好形象。一个国家或者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无论输出还是输入,在我们看来首先就是一个翻译问题。

二、盐文化品牌翻译现状

目前,自贡的文化旅游资源尤其是独具特色的井盐文化资源应该说是自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独有的潜力和优势。液体盐卤的发现,有史可考约有四千多年历史,自贡井盐开采距今两千两百多年,盐与人民日常生活多么紧密相连自无需多言。盐有工业和食用两种,我国这两种都有出口。但我们却陷入一种怪圈:连中国人自己对它都知之甚少,更不要说对外宣传的薄弱与不足。经调查显示,我们惊讶地发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媒体大爆炸的当今社会,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盐,放眼之下,我国盐相关产品仅见于http:///English/Products/等的介绍之外,并不像很多其他产品领域大量的品牌翻译做宣传,除了出产公司名字之外,偶有非方块字――拼音,却没有任何正规英文标识。盐产品包装毫无外宣意识,这种现象着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啼笑皆非。以福岛泄露事件为例,在四川自贡周边城市也出现哄抢盐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自贡和自贡井盐以及盐企业品牌的宣传,特别是外宣工作是相当不到位的。

沟通离不开翻译,当下我们的社会开始特别关注中国文化与思想的对外译介,这都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外宣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归属于实用翻译或应用翻译(pragmatical translation)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对外性,它不同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性翻译。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企业品牌外宣翻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相关盐文化品牌翻译领域几乎无人涉足,要对这个相当混乱和复杂的现象做出细致的分析、梳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本文试从目的论(skopos)与盐文化品牌外宣翻译的关系着手,进一步辨析重要的概念、范畴,更多地关注其交合点与同一性,初步整理出品牌外宣的基本翻译策略,通过自身理论体系完善让相关学科受益。

三、品牌翻译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向国际领域的拓展,文化品牌外宣翻译伴随着企业、城市对外技术交流和商贸活动的开展,贯穿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品牌翻译的这一工作领域决定了其自身的特殊性,同时,这也导致了文化品牌的对外宣传翻译存在着很多问题。一般主要体现在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客观上:译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深谙专业但外语知识欠缺;通晓外语但专业知识欠缺;翻译观念落后。主观上:企业外宣翻译在企业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外宣翻译本身并未获得应有的重视。

知不足而后勇,外宣品牌翻译的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创造性地在目的论框架下探讨品牌外宣材料翻译现象,理论视野较宽广,课题的重要性和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翻译活动出现了新的特点,翻译活动的走向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应该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争取发出更大的声音,对翻译活动及以此为依托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机制进行探索,提出建议,促使决策者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更为理性的理解,引导文化交流向更理智、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努力减少误读和误解,化解冲突,导向交流的平等对话和双赢结果。

鉴于此,本课题将从对盐文化品牌外宣为立足点出发,研究盐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译,及影响其英译的文化和语言因素,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灵活采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在之后的系列论文中具体阐述。

四、目的论与盐文化翻译

(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译文不同语篇的预期功能,抓住原作的意***,灵活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盐文化品牌外宣的翻译中,为了让读者可以更好的理解,我们以目的语文化和读者为中心,运用目的语易于接受的表达方法,使译文通俗易懂,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语言,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性,采用有效的翻译策略,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从而让中国盐文化影响世界。

(二)目的论之于盐文化翻译

品牌效应对企业、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更好地对企业产品进行文化的阐释与包装,使旅游与文化紧密相连,以求得旅游产业与企业文化事业的双赢,通过充分挖掘自贡的井盐文化资源以打造盐业乃至自贡城市的品牌和标识,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从而提高自贡盐企业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综合竞争力,这已成为关系到城市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命题。毫无品牌外宣意识,只能一败涂地。品牌是企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它所附带的品牌价值虽是无形的,却是难以估价的。全球品牌营销的发展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品牌命名不仅是为了识别和提示相关信息,更成为展示企业和城市文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应对品牌建构的各种要素进行积极梳理,使之定位准确,特色突出,并能与历史、文化和法律诸方面整合。

只有具备丰富人文内涵的品牌才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形成持久的品牌效应,强调对品牌的宣传,不断赋予品牌新的吸引力。Skopos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既不是原文和原文在原语受众身上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原文作者所赋予原文的功能,而是由根据发起者或主顾的需要决定的目标文本的目的所决定。对外宣传翻译强调的就是译文功能,即让更多的国家了解我们国家、组织和企业,因此,译文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对外品牌宣传翻译质量的高低决定对外宣传的效果,影响目标受众对宣传对象的理解和认识,Skopos翻译原则为对外宣传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构建一个适用于企业品牌外宣英译的文本。盐文化品牌名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制定恰当的文化翻译策略,充分发挥丰富的英语文字搭配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超越“信”、实现“达”、追求“雅”,从而有效地传译原品名中蕴涵的要素,尤其是文化意象的再现。这样,盐文化品牌英译名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无形资产应有的作用,推动企业与城市对外宣传向前发展,在全球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1990年中国译协举办第一次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以来,我们的对外宣传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正如译界前辈爱泼斯坦、林戊荪等人所指出的:“‘问题仍大’是指在对外宣传品制作中,外文翻译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制约外宣品质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而这样的问题在我国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在之前有关于盐文化的系列研究中也并无相关研究,确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所以本课题的开展具有极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前沿性和原创性,是对相关研究空白的大胆探索和全新拓展。

翻译中各种翻译策略并不彼此矛盾,而是互为补充的。至于在译文中源语文化哪些要做出调整、哪些要保留,都可在对翻译目的、作者意***和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如何借鉴“翻译目的论”中的有益观点,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这都需要我们在进一步的调研中进行甄别探讨,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并在之后的论文中进一步论证说明。

五、结语

盐文化,是历史上任何其他行业文化都无法与之媲美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挖掘盐文化品牌的丰富内涵,展现盐文化的魅力多彩,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相当的借鉴意义。运用心智对盐文化品牌给予准确定位,这对于自贡盐业企业发展乃至城市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的城市和企业都必须重视与世界沟通与交流,全球需要正确解读中国故事,中国要生产世界级的商品,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世界,这些都要求以企业品牌文化发展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以城市文化旅游促企业品牌发展的良性循环。市场对应用型高素质经贸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难以满足。

就盐文化品牌对外宣传的翻译而言,关键是把问题的性质分析清楚,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形成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互动和循环。本课题研究及系列论文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在对外宣传翻译中遵照Skopos翻译原则,有助于表达原文意***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以期通过跨行业的兼容性,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地方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培养目标,加大对中译英人才的投入和培养力度,加强对语言的学习,加强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等措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需要,使我们的对外城市、企业宣传翻译工作越做越好,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这个门面工作越做越好,使企业品牌在走向全球市场的进程中,其外宣材料也与国际接轨,与企业品牌形象匹配。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2012年项目(YWHY12-17)阶段性成果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对盐***等传统领域的研究

1.关于盐业管理体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食盐专营问题和体制改革两个方面的研究。其中,曾凡珂提出要以***企分开的体制来打破垄断,以盐法的完善来规范专营。吕福玉则提出要从国家层面健全管制法规框架,构建多维度目标体系,制定兼顾各方利益的管制***策,并实行管制与竞争相兼容的盐业特许投标***策,即企业并购***策、经济规模***策和竞争活力***策,他还出版了专著《垄断转型》探讨盐产业组织优化的进路。苏奎又通过对关联主体关系模型的设计与解剖,认为当产业内部的矛盾都指向同一主体时,关联关系中的主流属性表现为对抗,其摩擦与冲突成为制度运行中的阻力,也成为变革现有制度的推动力,为盐业管制层面可能进行的改革提供了智力支撑。此外,李优树、程龙刚等也对体制改革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吴海波和刘卫国等则从私盐角度的研讨为可能的体制改革带来启示。

2.关于盐业生产及制度的成果多集中于清代和民国时期。其中,吴相升对清代的广西食盐按额销引及户口制度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改变了明代以来“官无考成,民无额数”的食盐销售状况,而且极具地域特色;裴恒涛则对清民(国)时期川盐入黔进行了探讨,认为川盐入黔对赤水河流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促使边缘化的贵州被纳入中央的治理范围;丁琼认为清代的粤盐销滇事件在滇粤两省的贸易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既解决了滇东南食盐不足和粤省余盐积压的问题,又加强了双边交往,促进了沿途地区城镇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赵小平又分别对北洋***府和民国时期的云南盐业进行了分析,认为北洋***府时期的滇盐业因生产技术和生产关系等因素而出现“产不敷销”且质量较差的情况,而民国时期滇盐在煎制方法上进行了技术革新,并取得了一项改善盐质的伟大成就即食盐加碘,但由于“丁份制”的弊端而使得“公司制”的推行迫在眉睫;张东一则认为,清民(国)时期自贡井盐生产中的土地资本化现象具有重要的史学、法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而值得深入挖掘。此外,任欢欢、詹玲等还分别对宋代和抗战时期的盐业生产与制度进行了探讨。

3.关于盐法的成果多集中于对盐业契约的探究。其中,吴斌、支果等人近年来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很值得关注。吴斌主要探析了盐业契约“中证人”制度对我国现代公证制度的促进作用以及买卖契约精神对完善我国现代合同制度的借鉴意义。支果等则重点挖掘了盐业契约对完善我国民商事法律制度、民事诉讼制度的借鉴意义,并认为自贡近现代盐业契约纠纷的解决模式为我国现代法律解决纠纷多元化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邱岳则对民国时期的盐业缉私案件进行了探讨,认为当时不以牺牲程序正义的代价来实现对真实性的追求,是向程序正义迈出了一大步,也是法治的重要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炯则对现行刑法把非法经营食盐行为规定为犯罪提出了异议,认为该罪成立的前提即食盐专营制度本身就不合理,故应作非犯罪化处理,以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咸增强等还对宋代盐法做了有益的梳理和探讨。

4.关于盐税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清朝和民国时期。值得注目的是,吴海波对学界普遍认同的清代“两淮岁课,当天下租庸之半”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清代所有的盐课从未达到过占全国租庸之半的盛况,只不过当时两淮岁课占全国盐业岁课的一半或更多而已;张立杰等认为,南京国民***府时期的盐税改革虽加强了中央权威并实现了财***增收,但失去了民心,并与其对现代化的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此外,熊劲松等也对民国初年的盐税改革进行了探讨。

5.关于盐业企业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现状与发展、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等三个方面。其中,对于企业的现状及发展,黄娟等认为存在产能富余、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以及缺乏消费需求培育等问题,需要深化卤水综合利用,优化产品结构,丰富产品种类以及努力培养市场需求等;曾绍伦则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盐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提出构建盐化产业在***府、市场、行业和企业等四个维度下发展低碳经济的14种机制;潘春跃等则提出要制定现代盐业企业产业园区化和企业集团化的战略。此外,熊山、谷卓越和***文焰等又分别对盐业企业管理创新和营销策略及激励机制等进行了探讨,刘少华等还分析了盐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方式。对于盐业企业文化,陈一君等以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为基础,认为以结果追求为主要目标比情感关系型氛围的企业文化更利于经营绩效的提高,并进一步探讨了增加企业“软实力”的文化模式及方法。郁建、谭征等也对盐业企业文化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关于盐业人力资源,***文焰认为它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应将其开发利用置于战略高度,而邓红等则具体分析了盐业企业核心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及提高人力管理绩效的途径,肖兴***等又探讨了提高盐业企业女性职工配置的途径。

(二)对盐文化与文明及城市发展的研究

1.关于盐文化与人类文明。近年的考古及其他材料发现,盐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相关性和同一性。其中,孙丽萍、于海根和任桂圆等曾分别就河东盐池对华夏文明的独特作用和决定性意义、海盐文化对盐城的文明塑造以及三峡盐业对移民文化形态的重要作用等,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近年来,程龙刚等对盐资源与巴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证,而四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凉山州博物馆则通过考古发现了盐源境悠久的盐业历史对西南地区文化及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赵鸣对淮盐文化于地区文明形态的产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进行了论证,而李娟等更是把西方的盐文化与中国的水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正是盐文化造就了西方的科学精神和勇于有为的思想,并成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

2.关于盐文化与城市发展。其中,李华认为中国盐业在封建王朝中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决定了盐行业的特殊性,并催生了早期的著名城镇如自贡、扬州、盐城和运城等,它们既非***治文化中心,也非商品聚散之地,而是以盐为主要元素渗入到城镇的管理和经济、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并深刻影响其兴衰成败,而对于自贡,游建***等则提出应以其特有的井盐文化及所孕育的盐都精神来推动该城市的现代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此外,赵逵在其专著《川盐古道》中揭示了盐元素是川盐古镇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陈萍等又探究了海盐地区城镇兴起的原因。

(三)对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1.关于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雷蓉等提出,对不同类别的“非物”资源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在满足市场的同时,进行“原真性”开发,唐金文则提出整体开发、协调开发与保护性开发的理念以及整体开发与突出亮点相结合、协调开发与资源重组相结合、保护遗迹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就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而言,张弘提出建立盐文化保护区、开发特色民俗文化景观与特色餐饮等建议;黄健则提出构建盐文化长廊和“中国盐业科技博物馆”的设想。此外,喻学才、王雪萍、赵丽丽等对分别对不同盐的种类和不同盐区的遗产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具体方案,而黄大昭等还对盐商宅邸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了个案探讨。

2.关于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梁圣蓉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从经济学的角度主要包括存在价值、传承价值和开发价值,赖斌等则提出要把盐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不可移动性和非复制性等作为发展旅游业和开发旅游产品的核心主题,兼顾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隐性价值,实施复合目标和多元功能的盐文化旅游市场;谢天慧等则对我国西南部的盐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建议进行联动开发,配置前后关联度大的工业行业,打造盐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工程和深度开发古盐道。此外,张学梅、杨红、陈华、练红宇、张俊洋等分别对自贡和潍坊等地区的盐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进行了探讨。

3.关于盐业饮食文化开发。其中比较引人瞩目的成果是,吴晓东、康磘等从井盐生产和井盐文化中探寻自贡盐帮菜的风味特色、成因及完整体系,并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挖掘了其强大的生命力、扩张力和竞争力,也探讨了将其产业化、品牌化的前景,发表相关论文并出版专著《自贡盐帮菜》,而王敏等还专门对自贡盐帮菜做了详细的SWOT分析③。另外,李慧等又对淮盐区的淮扬菜系进行了探讨。

4.关于盐业文学及艺术价值开发。对盐文化资源的文学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进行挖掘堪称一项开拓性的工作。其中,何清等人从唐代诗歌中解读盐文化的意象,认为当时的“盐梅”、“盐车”等意象,不仅附带着封建***治领袖渴望贤臣良将的心态,也成为文人们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愿的内在动力之一,并出版专著《诗意之盐》,较全面地阐释了唐代盐诗中主要包括盐业生产、运销,盐与养生术、民俗及文化心态等内容;李平毅等又从美学及景观学的角度对盐业建筑进行了解读,认为其深受盐文化影响,具有崇尚义节、神灵护佑和环境和谐等理念。宫修建等则从音乐学的角度讨论了川南盐业音乐文化的社会及艺术价值和保护开发价值。范崇高、颜同林和李树民等又从语言文字学、文学及戏曲等角度对盐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相关理论进行了探索。值得一提的是,对盐产品在营养、保健和美容等功能上的开发也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

(四)对盐商和盐业人物的研究

近年来,盐商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兴趣。其中,汪崇莂重点解读了徽州盐商,并以专著形式论述了徽商在淮盐经营中的角色定位及走向衰落的过程,同时认为有学人使用“勾结”、“贿赂”和“贪赃枉法”等提法是对徽商名誉的侵害;陈星生则比较了纯粹“官商”的扬州盐商与更具“企业家”特点的自贡盐商,而***红等对比了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和茶商的性质、生产经营模式及衰落原因的异同。此外,朱宗宙、卢凤萍等分别探讨了扬州盐商对社会***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任云兰也对天津盐商的社会贡献进行了探讨。黄莃成、蔡文钦、王红、黄波等还研究了一些盐业人物如张謇、刘晏等,以及盐商的***治思想、价值观念和慈善行为。

(五)对盐与科技、宗教的关系及其他研究

在制盐的科技研究方面,程龙刚、李三谋和吴成立等分别对我国四川卓筒井、山西池盐和地区的采卤或制盐技术做了比较细致的探究,其中卓筒井堪称世界级的发明创造,并催生了世界“第五大发明”———石油钻探技术的出现,而且刘德林等还出版了专著《中国古代井盐及油气钻采工程技术史》,受到学界高度赞誉。关于盐与宗教的关系,薛卫荣等对河东池盐的池神崇拜兴起、发展与变迁进行了考辨,而廖琴芳等则对盐在《圣经》中的蕴涵意义及相关的基督教义进行了探讨。关于其他方面,比较引人注目的主要包括吉成名等对我国盐产地分布与变迁的研究,樊玉然等对盐文化理论科学化的探讨,以及王萍、崔迪、桂元和李小刚等不少年轻学人分别从传播学、医学、教育和体育等不同视角对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所做的探讨,等等,其中部分成果已收录入《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六、七辑)中。

二、研究现状及成果评析

自“盐文化”概念提出特别是近5年以来,我国学界对这一特色文化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现就其研究现状及成果做简要的评析。

1.研究成果在数量和速度上增长加快,目前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通过中国知网和国家***书馆检索,并查实筛选,自20世纪初到90年代初约80年间,涉及盐文化主题的文章200余篇,年均不到3篇,专著60余部,年均不足1部;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的15年间,文章数量400余篇,年均30多篇,专著20余部,年均超过1.5部;2006年以来,文章数量700余篇,年均近100篇,专著60多部,年均超过8部,其中最近5年的论文数量年均超过110篇,专著年均近12部,而且论文和专著都接近2005年之前八九十年的数量总和,其增长速度也一目了然,这还不包括近5年来关于盐文化重大科研项目的成果,比如获得省部级奖项的优秀咨询报告等。应该说,这样的数量增长和速度增长不仅显示出新鲜的创造活力,也引起了人文社科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出现如此快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1)“盐文化”概念的提出与发展,拓宽了学界的视野,***了学人们的思想,从而推动这一研究领域往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方向发展;(2)不少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及院所研究人员出于对学术研究的敏锐度和洞察力以及对自身学术追求与发展的考量,纷纷投入这一富有特色且创新性强的研究领域,为该研究领域注入了活力;(3)2005年底和2006年初,国内两个重要的学术平台,即作为专门性学术研究机构和科研管理机构的“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的建立和作为高校学报特色专栏的“中国盐文化研究”(后被评为全国特色专栏)的开辟,为推动本领域学术成果的创新及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近5年来大部分成果的出处可以见证这一事实;(4)21世纪以来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和实施文化兴国发展战略以及各级地方***府出台与之相应的发展措施,有效提升了相关科研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感与热情,从而也对本领域的研究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以及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职称晋升和科研任务的压力等,都不同程度地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2.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打破了传统研究领域的范围,大有包罗涉盐“万象”的趋势。过去,学者们一般都把对盐的研究单纯或更多地作为经济史的内容,但自“盐文化”概念提出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研究对象也不断增多,除传统的盐***、盐务、盐法、盐税、盐业史、盐业经济和盐业企业等内容外,越来越多地涉及盐业文明、盐业考古、盐业科技、盐业城市、盐业遗迹与建筑、盐业人物与盐商、盐民俗、盐文学、盐业艺术与宗教以及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和盐文化的传播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与此同时,被研究的盐的种类也更多,涉及的盐产区也更广,因而几乎涵盖了所有关于盐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内容,并几乎覆盖了我国范围内的所有盐种类和盐产地与盐产区。这不仅促进了学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理论的创新。

3.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更加丰富多彩,初具跨学科、交叉型及综合性的研究模式。随着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增加,研究者思维和视野的开阔以及研究手段和技术的提高,人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一,过去更多采用历史学、文献学、档案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而现在则大量增加了社会学、民俗学、考古学、遗产学、旅游学和生态学等诸多人文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其二,过去更多对盐***、盐务、盐法和盐税等专题性的探讨,而现在则更多对盐资源、盐产区、盐产业和盐业公司等专题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研析;其三,过去更多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而现在则更多采用实证和构建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对盐产业的组织柔性和组织文化系统以及对盐产业供应链的探讨等;第四,过去更多采用定性分析法,而现在则更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如对盐产业的发展或对盐商们的社会贡献等方面的探讨;第五,过去更多采用静态的结构型分析模式,而现在则更多采用动态的系统型分析模式,比如对盐业管理体制改革与绩效等范式的探讨。此外,也更多引入了自然科学的术语并更多使用数据与模型的表达形式等。总体而言,这一古老而新兴的研究领域初具跨学科、交叉型及综合性的研究模式,这可以说是方***上的突破,也是认识论上的提升。

4.在基础研究上涵盖了大部分盐与人类总体关系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关的学科,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态势,且著述颇丰。如前所述,我国盐文化的研究已广泛涉及***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社会、考古、文献、典籍、建筑、法律、文学、艺术、医药、科技、教育和宗教等十数个领域及相关学科,而在盐***、盐法、盐务、盐业管理绩效、盐业体制改革、盐业企业建设、盐产业发展、盐业文明、盐业人物及盐商、盐资源分布和盐文化遗产的梳理等诸多方面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尤其在近几年来产生了50余部新著,接近过去数十年的专著总和,同时还发表了400余篇基础性研究论文。这些成果不仅大大丰富了历史、经济史等各有关学科的理论内涵和研究范畴,也丰富和发展了盐文化自身的理论内涵与外延,从而有利于构建本领域的学科体系。

5.在应用研究上更多深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注重发挥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性和决策,并取得明显效果。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也更多地进行应用研究,这是近年来盐文化研究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其中不少学者围绕国家盐业体制改革、盐矿资源补偿机制、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和盐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文化建设等,进行了大量实践层面的探讨,而且还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或***立项资助,如吕福玉、王伟、李启宇和罗若愚等,也有许多专家围绕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给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建设等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相当部分井盐区和海盐区的专家、学者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盐文化特色品牌的打造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部分科研成果被地方文化局、旅游局、科技局和规划局或相关企业和行业采纳。这不仅是本研究领域在实践上的突破与创新,也是对国内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探索。

6.在研究者群体上初步形成学科领域及专业交叉、梯队型年龄结构和学历、职称普遍较高的研究力量,表现出极大的活力与潜力。从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可知,作者既有史学、经济学等领域的著名学者,又有民俗学、旅游学、法学和管理学等领域的知名专家;既有历史、文化等不同研究方向的名家,又有文学、艺术等不同专业的精英;既有不少学术前辈,又有很多学界新秀。同时,他们的年龄呈老、中、青梯队型结构,其中60~75岁约占10%、46~59岁约占30%、30~45岁约占60%,而女性占40%左右;他们的学历、职称也普遍较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超过80%,副高及以上职称者超过60%。④这样的研究群体和研究力量不仅带来了该研究领域的活力和创造力,也为其可持续发展与实力打造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还应该提及的是这一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首先,基础研究工作尚显欠缺。比如,不论是对盐***、盐务、盐法、盐产业和盐业企业等的研究,还是对盐种类或盐区等的研究以及在研究对象的时间长度或空间跨度上,都较少有整体观强、完整性好和创新度高的成果,其中对湖盐、岩盐等种类的研究,或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盐产业的发展探讨等,成果寥寥无几;也缺乏涉及盐与***事、航天、生物和海洋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这些领域与盐都有密切的关系;尚未出现从哲学、心理学和人口学等学科诠释盐文化的专题性成果,虽然它们也和盐有直接的契合点。其次,应用性研究力度还不够。目前直接服务于国家与地方社会发展的盐文化研究成果还非常少,能够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也不多。第三,也是很关键的一点,综合性研究中还很缺乏对盐文化自身理论建设的探究,包括整个学科门类及各分支学科。此外,也比较缺少标志性的成果和学术领***人物。

三、研究发展趋势展望

在我国,盐文化作为一门科学和系统的文化范畴提出与界定时间不长,只有10多年的时间,然而它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文化现象却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只是冰山一角,其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还有待学界长期地探索与挖掘,这里有必要对该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展望。

目前看来,该领域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盐***、盐务、盐法、盐税、盐业企业发展、盐业人力资源、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盐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涉及盐业***治、经济和历史的专题居多,所以在研究对象和范围及研究视角上都具广阔的空间,比如有待增加对盐的种类和不同盐区的研究,开展盐与***事、航天、生物和海洋等有关领域的研究,开拓从哲学、心理学和人口学等更多视角对盐文化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工作中的欠缺或填补空白,也需要综合性强的辞书、丛书和编年著作,所以在基础领域出现新的热点研究概率比较高;与此同时,应用性研究的空间也很大,这是因为盐文化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具有的特殊优势而富含强大的魅力,具有重大的现代开发价值。这需要从当前我国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并从国家盐业和地方社会经济需要及盐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着手,大力加强对盐业体制改革、盐文化产业化发展、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盐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盐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盐文化信息技术开发等应用型的研究,从而为我国现代盐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也为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在应用领域来看,当前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仍是比较重点和热点的研究对象。

其次,盐文化理论自身的学术价值提升空间非常大。因为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200多种说法,就盐文化而言,凡与之相关的人类活动都属于其研究范围,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盐文化的种类异彩纷呈,既可以按照时间和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范围,也可以按照形式与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比如从历史角度,可以包括盐业生产史、盐业管理史、盐业制度史、盐业企业史、盐业科技史、盐业城市史和盐民俗史等,从社会形态的视野又可以包括盐业***治文化、盐业经济文化、盐业法律文化、盐业科技文化、盐业***事文化、盐业教育文化、盐业饮食文化、盐业旅游文化、盐业生态文化和盐业宗教文化等,再从社会结构来看又可分为盐业战略文化、盐业管理文化、盐业组织文化、盐业企业文化和盐业城市文化等等,由此可见盐文化理论探讨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所以,深入挖掘和全面系统地完善盐文化这一理论范畴并形成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将可能继续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另外,使用比较学的方法和心理学理论等,可以大大增加本研究领域的创新性,前者如对东西方盐文化的对比研究,对不同盐业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对盐业契约与土地契约的对比研究等,后者如对盐业管理者思想和从业者心理的研究等等,都可以成为创新性成果。但是,由于当前国内各色文化“遍地开花”,所以也有可能出现“文化泛滥”现象而使盐文化失去其“特色文化”的纯正内涵,也难免会出现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或者探讨路径与研究模式的机械照搬与复制等,从而丧失各相关学科理论及研究模式与各个研究领域的“创新”优势,进而导致学术队伍和研究力量的不稳定,也不利于“高精尖”型学术人才的培养和学术队伍的建设。

四、结语

近几年来,中国盐文化因其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在越来越受学界的关注与探讨的同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研究对象上,突破了历史的传统研究范围,广泛地涉及盐文化的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各个方面,其中对盐文化遗产保护、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盐业体制改革和盐文化艺术价值及美学价值等方方面面的探讨,都取得了开拓性的创新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多视角和多维度的方式阐释其丰富的内涵与特征,呈现出跨学科、交叉型和综合性的研究态势;在研究者的群体方面,呈现出跨专业、高学历、高职称和年轻化的特点,具有相当的活力与潜力,从而在整体上有利于推动这一研究领域往精深方向发展。同时,盐文化研究也体现出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不平衡、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不足等缺陷,并存在因“文化泛滥”现象而导致其丧失研究特色的可能性,进而导致学术队伍和研究力量的不稳定。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介绍和评价了lakoff & johnson(1908)的概念隐喻理以及《圣经》习语的特点,回顾了学者对《圣经》习语的阐释,进而论述了概念隐喻理论对习语的理解所起的作用。之后,通过对习语“salt of the earth,light of the world.”(地上的光,世上的盐)的认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认知角度对宗教文本进行分析,可避免陷入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从而把握文本的主旨。笔者同时指出,鉴于读者概念域的千差万别,对同一文本的释读必定极具开放性,这也是认知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1.引言

美国学者g.lakoff和m.johnson在1980年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其实,我们人类的概念体系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概念隐喻理论起始于此书,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述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它提出“源域”、“目的域”、“恒定性”和“映射”等概念。这些概念现在已经成为大家讨论隐喻性语言现象时共同使用的术语并构成一个特定框架。在这个框架里所作出的一些发现和这个框架的一些基本原则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许多其他的研究领域之中,这些领域涉及语言学研究、文学评论、音乐理论、宗教探究、计算机科学、***治和经济等领域,并取得丰硕成果。

最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开始对传统的有关英语习语的观点不断提出质疑,纷纷从方兴未艾的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英语习语的形式、意义、句法功能,以及与隐喻、转喻的关系等。许多习语、诗歌甚至是篇章都可以被看成是隐喻,来满足人们“用一种迥然不同领域的经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需求(任绍曾)。与此同时,西方将《圣经》作为文学所进行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不少学者也将《圣经》作为应用语言学研究对象。宗教因其无形性的关系和状态,其语言常常建立在意向***式上。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物质世界的抽象观念的方式,常常易于在宗教语言中被使用。《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为文学提供了大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而且给语言注入了充足的血液,英语习语就是如此,了解这些习语的由来,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英语中的习语为数不少来源于《圣经》,如:apple of the eye(掌上明珠),good samaritan(乐善好施者),judah’s kiss(口蜜腹剑),salt of the earth,light of the world.(社会中坚,中流砥柱)等。

2.《圣经》习语的特点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指出:习语,英语称作idiom,源于希腊文中idiom和idiomatikos,原意指“特殊”或“特殊的”。习语是指某民族或某国家之语言或方言(the 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people or country)。习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俗语、典故、俚语和歇后语。习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一种语言里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而形成的形式固定、比喻深刻的短语,是不容任意而为的、随意更改的,它生动地反映了某民族或国家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及等民族心理因素。英国专栏作家约翰·欧·伦敦说:“习语就像小精灵用语言来恶作剧,拜托一切传统格式,自鸣得意。如果没有习语,就没有生动的思想交流。”英语中的习语多数源于宗教和古希腊神话。由于《圣经》中的故事广为流传,形成了大量的习语。贯穿于《旧约》至《新约》始终,习语随处可见。

《圣经》中的习语具有以下这些特点。首先,习语来源和表现形式各式各样,它主要是通过采取类比的手法,借用一定具体的自然事物或人类活动来阐述抽象的宗教意义。它植根于人们日常生活,通俗而生动形象地描绘人情世态,具有“世俗现实性”。习语描述人们的日常生活,采用人名、地名、动物名及日常事物来描述。例如有,人名:adam’s apple(喉结),as wise as solomon(极其智慧),moses’rod(愤怒的杖),raise cain(暴跳如雷),benjamin’s mess(最大的份额);地名:garden of eden(伊甸园);动物名:lion in the way(拦路虎),lost sheep(迷途的羊)等。其次,习语采用现实文学叙事手法,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故事叙述表达抽象的比喻意义,圣经习语多数出自圣经典故,具有“强烈的故事性”。比如,有名的“犹大之吻”(judah’s kiss),描述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再次,《圣经·新约》习语有很大的互文性。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因整本《圣经》从旧约到新约历史长久及其内容贯穿始终的一致性,故在《圣经》中常常能看到一致或意义相近的表达。比如,基督教义强调的“耶稣是光”的教义,在《圣经》中多次出现(《赛》60:1,《约》1:9,《1约》1:5),是多么惊人的一致。《新约》习语的互文性还表现在“同观福音问题”中。该问题是指《马太福音》、《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许多内容是重复或者相似的,故可以放在一起彼此对照、相互补充。三福音书中出现的习语也出现类似的情形。比如,plank in the eye(自身的问题),《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描述,并呈现惊人的相似。习语在人们所熟悉、易懂的故事情节中井然有序地推进,然而到故事末尾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变化,使人始料未及并产生故事之外的联想。比如,the lost sheep(迷途的羊)(《太》18:12-13,《路》15:4-7),牧羊人为了寻找一百只羊中走失的一只,把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并请邻舍来一同欢喜。就是这种出现人们认知域中的“凸显结构”引发人们去思考该习语的“言外之意”,从而感受到上帝的博爱。

3.《圣经》习语的阐释

3.1阐释简述。

《圣经》(bible)是一部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其教义和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哲理(箴言书)和道德评判(宗教说教),也是语言文学研究的重头戏。对《圣经》文本的研究多数从其文化涵义、宗教象征意义展开,进行文学评论。对《圣经》习语的研究则更多从其修辞学、句法学、美学以及习语形成影响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视角进行。以下重点就从认知视角对《圣经》中习语进行阐释。

3.2认知阐释。

《维基百科全书》中对习语的解释是“an idiom is a phrase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determined by the literal definition of the phrase itself,but refers instead to a figurative meaning that is known only through common use. in linguistics,idioms are widely assumed to be figures of speech that contradict the 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however,this has shown to be a subject of debate.”并指出:“习语是逐渐口语化的隐喻……许多习语建立在概念隐喻基础上。”从此种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圣经》习语是以来自自然界以及普通生活中鲜活具体的事物去阐释或教诲某个抽象、新颖的宗教教诲。这种理解实际上暗含了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中两个概念域映射的观点(lakoff & johnson,1980)。

我们先来看隐喻解释机制。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被认为是把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结构直接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lakoff &johnson,1980,johnson,1987,turner,1987,lakoff & turner,1989)。在此,“概念域”指的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结构,比如我们关于“旅程”、“做梦”或“教育”等概念所具有的知识。同时,我们知道隐喻不能进行字面的解释,它具有字面表达没有的特征,它不是一种特殊的含义,而是对一种意义进行识解的特殊过程的结果(croft & cruse,2006)。例如,《圣经》习语“apple of the eye”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成“眼中的苹果”,而是通过隐喻识解过程理解成“眼中的瞳仁”,进而达到中文中“掌上明珠”的意义。“apple”一词被采用为表示“瞳仁”,首先因其是当时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形体上最圆的物体。再者因为《圣经·出埃及》中所描述的“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所表达出的“珍贵的”意义。从而“apple of one’s eye”指某人最珍爱的,瞳仁指某人最珍爱的,眼睛指珍爱的人。用lakoff的隐喻理论进行解读,“珍珠”和“手掌”是源域,“珍爱的”和“珍爱的人”是目的域,通过运用源域到目的域的对应映射,达到习语意义理解的目的。对一则《圣经》习语的理解不仅要调动读者的***示映射(schema mapping),同时还要调动文本信息、读者自己的阅读经历及相关社会日常生活知识。其中文本信息包括习语出现的上下文背景以及它对该词语比喻意义的解释。阅读经历主要是指读者在阅读时对同一词语在同一著作不同处的关联,即前文提到的“互文性”。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知识指的是读者对当时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生活背景的了解,比如苹果是当时社会最常见的被珍视的也被认为是最圆的物体,而中国则将珍珠视为最圆、最有价值的物体。因此了解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知识也是准确把握习语内涵所必需的。在下文中,笔者拟在隐喻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一个著名的《圣经》习语——“salt of the earth,light of the world.(地上的盐,世上的光)”,以检验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力。

这个隐喻是耶稣“登山宝训”中,其所在的语境可帮助我们理解比喻的意义。耶稣教授他的门徒有关天国的律法。这一点没有比“登山宝训”所作的总结更恰当的了。这种上下文可以说构成了该习语的一个基本输入域,使读者很容易地理解到该比喻要揭示的意义:我们应该做怎样的人。首先我们用隐喻机制来对其进行解构,“地上的盐,世上的光”被比喻为基督徒在世上必须成为众人的榜样。耶稣用其丰富的象征意义来表达基督门徒当有的生命质素、道德品行和具体生活中的行事为人,从而引申到今天我们所说的“社会中坚、中流砥柱”。“地上的盐,世上的光”这个《圣经》习语中,我们很容易读出“基督徒是盐,基督徒是盐”的比喻意义。根据lakoff的隐喻理论——target is source模式,我们知道,“盐”和“光”类属源域,“基督徒”类属目的域。下***清楚表示出其对应映射关系。

3.3“盐”和“光”的“源域”、“目的域”及其认知解读。

随着习语意义的认知解读渐渐清晰,如此解读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宗教原本想表达的说教意义。正如著名英国神学家约翰·斯托得讲述的:“这两个比喻指出了基督徒要进入非基督徒的社会,就像盐渗入肉块,光穿透黑暗一样;这两个比喻也表明耶稣希望我们影响和改变社会,像盐可以防止腐烂,光可以减少至少驱除黑暗一样。”同时,“光”和“盐”映射到“基督徒”,我们能分别从《圣经》中找到充分理据,如“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105),“但义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言,4:18)“物淡而无盐岂可吃吗?蛋清有什么滋味呢?”(约伯记,6:6)“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怎样回答各人。”(歌罗西书,4:6)并且这些“互文性”句子所表达的意义,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个贯穿始终的概念隐喻:life is a journey,life is a battle.或更具体地表述为:a christian is a journey,a christian life is a battle.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的概念域之间是如何进行对等映射的。

如前文所述,概念映射可以反映两个概念域中对等的部分,但不能完全揭示目的域的“言外之意”,需要我们借助其他因素来渗入理解《圣经》习语的意义。对“地上的光,世上的盐”的内在涵义的把握还要依赖其他因素,如前面提到的文本信息、读者的阅读经历及相关的社会文化(包括宗教的)知识等。我们回头看到此习语出现的语境,盐和光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物,但是确是必需的,以及在后文中提到“你们是世界的灯。造城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包括习语本身词语使用“地上的”、“世上的”此种“互文结构”,如此促使一个“凸显结构”的形成:我们做盐做光要积极勇敢,不分种族、国界,以基督徒当有的生命质素、道德品行和具体生活中的行事为人积极见证耶稣基督这一光的本源。至此,“我们应当做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便有了一个水到渠成的答案。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框架,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对《圣经》中习语有较强的阐释力,辟出了宗教文本分析的一条路径。读者对某一宗教文本的释读取决于其社会文化背景、受教育的程度等诸因素。这些因素具体到读者个人都是动态的。所以任何对某一文本解读都不是唯一的、终结性的,而是开放的、无限拓展的,这正是认知语言学及其交叉学科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任绍曾.概念隐喻与语篇——对体现概念隐喻的语篇的多维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2):83-92.

[2]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735.

[3]江峰,丁丽***.实用翻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8.

[4]孔淑萍.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及翻译[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

[5]约翰·斯托得.见证基督[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6]约翰·斯托得.基督教信仰[m].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社,2001.

[7]the holy bible(new king james version)[m].thomas nelson,inc,1997.

[8]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9]croft &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10]wikipedia.encyclopedia.http:///wiki/idioms.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戴裔煊;《西方民族学史》;纵横两面研究法;中国西南民族

【作 者】何国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075

【中***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4-454X(2008)04-0110-007

Approach to Dai Yixuan’s Researeh on Ethnology

He Guoqiang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periences and works of Dai Yuxuan,awell known scholar in Chinese ethnology and history,by pointing out that lear ning to excel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his scholaristic achievements while engagi ng in translation is the his unique way of success.His picturc of western ethno logy,his research on Chinese ethnology and his methods of researching are the l egacy left for us.Today,we are paying respect to Dai Yuxuan in order to inheri t his distinguished qualities and scholaristic heritage

Key words:Dai Yixuan;A History of Western Ethnology;Sync hronic and Diachronic Research Methods;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

戴裔煊(1908年12月28日―1988年9月12日),广东阳江人,194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研究 院,曾在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广东省法商学院、珠海大学任教,1948年9月起在中山大学 人类学系工作,后转入历史系工作,直到退休。

戴裔煊以其三百多万字的著述,在中国民族学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他长期在中国民族 学南派阵营中学习与工作,长期和黄文山合作从事民族学研究,他的著述较多地涉及到华南 、西南和国外民族。因此,了解他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对于了解中国南派民族学的传统和特 点,推动中国民族学大有裨益。

一、学有所宗、学有所成

1929年9月,戴裔煊从中山大学预科考入本科。时顾颉刚等主持史学系,怀疑古史,整 理国故蔚然成风,出版了很多刊物。戴裔煊有嗜古癣,好治古史、写骈文,于是选择了史学 系。由于民族学是研究初民社会的,与古史是姊妹学科,所以他对民族学也发生了兴趣。

他的周围是一批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才华横溢的学友。老师中如沈刚伯、朱希祖、朱谦之 、黄文山、杨成志、黎东方等,学友中如董家遵、吴江霖、朱杰勤、王启澍、江应 、岑家悟、罗致平、陈思曼、卫惠林、顾铁符等。

那时沈刚伯从英国留学回来不久,任中大历史系教授,开设世界古代史、考古学、史前 史,初民宗教、中国文化西行研究等课程。虽然没有民族学这类名称,但史学与民族学一炉 共冶,给戴裔煊很大的影响。由于没有教科书,每门只开列出一些重要参考书,过后补发一 部分英文讲义,使他开始由预科时期的喜欢读古诗文,涉猎诸子百家,到这时的本科阶段嗜 好读英文书了①。

春秋战国时,阳江是百越地,语言、风习等方面保留了不少越族文化的遗迹。南史专家 朱希祖的授课和启发,使初步掌握一些民族学知识的戴裔煊萌发了研究家乡民族文化的热望 ,从而选择《南蛮之史的研究》写作本科论文。朱老师建议他用***腾制解释“蛮”字,他一 方面照办,另一方面不墨守师规,而综合弗雷泽的感生论,广泛采撷有关史料,深入分析, 写出论文。这是他融贯中西,以西方民族学的理论方法整理中国资料之始。

因朱希祖离开中大,由朱谦之接任论文指导。朱谦之对戴裔煊的影响很大。年青的戴裔 煊曾从阳江带来一根刻有朱谦之名字的拐杖送给老师表示敬意。建国后,二人也互赠著作, 可见关系非常。朱谦之于1932年秋由北大南来中大,为使学生醉心专业,他创办了《现代史 学》,投稿者全是高才生。戴裔煊的毕业论文,修改后以《蛮族与***腾关系之史的检讨》为 名发表于该刊,之前他还在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名叫《阿拉伯名称在中国古籍中的转变》 。后来,戴裔煊的硕士论文――《宋代钞盐制度研究》是朱谦之指导的,论文成稿时30万字 。

师友当中,当数黄文山对他的影响最人。上本科时,戴裔煊读了黄文山翻译素罗金(R. A.Sorokin)的《当代社会学学说》,心焉向往,以未得及门为憾。后来与黄交往十余年, 向他学习民族学,合作编译著作,走上民族学研究的道路②。戴裔煊曾深情地说:“如果 说 我对西方民族学的历史发展及各个学派的理论与方法知道一点的话,是与黄文山先生的教导 和帮助分不开的。③”黄是戴的老师辈,又是他的上司,戴有不懂的地方就问黄。他说: “ 我往年在中大未及门受业,这时比及门弟子所受教益尤多。我视他亦师亦友亦兄,他也把我 当作家人子弟。④”

虽然戴裔煊没有出过国⑤,是“中山造”的地道“土学者”,但同样学有所宗。黄文 山 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从美国历史学派的奠基人博厄斯受业,携回大量西方人类学书籍,对 戴裔煊完成中学西渐的转换非常重要。没有出过国,而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还很多,例如苏 秉奇,他从蒙德留斯的《方***》中获得北欧学者的理论,结合中国考古学的实际,奠定了 我国考古类型学的基础⑥。

1938年秋,戴裔煊考入中大研究院文科历史学部。杨成志当时在该部的人类学组,开设 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等课程。戴裔煊经常向杨成志问长问短,要求介绍一些人类学名著 ⑦。晚年的杨成志曾自豪地点到他培养的11名研究生的姓名,首先就是戴裔煊⑧。

不仅老师对戴裔煊把握人生航程,在史学与民族学的王国徜徉有影响,圈内朋友对他的 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均有影响。诚如一位诗人所说:“一颗钻石靠另一颗钻石来磨亮。”前 面提到的那些学友,后来都有建树,成为中国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的专家教授。

二、从编译走上学术之路

1934年,戴裔煊本科毕业,在家乡当了两年中学教师,后赋闲在家翻译詹姆士的《人类 学导论》。凭着这本译稿,加上《现代史学》发表的文章,在朱谦之的推荐下,开始了与黄 文山的精诚合作。合作分为两段:广州市立一中时期、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时期。

(一)广州市立一中时期

黄文山是位学者、官员一身二任式的人物。他一方面搞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又搞***治, 时任广州市***部特派员,兼市立第一中学校长。他打算编译一册民族学书目,需要一 位擅长中英文,有民族学和史学背景的人当助手。黄文山提供英文书籍和生活条件,在编译 过程中,戴裔煊学到不少知识,为今后的***研究做了准备。这是他知道民族学的名称,正 式从事研究之始⑨。

市立一中在观音山,戴裔煊独自一人住在半山的凌云飞来楼,日夜闭门索居,开着电 灯,握管写稿,很少与人来往。只是黄文山不时来和他谈谈学术上的问题,偶尔说几句闲话 ,问他生活怎么样,谈数语而去。黄待戴很好,时常叫他去府上吃饭;戴生病时,黄就陪他 看医生、买药;至于送墨水、书籍、钢笔、日用品给他更是经常。黄知道戴不关心***治,故 从不和他谈论***治问题,也不叫他参加***治组织,惟有民族学会开会,或入中山大学找朋友 ,才会邀他同行。黄喜欢戴这样的人为他服务,戴也愿意有机会读书。

《民族学书目》成稿之后,黄又叫戴跟他合著《民族学实地研究方***》,继续供给英 文资料。戴应承下来。两部稿共写成几十万字,未曾出版。期间,他还写了一篇《怎样研究 民族学》的文章,黄修改后,用其名字发表。

这样延续了4年,直到戴裔煊考取研究生,才离开市立一中。

(二)重庆中山文化教育馆时期

1942年,戴裔煊的硕士论文尚未全部脱稿时,黄文山自美归来,掌中山大学法学院,不 久又在重庆北碚中山文化教育馆研究部负责民族学组的研究工作。黄给戴寄来研究员聘书和 旅费,叫他去那里承担两个任务:第一,编辑《青年中国季刊》和《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二,担任《民族学史》及《中国民族学研究史略》的研究。戴听说黄携归许多人类学、社会 学的新著,中山文化教育馆藏了许多中外文***书,他去那里专门做研究工作,正合旨趣。戴 完成论文通过答辩以后,不愿意留在中大,10月,只身入川,去了北碚。

民族学原是泊来品,早期研究民族学史的人,阅读的都是外文。戴裔煊懂英文,在北碚 时,又利用工余,兼修法文、德文,扩大了视野。北碚距离重庆80公里,那几年他只去过沙 坪坝一次,看望沈伯刚老师。他长年累月钻在故纸堆里,哪里都没有去。

在编辑《季刊》和《集刊》的时候,每期都是由他写信向国内外学者征稿。信函由黄文 山和他联名寄出,于是许多人未闻戴裔煊之面,却知道了他的名字。他的朋友圈扩大了。

通过阅读大量西方人类学原著,吃透各主要学派的理论方法,吸收彭尼曼等人类史学家 的成果,1944年他完成了《民族学史》,计30万字。他还写过《民族学理论与方法递演》、 《僚族研究》等几篇长文,计40万字。

啃外文专业书,是一件充满挑战的艰巨劳动。戴裔煊有受训于民族学和史学的经历,是 他能够当此重任的优势。他经常和黄文山交流,与身边的学者讨论,使他对英美人类学与社 会科学的许多观点有了一定了解。当然,忠于原文并不意味着刻板地表达书中阐述的每一个 观点,翻译是在理解基础上的理想表达⑩。他运用中外文的娴熟技巧,是他吸取前沿学科 新鲜资料的管道,为他在理论研究和具体民族文化事项的研究方面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三、对西方民族学史的认识

戴裔煊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有《鲍亚士及其学说述略》、《民族学史》、《民族学理论与 方法的递演》等。《民族学史》写作于1942年至1945年,是一部多灾多难的著作,原稿30万 字,已经排版,出了清样,因故未能印行。建国后打算修改,作为新中国第一部民族学教科 书出版,由于院系调整,人类学被撤消而流产。2001年定名为《西方民族学史》正式出版, 27.5万字,虽然是旧作,仍堪称中文世界了解西方人类学最权威、最详实的著作之一B 11。但目前有些人类学书籍未将其列入参考书。

本书从1859年《物种起源》问世谈起,描述了***的、科学的民族学如何产生。举出主 要人物和机构的贡献,用求同存异的方式归纳学派,给川流不息的学术递进关系拉线索。

早期的民族学家受达尔文学说的影响,把社会文化比拟为生物有机体,希望追寻文化的 发展史。其理论方法特色如下:不同的文化皆要经过相同的路线走到一起,之所以如此,是 由于人类的文化殊异,心理同一;文化在内容上按时期或阶段排比;在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 ,由相同趋于变异;在程度上由低级到高级;进化论民族学家倾向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但 不是具体比较,而是从不同文化体系中撷取单一元素,抽象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重同忽异 。

达尔文学说的核心是通过竞争的手段达到“适者生存”之日的,但它解释不了现实中的 许多反例――个体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换得近亲的生存机会――孟德尔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如果说达尔文定律给单线进化提供了理论基础,那么,孟德尔的遗传学定律则丰富了进化 论的内容,说明进化的路线不止一条,从而给多线进化提供了依据。因此,讨论进化论,不 能光注意“博弈”,还应注意“互助”的重要性。戴裔煊赞赏孙中山强调互助,而非竞争才 是人类进化的原动力的主张高于古典进化论B12。

由于民族学是为进化论作脚注而建立的,并长久处于生物进化论的支配之下,因此,进 化论所关注的生物起源与转变问题,长期是民族学所关注的核心B13。

对进化论的批评产生了历史派或播化派(包括德奥文化圈派、英国泛埃及学派和美国历 史学派)。他们认为进化派的比较法没有引入证据确凿的资料,断章取义,虚构发展阶段, 使事实脱离了环境关系和年代顺序。他们主张文化是由传播引起的,而传播是按照“文化特 质”、“文化丛”、“文化区”等单位进行的。研究各民族的历史主要是研究民族迁徙史。 各地物质文化的历史联系可用“形”、“量”、“连续”和“亲缘关系程度”等标准来衡量 ,文化移动的区域可用“文化圈”来判断,传播的先后可用“文化层”来区别。

不论进化派还是历史派(播化派),探究的主题都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故它们的理论方 法存在很大的互补性。文化既有***发明,也有传播,不能绝对化。两派的共同弱点是只重 文化的外形,仅就文化元素作孤立、静止的处理,求同舍异。这也是总体论取而代之的原因 。总体论包括马林诺夫斯基、布朗的功能论和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

功能论不注意探讨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而主张文化是完整的统一体,各元素彼此相连, 构成整体,整体又与环境相连。各元素在整体中各有其位、各履其职,直接间接地满足人类 的需要。所以,研究文化就要了解各要素在运动中所发生的作用,充分认识文化现象的本质 、功能及其形态,而不是臆测文化演进的顺序。

文化模式派受德国完形心理学的影响,用“模式”、“方向”和“风格”等名词来描述 社会的一般评价对其成员的影响,借以说明原始部落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抵御,并作为比较 各部落气质特征与社会规范,甚或保留文化差异的根据。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整体论。

进化论预言人类学可成为一门实用科学,怎样实用,则语焉不详。功能学派积极地把民 族学运用于殖民地事务。文化模式派在太平洋战争中也义无反顾地为美国的利益服务。后二 者为应用人类学树立了楷模。

作者注意不同理论流派在竞争中相互替代的历史,关心不同时代占据主流地位的学派与 背景的嵌入关系,重视学科发展中的路径依赖,涉及了民族学的现代性问题。

戴裔煊给民族学写史的方式很有意思:以时序编排学派,随述随评,在阐明学派间、学 派内的相同与差异时,举出各自的可取之处与值得商榷的地方。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在民族学 史的建构中,而且见于专门史的研究中――先从静的方面观察一种制度的真相,后从动的方 面观察它的发展,侧重这一制度的动态,而非徒作静态研究B14。

《西方民族学史》共七章,重头戏是古典进化论,用四章介绍。第五、六章介绍历史学 派和总体论派,并把法国社会学年鉴派串进去讲(仅占16页)。末章是总结。这与今天一些人 把进化论、播化论、历史学派当作过时的东西简单抛弃,追求时髦的态度鲜明对照。乍一看 是时代的局限,好像进化论、历史学派相当成熟,材料丰富,故可多写。总体论派方兴未艾 ,也可以写。新学派,未见端倪,乏善可陈。其实未必。在作者看来,古典进化论大师倍出 ,理论体系宏伟,且有生物科学为依托,可谓重中之重,是了解民族学史不可回避的。晚年 戴裔煊想跟人合作,把新出现的学派补写进去,终因力不从心,只得原书奉献。

四、对中国民族学的研究

该领域的主要成果有:《僚族研究》、《中国民族文化由来的理论与实际》、《干兰― ―西南中国原始住宅研究》、《棉种棉织流传入中国与西南民族的关系》、《种族歧视产生 发展的由来及其阶级本质》等论著。

戴裔煊研究僚族时,首先从名称渊源之寻绎,比较读音,对僚族的由来进行推测;其次 从文化上考释僚人与其他民族的关系。对于僚称出现以前之僚族,他提出三个可能的答案: 骆(陆梁)、里(俚)、哀牢。对于僚称出现以后之僚族,他提出十六个可能的答案:如岐、黎 、僮侬、侗、?、大良、伶、水家、母老、仡佬、仲家、羊黄、黑苗、摆夷 等;他还指出蜒 人、古掸人可能与僚同族,林邑国即僚人国,这样,一共有十九个僚演变的部族。民族分类 的要素为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地理分布,僚人的文化要素有干兰、铜鼓、特殊服饰 (男子左衽露发徒足,女子着桶裙)、凿齿穿耳、绣面雕题、特殊风习(浴儿、坐月或产翁、 猪头、鼻饮等)。戴裔煊从两个层次比较文化特质,先比僚称出现以前,与僚人有亲缘关系 的部族,如骆越、中国东南沿海古越人、里人、哀牢夷等,后比僚出现以后的十九个部落; 第三,探讨了僚族的分布与老家,认为僚应为上述部族的整体学术名称,确定了古代僚的生 息区域,僚的迁徙过程,僚的大支小支B15。戴氏溯前推后,考古证今,搜剔之精勤 ,取材之广博,排比之有序,引述之巧妙,遣词造句之严谨,几至无可否认B16。

他在研究干栏时,采用了进化派、播化派、功能派的范式,把干栏视为中国西南及环太 平洋地区普遍存在的建筑形式,亦从名称的考释入手,接着对干栏进行分类和特征描述,继 而论述干栏的作用,再依照干栏文化特质的分布情形界定文化圈,以东南亚和华南为中心、 根据干栏的时序演化和空间覆盖关系建构传播路线,贯穿了跨文化的比较,把铜鼓花纹中的 古代干栏***样和干栏照片作对比,指出巢居、栅居的替代历史B17。

他在研究草棉纺织时如法操作,根据中国史料的考证和对世界民族学、考古学资料的分 析比较,得出棉花、蓝靛和蜡染的原产地以印度为最可靠的结论,提出由印度这个中心向西 传播到中亚细亚、西欧、西非等;日本的棉种棉织是16世纪由葡萄牙传入的。中国于12世纪 由外番先传至粤,继及于闽,再及于松江,13世纪下半叶始于江南;纺棉花,织棉布的技术 是明代的黄道婆从崖州传入江南的;此前虽有人从闽粤传入,但黄道婆传入的是新技术,这 才促使了棉纺织业的兴起B18。

文明和国家的起源,是民族学、史学和***治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从大量材料 看,东方国家和地中海国家的起源不同。戴裔煊从马克思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一文中 所描述的特征切入B19,说明古代东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府产生的由来。他肯定生 产力的 作用,但指出就水利而言,不是改善生产工具就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特别是在金石并用 时期的古代东方,金属最先用于武器,生产工具长期保持为石器、木器和竹器,因此,不依 靠集体的力量生产就不能进行,故有领导的集体劳动成为古代东方灌溉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此情形之下,***事长官、祭祀主持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便成为统治阶级 ,由于他们对社会有用,公社成员便把一部分产品奉献于他们作为酬劳和用来供奉公社所信 仰的神。戴裔煊展示了世界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亚与伊朗)的材料,接着问道:古 代中国是否例外?带出中国的史实,回答了中国古代的氏族公社也是一种水利地域公社,井 田制就是建立在共同劳动、集体所有与使用、平均分配基础上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和其它 东方文明古国一样,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与水利灌溉有密切的关系B20。戴裔煊运 用历史唯物论考察“治水”理论,比卡尔•魏特夫系统阐述这个观点早两年B21。

五、治学的方***特点

(一)时代感和使命感

学以致用,是戴裔煊治学的主线,而欲达致这一境界,与肩负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分不开 。具体说就是研究者的感情、态度和立场。有时理论方法一样,但感情、态度和立场不同, 结论可能不同。他说:“我常常想,究竟我所研究的、所讲授的,说明和解决了什么问题, 有什么用处。”B22为了摆脱思想上的苦恼,他寻求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钞盐制度 的选题便如此:

我的家乡过去属于南恩州,是宋代以来双恩盐场所在地。宋代外患迭作,***费浩繁。国 家在风雨飘摇中能支持三百余年,盐起着重大作用。抗战期间,国土沦丧,金瓯残破,无异 于宋时,目睹双恩场盐运紧张,自觉文弱书生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持七寸毛锥子也应有裨 于国计民生。想到北宋范祥以制置解盐钞法著名,不觉暗暗思忖,可否以宋代钞盐制度为题 ,试用民族学家提倡的纵横两面探究途径,阐明这种制度产生发展变迁与时代环境的交互关 系及其作用与影响B23。

论文《宋代钞盐制度研究》的研究,强调盐制的制订,须以福国利民为宗旨,为抗日战 争时期的食盐供应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

1956年,葡萄牙策划在澳门纪念开埠400周年的殖民主义活动,为了维护中国领土 ,他30多年来长期潜心研究澳门史,撰写了十多万字的著作,阐明了葡人在什么时候和怎样 入据澳门的重大学术问题,有力地驳斥了西方殖民者和史学家所谓葡人为中国赶走海盗,中 国***府把澳门给葡人作为酬劳的谣传。

方才提到的僚族、干兰、纺织、蜡染等项研究,也是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相关的。

(二)实事求是的精神

坚持这个精神,才能提出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见解。《明代嘉隆间的倭寇海盗与中国资本 主义的萌芽》一书,指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倭寇海盗’运动,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 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东南沿海人民反抗封建地主阶级及海禁***策的阶级斗争。不失为一家之 言,此文被美国学者称为用科学方法研究倭寇问题的佳作。

《西方民族学史》对各家各派有述有评,批判继承,正是实事求是的体现。

(三)纵横两面研究

纵横两面研究法也就是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方法。肿瘤医生往往通过切片来诊断病情。民 族学欲透过微观见到宏观,也需要横向、纵向的两种“切片”,以便从静态来了解结构、功 能,又从动态来展示演化,把田野感悟和史料分析相结合,再用科学的范式来串连,描绘出 完整的社会***景。戴裔煊在《干兰》一文结尾总结说:“我们研究社会文化,欲获得深切的 了解,必须利用史地学的方法,从横的方面作地理的了望,探求其空间的分布与彼此间的关 系;从纵的方面,作历史的透视,探求其时间上的变迁,这是我试用这种方法研究西南中国 原始宅‘干兰’的结果。”B24《宋代钞盐制度研究》虽为史学专著,仍以民族学家 和社会 学家研究风俗或制度所重视的纵横两面的研究法,阐明这种制度产生发展变迁与时代环境的 交互关系,及其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诚如他所说:“我们研究社会现象,不探究其由来和变 迁则已,如果要说明其由来和变迁的经过,绝不能单看它的平面,还要看它的立体,要从时 间上作整个历史的透视。”B25

(四)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这里的“中”指中国的田野材料和史料,“西”指外国的理论方法和世界民族志的材料 ,“合璧”指用中国的考据学手段和西洋理论方法来整理中国资料,并结合相关的中外材料 进行跨文化比较,得出科学结论。

欲达此目的,要掌握外语,熟悉国史,还要有抽象思维的训练。戴裔煊先后学过英、法 、德、俄四种外文,能笔译。他的著述一方面能够扣紧主题,另一方面又能纵横捭阖。在他 看来,那些专攻中国古书的人是老古董,失去时代性;那些外国留学回来,中国学问根柢浅 的人,是中国的“老番”;而懂得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却不懂历史考察乃西方人类学家的 通病B26。三者都失之一偏。惟有融合中西,才是真正的学者。

(五)注重考据

中国民族学的南派意在重建中华民族的原始文化史,故多受进化论、播化论和美国历史 学派的影响,并与中国传统考据方法相结合,偏重于材料的收集和解释。B27

民族学自从发展到马林诺夫斯基阶段,科学的田野调查成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深层解读 的必需,对于研究无文字的民族特别有意义。可是,田野作业是经验主义的行为,只具有横 向的维度,深受调查者的接触面、感悟能力、调查时间以及他人的配合等主客观因素所制约 ,很多消逝的东西是观察不到,也访问不到的。再者,中国有几千年历史,虽然一些民族是 没有文字的,但汉族和其他有文字的民族对他们的活动做过记录。注重史料,意味着增加了 纵向的维度,可弥补横向之不足,利于揭示文化的变迁。

戴裔煊的民族学、史学研究,反映了客观的社会需要、师友帮助和主观的人生经历、个 人兴趣之间的互动,在主客观的互动中,随着他对史料、理论范式和外语的逐渐重视,他的 研究成果也愈来愈多,创造性日益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自己时代的产儿。回顾他的 研究生涯和重要著述,继承遗产,发扬精神,有助于把中国民族学和史学研究推向前进。

注释: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 他的朋友圈,你的朋友圈 父亲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买卖 变味的朋友圈 林青霞的朋友圈 老爸的“朋友圈” 沸腾的朋友圈 苏轼的朋友圈 PZZ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圈人”生意 发朋友圈的“目的” 整理你的朋友圈 王石的朋友圈 “朋友圈”的那些事儿 徐志摩错过的世纪朋友圈 朋友圈的生意经 马云的“朋友圈” 经营作文的“朋友圈” 深入健康的“朋友圈” 罗罗布的朋友圈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历史 > 皇帝、盐商和文人――扬州历史的“朋友圈” 皇帝、盐商和文人――扬州历史的“朋友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乾隆南巡***卷》。描绘乾隆到达杭州时,众人观看的场面。 ***/ 文化传播/FOTOE

盐当然是咸的。但是,当一家杂志的封面报道说“四川人是天下的盐”时,就不简单是说产盐的自贡、川菜口味比较重,它说的是更深的东西:四川人的生活,是有滋味的。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盐从来就不简单是一种调味品。它不但进入生活,还渗入了文化当中。

相传公元前678年,晋灭小诸侯国贾,贾国大夫贾南屏率部逃到古郧邑(今江苏扬州一带)。有一位渔夫,从海边取到两只不知名的“蛋”,当宝贝献给古郧邑的国王(实际上相当于酋长),国王不认识,满朝文武也说不出名堂。国王只得叫人用篮子盛了挂在大殿屋梁上,以便让认识者来辨认。一次,厨师煮了一碗面条由此经过送给国王。国王吃了,感觉味道特别好,第二天还在想念这种味道,喊厨师再煮一碗。可是,任凭厨师如何努力,再也煮不出这样的味道了。一怒之下,国王连杀三名厨师。有位大臣对国王说:“有位贾大夫,听说博学多才,不如喊他来看看?”而来的贾大夫沿着第一位厨师走过的路线来查看,发现了大殿梁上挂着的那个篮子,问是何物,被告知是两个不知名的蛋。贾大夫叫人取下那两只蛋,发现蛋已经溶***,用手沾了一点,放在舌头上一尝,心中立即明白了。于是他就叫厨师煮了一碗面条,并悄悄往里面滴了几滴蛋溶化的液体。国王吃了,大呼满意:“就是这个味!”贾大夫告诉大家:“这不是蛋,是盐块,食物加了盐就会有特别的味道。”从此,扬州一带的百姓才逐渐知道了食盐的用途,并逐渐发展到用海水来煮盐。

这是扬州一带的传说,完全不具备可信度。“贾”大夫,这个姓本身就告诉我们这故事可能是假的。另外,贾大夫既然是从内地逃亡海边,他又是如何获得有关海盐的知识?这在逻辑上是一个问题,但逻辑在此并不重要。这个传说告诉我们的,其实是盐的起源,也就是初民发现盐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这样几个元素:生活(煮面和味道),权力(国王),杀戮(三名厨师)。在漫长的盐业历史上,这三个元素一直是核心。

这个传说,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变种,还有一个隋炀帝的版本。某一天,皇宫里的御厨们被隋炀帝喊过来训话,隋炀帝作为一名吃货,已经厌倦了各种山珍海味。他问大厨们:“世间到底什么东西最好吃?”大厨们知道这问题很难回答,都面面相觑,保持沉默。一位平素最少言寡语的詹姓厨师上前禀告说:“微臣以为,世上最好吃的东西,乃是盐。”这个答案在隋炀帝看来,完全是扯淡,盐每天都吃一点,有什么特别的?这简直是调戏寡人嘛,不出后人所料,隋炀帝斩杀了詹厨师。从此,厨师们都不再敢开口谈盐,也不敢在菜中放盐,以免引祸上身。无盐的菜肴令隋炀帝每日食而无味,他终于明白,詹大厨原来不经意间说出了一个真理,后悔不迭的隋炀帝下令为詹大厨,并追封为“詹王”。在今天,湖北和四川等地的有些地方,仍有祭奠詹王的传统,他被视为厨师的祖师爷。

这个故事的要点,在于非常朴素地道出了盐的本质,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是最关键之物。在另外的版本中,最后认错反省的皇帝变成了唐太宗,以显示其贤能。但是,若论对盐业的贡献,隋炀帝其实远胜唐太宗,因为他下令开掘了大运河。中国的历史教科书,对隋炀帝开挖大运河,多半是持批判态度,称其劳民伤财,只为自己贪玩***乐,沉重的负担成为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但是,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来观察,大运河连接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等中国最重要的河流,形成了一个运河经济带,这对整个中国北方偏东一代的经济结构和布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扬州为中心的江苏沿海一带,是中国海盐的重要产地,而大运河的开通,则为海盐向北方运输开辟了最重要的水上通道,大运河把扬州本来就有的运盐的运河连接起来,成就了扬州的繁华。

隋唐一代,得益于大运河,扬州的盐商群体迅速崛起。白居易有一首《盐商妇》,可以让我们从侧面来了解一下当时扬州盐商的生活。诗云:

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

南北东西不失家,风水为乡船作宅。

本是扬州小家女,嫁得西江大商客。

绿鬟富去金钗多,皓腕肥来银钏窄。

前呼苍头后叱婢,问尔因何得如此?

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

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

官家利薄私家厚,盐铁尚书远不如。

何况江头鱼米贱,红脍黄橙香稻饭;

饱食浓妆倚舵楼,两朵红腮花欲绽。

盐商妇,有幸嫁盐商;

终朝美饭食,终岁好衣裳。

好衣美食有来处,亦须惭愧桑弘羊。

桑弘羊,死已久,不独汉时今亦有。

白居易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普通的扬州女子嫁给了外地(西江)盐商后生活的巨变。诗中也流露出对盐商的不满,指责“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白居易是诗人也是官员,他从***府财***收入受损的角度看问题,对盐商羡慕嫉妒恨可以理解,但是从市场的角度看,盐商群体的崛起,正是扬州繁华的原因,他们的购买力那么强,吸引扬州美女也就可以理解了。白居易的好友刘禹锡也写过一首和盐商有关的诗,《夜闻商人船中筝》:“大船高帆一百尺,新声促柱十三弦。扬州市里商人女,来占江西名曰天。”坐在大船上,弹琴说爱,扬州女孩嫁给江西来的盐商,日子过得真是不错。

在唐代,随着盐商们获得的利润越来越丰厚,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盐商的生活铺张豪华、奢侈矜贵,超过米商、木材商等,成为新的特殊阶层。他们已经成为影响封建王朝***治、经济方面的重要力量。而且,由于盐商子承父业的“世袭”比较普遍,他们的子弟在巨大经济后盾的支持下开始转而向***治方向进***,挤入仕途的盐商子弟大有人在。唐朝末年有两个盐贩子特别值得一提,那便是黄巢和王仙芝,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黄巢出身盐商世家,但他本人开始对贩盐并不感冒,直到科举失利,才正式开始贩盐。盐贩子黄巢,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恐怕也是农民起义声势迅速发展的原因,他们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封建时代王朝更替频繁,农民战争不断,作为盐业中心的扬州也屡遭劫难,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区战乱频繁,满目苍夷,市容萧条,人口锐减,盐商破产逃散,尤其受到“扬州十日”的致命重创,扬州盐业经济顿时衰落了。但是,不管谁当皇帝,坐稳了位置,必然要依赖盐业税收,清朝沿用明朝盐业管理办法,并没有制度创新,一旦社会稳定下来,在王朝盐业制度中得到巨大发展的扬州就又靠盐繁荣起来。康熙多次南巡,而乾隆六下江南,他们都会视察两淮盐务,在扬州逗留,他们居住的行宫,比如天宁寺和两淮巡盐御史衙门等,也被扬州当地百姓成为“皇宫”。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起与其妻兄李煦轮流担任两淮巡盐御史。曹寅的母亲,是康熙的保姆(另有一说是奶妈),曹寅自己也曾做过康熙的伴读和御前侍卫,与康熙关系非同一般,而一生两任织造,四视淮盐,任内连续四次承办康熙南巡接驾大典,其家族和财富实力可见一斑,这正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基本背景。甚至有红学家考证指出,书中林黛玉的父亲、贾宝玉的姑父林如海,其原型人物就是李煦。《红楼梦》中多次出现“闻得今岁盐***点的是林如海”、“林如海今钦点为巡盐御史”这样的句子,并称林黛玉是扬州来的“盐课林老爷的小姐”。另外,《红楼梦》中还有多个人物、多条线索与扬州盐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本质的联系是,《红楼梦》中贵族的奢华生活,在江南除了和盐业有关的官商,又到哪里去体验?

然而,曹寅在扬州接驾看似繁华异常,但实际上已经潜伏着重重危机。由于一切均须按照皇家规定、制度操作,日用排场讲究,应酬送礼繁多,在经济上给曹寅造成了巨额亏空,也给曹家种下了衰败的祸根。康熙四十八年(1709),两江总督葛礼参奏曹寅,向康熙密报说,曹寅和其妻兄李煦亏欠两淮盐课银达三百万两,请求公开弹劾他。康熙把曹寅视为家人,再说这亏空很大程度上也是和招待自己有关,因此只是责成曹寅和李煦把亏空填上。曹寅于康熙五十年(1712)年在扬州病逝,李煦上书说:曹寅弥留之际,核算出亏空库银二十三万两,但已经没有资产可以补上了。正是因为有了祖父曹寅和舅公李煦在扬州数任两淮巡盐御史的经历,曹雪芹才有可能有机会广泛接触两淮盐业,才有可能在《红楼梦》中那么详细准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扬州姑娘林黛玉以及许多与两淮盐业相关的人物、故事。 清,盐商行乐***。 ***/ 文化传播/FOTOE

到了乾隆时期,继续采取“恤灶”、“恤商”***策,促使食盐的生产与流通进一步发展,各地盐商纷纷回到扬州,盐业生意日见兴隆,许多盐商从中发了大财,获利千万的盐商并不罕见。乾隆三十七年(1772),扬州人口达50万,居世界第六;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占全国盐课的60%。乾隆六次巡江南,经过扬州时,以江春为首的两淮总商负责迎送。盐商们为了保住盐业专卖的特权,对皇帝费尽心思,大肆逢迎,不惜斥巨资在扬州修建行宫、园林,他们因此受到乾隆许多恩赐。由于盐商众多,当时一度掀起了盐商的攀比之风,大家纷纷兴建园林,以体现自己的实力。大盐商黄履晟四兄弟,个个家产千万,人称“黄氏四元宝”,四兄弟每人都建造一处园林,他们的下一代又造园林。这些园林座座不同凡响,其中四桥烟雨、水云胜概、长提春柳三处曾入选扬州二十四景。乾隆本人对四桥烟雨情有独钟,多次移驾游览,并赐名“趣园”。

富人比阔兴建园林,客观上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事实上,康熙时期曹寅就办了“扬州诗局”,按照康熙的要求校刻《全唐诗》,共900卷、9000多页,收录唐五代诗作近5万首。到了乾隆时期,扬州的盐商纷纷开始附庸风雅起来,艺术对他们来说,成了一种消费。诗人袁枚曾在他的诗中歌颂当时的大盐商马氏兄弟:“山馆玲珑水石清,邗江此处最知名。横陈***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客散兰亭碑尚在,草荒金谷鸟空鸣。我来难忍风前泪,曾识当年顾阿英。”盐商房子多,收藏书籍,相当于私人***书馆,他们甚至把文人供养起来,和自己聊天,文人逐渐成了职业艺术家,而盐商们的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

袁枚所说的马氏兄弟,是指马曰g、马曰璐,他们既有广博的学识,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富于藏书,建有藏书楼,而且精于刻书,雕工精、版式美,人称“马版”。不少诗人、学者既是小玲珑山馆的座上宾,又是藏书楼的老读者,利用马氏的丰富藏书,完成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当时的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他是纪晓岚的亲戚,号雅雨山人,很风雅,经常向马氏借书。这种文人圈子,涵盖了商界和***界,可见当时艺术风气的繁盛。

后来,扬州的盐商还资助了不少著名的徽籍和扬州本地的通人硕儒,如戴震、江藩、焦循、汪中、阮元、段玉裁父子、洪亮吉等等,对扬州学派的形成居功至伟。可以说,扬州学派的重要人物几乎都与扬州盐商有着密切和非同一般的关系。比如,戴震出身于徽州盐商家庭,曾在扬州就学于徽州盐商创办的梅花书园;阮元则是总商江春的甥孙,***三代都是扬州的大盐商。阮元继承戴学,致力于金石学研究,其著作《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所需的各类拓本560件,除部分取自友人所集外,大部分源自扬州盐商的收藏。因为扬州盐商的促进和推动,最终使乾隆、嘉庆时期成为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不仅***史学繁荣鼎盛,私家历史考据也精深广博,在编篡史书、理论阐发、历史考据、文献整理等方面皆超越前代。

这种盐商、文人和***的互动,对文化有一种良性的促进。康熙和乾隆,对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别有用情,使江南成为超越地理的文化存在。所谓的江南才子,其实是和优越的物质生活分不开的。封建社会,社会精英分子往往来自官员和乡绅阶层,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机会读书,而以扬州盐商为代表的商人群体的崛起,无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他们不仅培育了江南才子,而且对商业精神的推崇(比如诚信),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非常可惜的是,这种商业精神最多只发展到萌芽状态,由于封建王朝本身的更迭规律,盐商也随之兴衰,这个群体曾让社会面貌为之一新,但对催生中国的社会转型终究作用有限。

盐商的崛起当然离不开权力的庇护,但和权力过于接近,往往也使其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控制。乾隆三十三年(1768),新任盐***尤拔世查账,发现在他之前的二十年里,历年两淮盐运严重亏空,他的前任们私发、超发盐引,从中克扣、提留引银竟达一千多万两。乾隆大怒,下旨按律治罪。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由东阁大学士兼***机大臣刘统勋审案,刘将此事告诉刑部右侍郎王昶,想与其同审,王昶将此事告诉了纪晓岚。纪晓岚万分着急,因为曾任两淮盐运使的卢见曾与纪晓岚有亲戚关系,纪晓岚心想,一旦卢见曾被查出必殃及儿女,弄不好自己也受连累,怎么通知他呢?聪明的纪晓岚想出一个点子,寄去一封信,信封里有一包茶,一包盐,信封上没有一字。卢见曾不解,嘴里便说着:茶,盐……查盐,突然醒悟,立即将家产全部转移,等到朝廷来查家产,查不出财宝。乾隆得知消息,断定必有内鬼,后来得知原来是纪晓岚干的,虽有不悦,但又钦佩纪晓岚才智过人,于是将他从轻处罚,贬往乌鲁木齐。

此事来源自野史,或许不可信,故事的主旨其实是标榜纪大人的聪明才智。但我们以今人的眼光可以看出,在乾隆时期,盐商的朋友圈范围广到何种程度。乾隆得知纪晓岚泄密而从轻处罚,多半是文人们美好的愿望,以为皇帝可以和才子做朋友,但这也多少反映出,在这个“朋友圈”中,乾隆也心知肚明,自己也从盐商那里得到很多好处,又怎能完全较真?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 “皇粮国税”岂止2600年 近2600年长寿税种废止 中国步入后农业税时代 中国战车寻踪(中) 西行寻踪记之六:前20年转型如何启示中国 中国审美文化寻踪 2017年中国盐改 2600年来,食盐专营废除过多次 泰国2600 t“桐艾榴莲”出口中国 2012:中国艺术市场演绎“香港年” 老档案:中国战车寻踪(下) 老档案:中国战车寻踪(上) 中国元素“中国盐塑” 试论曾国藩的票盐制思想 中药盐制的炮制机理 论宋代浙盐制卤技术 岳飞巧制姜盐茶 上海百年老虎灶寻踪 2010年手机导航用户将达2600万 哈士伦中国蒙古探险录音档案寻踪 中国普洱,绿色演绎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历史 > 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中国2600年盐制演绎寻踪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曾双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917 年- 1919 年,四川安县,盐市。 ***/ 西德尼・甘博(Sidney Gamble)/FOTOE

去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加紧研究制定推动盐业体制改革方案,盐业体制改革总的方向是“***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此消息一出,公众与业界反响强烈,皆认为在我国持续了2600多年的食盐专营制度将要废除了。一般说来,这种提法也没有错。但如果将研究视野定位于中国食盐制度专业研究领域,这种说法就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的历代***府对食盐的专营制度确实可以追溯到2600多年前的齐国管仲,但这并不等于说食盐专营制度已经持续了2600多年;再比如,我国***府对食盐经营的管理是一直沿袭官控官营,还是中间有所更替?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复杂,其原因在于,我国自有建立国家统治机构以来的三千多年历史里,既有夏商周秦等十几个***局统一的朝代,也有过三国、南北朝、南唐、五代十国等分而治之的离散时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统治者所推行的盐制可以说是令人眼花缭乱,难循其踪。 1953 年,四川自贡,盐场作业。

上世纪三十年代,自贡盐场抽提卤水的设备。

“开中制”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第49回《请巡按屈体求荣 遇梵僧现身施药》曾有这样一段情节:蔡太师的侄子蔡一泉,当时已任两淮巡盐之职,巡视东平府。西门庆得知此事,百计打点,要见东平府御史宋乔年,遂托请蔡御史邀其至府一过。西门庆大摆排场,清跸传道,大吹大擂,恭迎蔡宋两位巡按进东平府。“叫海盐戏并杂耍承应”,这场酒席费了千两金银,排场惊人,“当时哄动了东平府,大闹了清河县”。席罢,西门庆令手下把两张桌席连同金银器皿,已都装在食盒内,共有二十抬。作者特意将这些金银酒器开了个清单:

宋御史的一张大桌席,两坛酒,两牵羊,两封金丝花,两匹红段,一副金台盘,两把银执壶,十个银酒杯,两个银折盂,一双牙箸。

这一份大礼送上,两位巡按大喜过望。蔡御史既得了实利,又得了盛名。西门庆晚上的款待,又自是不同,细吹细打,笙箫和鸣,更有娇娘相伴。蔡御史不胜感激,西门庆一看火候已到,便从容言道:“去岁因舍亲在边上纳过些粮草,坐派了些盐引,正派在贵治扬州支盐。望乞到那里青目青目,早些支放,就是爱厚。”蔡御史看了,上面写着:“商人来保、崔本,旧派淮盐三万引,乞到日早掣。”蔡御史看了笑道:“这个甚么打紧。……我到扬州,你等径来察院见我,我比别人早掣一个月。”西门庆道:“老先生下顾,早放十日就勾了。”

这段简短的对话,勾勒出了明朝(小说中言为宋时之事,实写明朝社会)食盐制度的一些真实现象。纳粮支边,领取盐引、至官府支盐、官府掣盐等,都是当时盐制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西门庆作为提刑官,涉及食盐经营,甚至不惜千金之巨,向负责两淮盐务的“蔡御史”请求早派引盐以求厚利,却是明朝食盐经营实有之现象,这些细节都非常真实。

如果从盐制演变历史来解读这段话,那么小说所描写的现象与明中后期实行的食盐管理制度――开中法极为吻合。所谓开中法,即由官府招募商人输粮于边疆,以支援边饷,由官府给盐引以偿粮草之值。商人获得盐引之后,可向相关官府支领引盐,并销售于指定区域。此法亦称“纳米中盐法”。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府节省了大量粮食、食盐转运之费,同时也使边疆粮饷得到了保障。同时,由于纳粮换盐,再销售食盐能带来一定利润,调动了当时商人的积极性。有些商人为了避免长途运输粮食,招募人夫,在边境开荒种粮,直接缴纳,称为“商屯”,与明初实行的***屯互为补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境农业的发展。

明朝实行开中法,亦只是指定商人纳粮得盐,但像西门庆这种官商一体的人,深悉经营食盐的厚利,所以用来保、崔本等人的名义,进入官控官营的食盐买卖。并且,他深知早支引盐在商业中的战略性意义。这三万引盐早放一个月,每引可支盐200斤。他这一次赚回来的银钱,当远远超过了一千两。按明朝相关法律,官员不得参与食盐经营,但西门庆看中了这其中的暴利,所以对蔡御史毕恭毕敬,蔡先后两次前来打秋风,他都有求必应,而且优厚招待,送上大笔金银,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西门庆可谓深谙此道。 四川自贡龊>, 清代井盐生产***说之下石***。

四川自贡龊>,清代井盐生产***说之锉大***。 四川自贡龊>, 清代井盐生产***说之下木柱。

四川自贡龊>, 清代井盐生产***说之车汲***。

发端

作为关系到民生日用的必备之物,食盐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必须品,人若稍长时间断盐,会导致浮肿等疾病。尤其是当人类从原始时期的茹毛饮血方式过渡到以采集、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生活之后,食盐对人类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此时人类对氯化钠的摄取,更多通过直接食用食物中的盐分,而非此前从动物血肉中获取。人类的饮食越接近文明,对食盐的需求就越迫切。

可以推测,在国家***府等机构尚未产生之前,食盐的生产和经营肯定是自由的、自发的,自然也无从谈及食盐管理。当国家***府出现以后,食盐就开始被纳入严格、严厉的管理体制之中了。

要说中国盐制的发端,还得提到中国历史上一位神奇的人物――管子。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事情都与他产生了关系。如盐铁的专卖,如官妓的第一次集中和抽税,如“利出一孔”的规定等,都出自管仲的手笔。以至于孔子也不得不由衷地赞扬他:“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战国时期,当时担任齐国相国的管仲认为,“海王之国,谨正盐策”。他认为,要使国家收入稳定提高而不惊扰百姓,与其提高税收,不如从大家每天都离不开的食盐上作文章。于是,他规定:“官山海。”即规定所有的山川草泽、盐池之利,皆为国家官有,私人不得擅自从事相关生产和经营。从他规定盐业官营之日起,我国的食盐官卖,断断续续到今天,已经有2600多年的历史。从春秋时期到现在,食盐专卖的制度经历了十几个朝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没有变,就是“盐由官卖”。

演进

如果对我国2600年的食盐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可知古代中国的盐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自有人类以来至公元前120年,即从古至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前,在此期间,食盐经营民间自由贸易为主,官府专卖为辅。

/第二阶段/自公元120年至公元761年,即从汉武帝元狩四年盐铁专卖至唐肃宗上元二年任命第五琦制定推行盐法,此期间基本为官府垄断食盐专卖,也可以称为官府直接专卖期。

/第三阶段/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刘晏主持盐铁专卖以来至清末,这一时期食盐管理制度特点为官府控制监督下的商人分销或包销。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从唐代宗宝应元年至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是官府控制下的商民分销时期。后期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袁世振推行盐运纲法至清末,是官府监督下的商人包销时期。

这些只是中国历史上盐制的大概轮廓,而实际盐制实施情况,要复杂得多。某一制度的出现到消失,曾出现数次反复,或因人而异,或因事而析,不一而足。而且,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也往往因为当地***府的差异而实施不同的盐制。

纵览各个朝代实施的盐制,可以概述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开创了中国食盐专卖制度。管仲提出“海王之国,谨正盐策”,他认为,食盐是民众日用必需品,实行官府专卖,国家可提高收入而不会影响民众生活。而在其他方面加税,则会影响国家安定。他所采取的措施是在农闲时期,让农民生产食盐,由***府收购、存储。到农忙时期,农民转入农业生产,此时盐产量降低,价格大涨,甚至达到产盐时期的10倍。官府将所储之盐发卖各地,获利甚厚。这一举措使得齐国国力大增,为提高***备,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汉初,由于连年战乱,文帝、景帝等深感需要让民众缓口气,采取有名的“休养生息”的***策,对食盐经营也听任民间自行措置。时间不久,一些经营盐业的商人资产厚实,富比王侯。由于经济力量的崛起,他们也不甘于商人地位,结交官府,在朝廷内部扶植自己的力量,从而影响一方***局,使得当时的统治者也感觉到了威胁。到汉武帝中期,由于连年战争,国库空虚,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开始任命御史大夫张汤等实行盐铁官营,对食盐经营进行严格管理,禁止富豪雇人擅有山泽之利。对私自煮盐者,没收煮盐工具,还要处以“K左趾”的酷刑。所谓“K左趾”,是用镣铐锁住犯人左趾。

食盐官营给汉朝***府带来了巨额收入,但也影响了民众生活,导致民间反对声浪甚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昭帝六年(公元前81年),举行了中国经济史上著名的“盐铁会议”,重点讨论了汉武帝时期的“盐制”得失,并形成了重要文件――《盐铁论》。这次大辩论,御史大夫桑弘羊代表官府,与从各地推举出来的贤良之间,双方展开了长时间的激烈讨论。最后,桑弘羊总结说,如果放松盐铁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成奸伪之业,遂朋***之权。其轻为非亦大矣。”他认为,实行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不但能有力地遏制富甲一方的盐商,也是削弱豪强和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措施。

唐代初期,食盐的生产与销售比较自由。安史之乱后,在***中即位的唐肃宗深感国力空虚,于是任命第五琦为盐铁铸钱使。第五琦上任后,制定了榷盐法(榷指***府机构)。榷盐法规定:凡是产盐之处,均设置管理机构,食盐生产者确定户籍,称亭户,可免除徭役,但必须专门制盐。所生产之盐,全部由官府收购,不得私卖。官府将从亭户收来之盐,每斗加价100文出售,以此获利。第五琦的榷盐法,简单概括就是实行食盐民制、官收、官运、官销。

肃宗宝应元年(762年),天下财力大减,理财使刘宴受命改革盐制,开创并推行就场征税制度。在产盐之处设置盐官,负责收购盐户所煮之盐,再转卖于商人,商人将盐运输至各地销售,这也是食盐官府专卖制度。刘晏改革盐制后,使盐铁与漕运有机结合,促进了包括食盐在内的百货流通,国家获得了重大收益,而天下物价得到了合理平衡,这次改革还是比较成功的。这次改革之后,盐税收益达到全国赋税总收入的一半,***府也富起来了,东南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但转嫁到民众头上的负担也重了不少。

北宋时期,食盐以官卖为主,只有局部地区实行“通商”***策。通商法包括入中法(折中法)、钱盐法、钞法、引法等内容。而在宋太宗至真宗这段时间,主要实行禁榷法。禁榷法包括官卖、计口授盐、计税敷盐、计产敷盐和常平盐等。在整个宋朝,官府对食盐的控制是比较严厉的,宋朝盐课是国家主要财***收入之一。

元朝***府对食盐的生产和运输非常重视,也制订了非常严格周密的管理制度,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都处于***府的监控之下,***府也获得了丰厚的收益。负责盐务的机构主要为都转盐运使司,即盐运司,下设盐场、盐团等基层机构,共同管理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

明朝主要实行民产、官收,就场专卖的办法。专卖制主要有三种:开中法、计口授盐法、商专卖法。

开中法即招募商人输粮于边,由官府给盐的办法,也称为纳米中盐法。国家节省了大量转运之费,边疆粮饷也得到了保障。《***》所描述的盐引,即属此类。

计口授盐法,令庶民在河南开封等处输粮米以供***粮,官府给盐以补偿其值。每户大口给盐一斤,小口给半斤。

开中法和计口授盐法相差不大,不过是纳粮对象不同。商户,实力雄厚,是纳米和支盐的主力,而平民则只是起补充作用。

商专卖法是盐专商直接与灶户交易,官府不再向灶户收盐,而令灶户按引纳银,商人则直接向灶户购盐而不经官。国家将收盐、运销之权全部交给商人,这是食盐产、销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到了清代,盐制日益复杂,综其大概,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官运商销、商运商销、商运民销、民运民销、官督民销、官督商销等七种形式。

私盐

食盐专卖,其实质在于官府垄断,即排斥一切官府以外的竞争。然而,由于食盐买卖所能带来的暴利,引发了一些胆大民众的觊觎。他们或者与官府结合,或者铤而走险,自己贩卖私盐,成了富甲一方的豪门。如历史上与陶朱公齐名的猗顿,经营盐业不过十数年,已经富比王侯,势类公卿。事实上,自有官府专卖以来,私盐就一直存在,即便各个朝代对私盐均处以重刑,也无法彻底遏制这种现象。如明代的《私盐法》就明确确定:“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如持***器贩私盐,罪加一等:“杖一百,流二千里。”如果再持械拒捕,“斩无赦”,其“盐货、车船头疋,并入官”。当时规定,如果千户、百户“知情纵容及贩卖者,则与私盐法同”。处置应是相当严厉的,但在法制日渐松散的明末,身为千户使兼提刑官的西门庆公开向负责两淮盐务的蔡御史请求早派引盐,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而在明朝历史上,盐税监等官员勾结太监对盐法的破坏力度更大,、欺行霸市等现象层出不穷。如万历年间的程守训,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市井无赖,后来巴结上了税监陈增,在淮扬、安徽一带私设公堂,无恶不作,欺压善良,甚至诬良为盗。当时南京盐商王懋佶等人都被他逼得家破人亡,不得不远走他乡。

事实上,即便是非常严厉的刑法也并未能杜绝私盐的存在,我国历史上,私盐始终与官盐形影不离。只是在更多的时候,私盐及其贩卖者默默无闻,一旦到某个朝代末期,这些坐拥盐业之富的私盐贩子便会伺机而动,成为***府安定的隐患。如唐末的黄巢、王仙芝等就曾贩过私盐,并以此聚集了大量财富,成为后来起事的物质基础。宋明以后,私盐非但没有因为官府的打压而销声匿迹,反而有日益扩张的势头。福建广东一带的私盐贩子,聚集起来,往往声势浩大,武器精良,连当地官府也闻风辟易。他们平时以贩卖私盐为主,遇到一些富商,则直接进行劫掠,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力量。《喻世明言》卷二十一《临安里钱婆留发迹》中,描写钱婆留,即后来的钱B发迹之前,与顾全等私盐贩一同贩卖私盐、劫杀商户,正是这一社会现实的艺术反映。

由于食盐的特殊属性,一旦有风吹草动,总是普通民众屯积的首选,也是***府重点调控的对象。2011年3月,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件,我国民众便上演了抢购食盐的小风潮,一时间,超市少盐,人心惶惶。好在***府采取有力措施,迅速从其他地区调拨大量食盐以保证供给,迅速抑止了这次“抢盐”风波。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在日本,我最美妙的就餐经历发生在东京的伊娜卡亚餐厅,它位于一座“二战”后

>> 日本:小而美的纵意烧烤 感受日本的“小” 日本小怪兽 从“小”看日本 日本人的「中意 日本的过去与日本的未来 日本贪官的“日本式死亡” 日本茶室 茶意清幽 简约之美的日本料理 日本的“的爷” 日本的离婚仪式 日本的细节 日本的“忘年” 日本的大祭 日本的冬天 日本“狂妄”的背面 日本的“谢罪文化” 日本的经验 日本的科技之路 日本的“防震之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医学 > 日本:小而美的纵意烧烤 日本:小而美的纵意烧烤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炉端烧的“趣时光”

在日本,我最美妙的就餐经历发生在东京的伊娜卡亚餐厅,它位于一座“二战”后新建的高楼里,外表十分朴实,门口放着一碗盐和一个插满桃花的竹花瓶。

我和妻子芭芭拉走进餐厅,一个身穿蓝白色制服的侍者大声报告我们的到来,他的同事又重复报告了一遍,声音洪亮得足以唤醒所有沉睡的人。伴随着更多的吆喝声,我们在一个U形餐桌边落座,周围堆满各种食物,如同集市般令人眼花缭乱:藤条篮子里装满蔬菜,闪亮的冰块上堆着整鱼、大对虾和巨大的王蟹螯,还有一盘盘猪肉、鸡肉和肥瘦相间的神户牛肉。我试***清点食物的种类,但数到40以后就放弃了。

在可以俯视餐厅全景的高台上跪坐着一个厨师,头上系着蓝白色的大手帕。我们点了清酒,免不了又是一阵吆喝,然后厨师呈上一个3米长的木槽,末端的小木盒里放着一个碗,一个侍者拿着长颈瓶走过来,在碗中倒满清酒,直到酒漫进了下面的浅盒。慷慨是伊娜卡亚餐厅的一大特色,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们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大餐。

侍者自动呈上了开胃菜:一盘生鱼片,一小份胡萝卜和沙拉,神户牛肉串冷盘。神户牛肉是世界上最贵的牛肉,神户牛是用啤酒和谷物饲养的,肉质丰美而柔软。接下来,真正的晚餐――炉端烧就开始了。

以前日本的烧烤是在炭火上进行的,很多烤***仍然采用这种方法,但伊娜卡亚餐厅改用了高科技――红外线烤炉。以美国标准来看,这种烤炉极小,长度不超过我的前臂,宽度不超过我的手掌,我们的整个晚餐就是用这种小烤炉烤制的。

除去喧闹的吆喝声和超大的食物分量,炉端烧最显著的特点也许就是制作简单。当然,烤肉也涂了酱,除了一团味噌酱,还滴了少量融化的黄油,但大部分肉食只放了盐,风味天然。但就是利用这些简单的调味料,厨师居然使有了各种风味。饭后甜点是天然的极熟的甜瓜片,在我看来,最棒的蛋奶酥和最醇厚的法国糕点都比不上它的味道。

鉴于日本烹饪的严谨,以及精美得近于艺术品的外观,我们容易忽视它有趣的一面,而“有趣”和“喜庆”正是伊娜卡亚餐厅的重要特征。事实上,我们在日本就餐的所有地方都是如此。你可能以为,人们在吃这些精美食物时保持着僧侣般的静穆,事实上日本的美食家们却是纵意吃喝,尽情欢饮――尤其是在吃他们最爱的食物时。 烤***的适度感

在东京,几乎所有火车站里都有烤***,独具日本特色――半是酒吧半是烧烤店,前面常常架着一个槽形火盆,按传统是使用以圣栎树制成的栎树炭;白领下班后都会涌向此处,吃点小吃,抽根烟,喝两瓶啤酒,高声谈笑,然后乘火车踏上遥远的回家之路。

烤***的店面通常不大,东京名声最差的烤***之一 ――Tonton烤***,甚至连四面墙都没有。但是,到了日本,如果不光临一家烤***,就会错失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

根据一些权威人士的说法,烤***起源于定居长崎的荷兰商人。的确,有一家流行的烤***名叫“南蛮餐馆”,而“南蛮”是日本人对早期欧洲商人的称呼。

多数烤***出售大量不同的肉块,包括鸡腿、鸡肉蘑菇串、鸡肉韭菜串和鸡肉圆,勇敢的客人还可以尝试烤鸡皮、鸡心、鸡臀以及烤胚蛋。此外店里也提供素食:味噌烤茄子、烤小辣椒或烤银杏。对于一间面积比你家卧室还小的餐馆来说,能有这些已经很不错了。最后是按照所吃的烤串数目付钱,因此烤鸡相对便宜。

在西方,烧烤质量如何,某种程度上反映为食客的皮带松开了几格,你当然不会将其称作健康食物。而日本烧烤则不同,无论在炉端烧餐厅,还是简朴的烤***,肉食几乎都被用作配料,酱料基本上是高汤制成,而不是油、鸡蛋或其他脂肪;分量适中甚至偏少,多数食物都被切成一口大小后呈上。

盐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龚贤 长翁 金镇 平山堂

龚贤于1679年为长翁先生作的山水画长卷《赠长翁山水卷》,是其重要作品之一。此卷属于典型的描绘江南金陵一带特质的山水画。山峦以丘状、坡状为主,无巨山深壑;树木也以杂树小树为主;山多为土山。此时的龚贤已步入晚年,艺术已经完全成熟,达到创作的巅峰期。此卷用笔老笔纷披、中锋圆劲,真正达到自己提出的“老而秀”的要求。用墨深厚,层层积染,笔与墨交互辉映,笔中有墨,墨中寓笔,钩皴点染中极见功力。构***奇特,平远、深远、高远三远聚于一***,可谓胸有丘壑、寓奇于安。其中,村林茅舍、平沙浅渚、白云幽壑足见龚贤隐居清凉山后的逸士情怀。整幅笔墨、丘壑俱得而气韵生动,堪为龚贤代表作之一。此***后有落款“半亩龚贤画”,下钤“龚贤”朱文、“野遗”白文章,后还缀有跋文:“长翁先生官鹾宪时,贤时相过从,把酒论文,竟夜达曙。反转臬台,臬台乃严重地,遂未一踵其门。此册作于己未初春,至杪秋而成,无由上献。兹庚申岁底,幸值颁惠贫檐,因而附入。欲先生知我仰体诚意,非敢故为疏阔也。辕下后学龚贤。”

后有“龚贤”“半千”两朱文印章。跋文中的“己未”为康熙十八年,即1679年。按跋文可知,此卷作于1679年初春,到秋末才完成,而此作于次年年底上献给长翁的。此卷原本可能是龚贤的自留画,因为此画在家自完成在家存放了一年多,且称“无由上献”(即没有理由上献)。按照龚贤耿介的秉性,龚贤不是那种溜须拍马的钻营者,更不愿朋友做了高官而主动去逢迎巴结。笔者认为,龚贤可能是出于不好意思这方面的考虑才主动疏远的,“无由上献”只是托词而已。后来上献的原因是“幸值颁惠贫檐”,即龚贤受到长翁的恩惠,作为报答,龚贤才献出此画。长翁与龚贤是旧交,且非常熟悉,能“把酒论文,竟夜达曙”,可见此长翁亦非寻常人。后长翁升官,龚贤主动疏远,或出于自卑,或出于洁身自好,而故意隐居不与人交。

通过考证得知,长翁为金镇金长真。据载:“金镇,字长真,又作长徵,清顺天宛平(今属北京市丰台区)人,原籍浙江山阴,明举人,清顺治初授曹县知县,康熙十三年扬州知府,以善***著名,后擢江宁驿传法道副使兼置盐运司,升江南按察。”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记载:“十二年,山阴金长真知扬州府事,舍人汪蛟门懋林修复平山堂。”按此李斗说金长真于“十二年”知扬州府事,那么《江苏旧方志提要》所载的“康熙十三年扬州知府”说法有误。

此处尚缺一段经历。金镇在赴任扬州之前,曾任河南汝宁府知府,其在顺治十七年(1660年)有《条议汝南利弊十事》文陈述汝南事宜。

清初文学家李渔有长联《扬州赠金长真太守》:“汝水清而邗水澈,均足征宦境宏猷,迎刃而解者,莫辩谁冲谁僻;季方去而元方来,总不越君家旧治,易子而教者,近出难兄难弟。”其中,“汝水清而邗水澈”即是指太守从汝南到扬州地点的迁变。

按龚贤跋文所说“官盐宪时”与“后擢江宁驿传法道副使兼置盐运司”合;又“反转臬台”,臬台即按察使,此与“升江南按察”正合。此作作于1679年,当时江南按察即是金镇。康熙亲***数年后为了笼络人心,将先前对汉文人的高压***策变为怀柔***策。康熙十七年(1678年)荐举博学鸿儒;十八年(1679年)开《明史》馆。梅文鼎称:“己未,愚山(1618―1683年)奉命修《明史》寄书相讯,欲余为历志属稿,而余方应臬台金长真之召,授经官署,因作此《历志赘言》一卷寄之。”从梅文鼎话中得知,龚贤好友施润章已奉命修《明史》了,梅文鼎此时应“臬台金长真之召授经官署”。此可证明金镇当时就是“江南按察”。龚贤跋文中的“颁惠贫檐”是否就是金镇招龚贤出山做官的呢?笔者认为不是没有可能,当然,证据有待新材料的发现。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蜀岗录》载:“……癸丑中,汝守金长真以移知扬州府事来京,寓蛟门。遂请以复山堂为急务。金公性好古,守汝时,考淮西旧碑、勒段韩二文于碑之阴阳。迨移守扬州,***兴旁午。公日觞咏蜀岗、兴文教、继风雅。值蛟门丁母忧归里,膺荐举博学不赴,遂捐资修复山堂。蛟门以八分书平山堂额,夜梦欧公命书联句云:‘登斯楼也,大哉观乎’八字,故祗园庵僧药根诗有:‘一联曾入诗人梦,两字长留太守吟’之句。与蛟门修复山堂时皆官舍人,故黄诗有‘始终全凭两舍人’句。”

从文中可以看出,金镇是个具有古人遗风的文化官员。他好古,精于考据,曾考证《淮西旧碑》。其《朝中措》词明显是续貂欧阳修词,有追慕先贤的意味。其移官南京折节下士,访魏源,可见其尊重文化人,且能礼贤下士。这一切,也是龚贤之所以愿意与这位官员相交的原因。从和太守词者看,龚贤就在其中。按龚贤在扬州前后呆了约15年的时间,虽然此时的龚贤早已移家清凉山半亩园,但他在扬州文化圈中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且龚贤移家后还经常出没于扬州,故平山堂落成,他也参与此盛事不足为怪了。想必平山堂落成后此次和诗之举即是他们之间友谊定交的开始,

至于后来龚贤晚年有几年时间安心创作绘画,可能与金镇在南京“严重地”做高官有关。而无“缘有索书人,数来肆其横”①的事。金镇的生卒年不可考,由此推测,金镇应先于龚贤去世,即最迟也在在公元1689年之前去世,不然也不至于龚贤遭横向远在扬州的孔尚任求救了。所以,龚贤晚年的一段安静生活应该是在金镇的庇护之下才能实现的。

注释:

①孔尚任曾作《哭龚半千》诗四首,其三曰:“尺素忽相投,自言罹大病。缘有索书人,数来肆其横。问我御暴方,我有奚权柄?哀哉末俗人,见贤不知敬!郁郁听其亡,谁辨邪与正?”

参考文献:

[1]陈立云.论龚贤积墨山水画的临摹[J].艺术科技,2013(2).

[2]杨建峰.龚贤[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

[3]萧平.龚贤精品集(***六)[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4]徐复,季文通.江苏旧方志提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盐文化论文范文

学习

玉器沁色的成因和品鉴

阅读(40)

【摘要】玉器真品受沁的种种阶段性变化与伪品的表现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伪品的制造者费尽苦心进行伪装和研制,但真品的那种实质结构和受沁状况,伪品无法做到。只要我们掌握这两者各自的特征和表现,就能较好的进行鉴定。【关键词】玉器沁色成因

学习

贯流泵装置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贯流泵装置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内容包括卧式潜水贯流泵结构原理动画,南水北调东线贯流泵装置。本文介绍了贯流泵的基本结构分类和贯流泵的特点,通过对贯流泵装置的研究和应用的介绍,提出了一些贯流泵应用方面的问题,并且通过对这

学习

土地的誓言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土地的誓言,内容包括土地的誓言全文朗诵,土地的誓言全文大意。“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我的心便平静。”然而,家乡的土地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就破晓”,“我永不能

学习

正确认识学好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阅读(31)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提高学生的成绩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努力的目标。而我觉得在这场教育方式的改革中,教师所起是作用是巨大的。教师要改变自

学习

教会孩子如何珍惜时间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教会孩子如何珍惜时间,内容包括珍惜时间的演讲稿100字,时间教会我最多的就是放弃和珍惜。“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比金子还宝贵,然而,孩子们并不懂得,童年正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时期,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孩子的生命,

学习

民办非企业制度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民办非企业制度,内容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制度范本,民办非企业费用审批及报销制度。论文关键词:民办非企业单位非营利法人制度重整论文摘要:作为文件术语的法律升级版,“民办非企业单位”一词不是经过批判性反省和提炼的

学习

消逝的白鹿上书院

阅读(42)

2008年5月12日,2点28分……一幢名叫白鹿上书院的古老教堂在震灾中轰然倒下,就像作家梅里美笔下那个命运飘零、半生凄苦的卡门般轰然倒下,结束了她那“饱受世人争议”的一生……残檐、断垣、门楣,孤独地留在成都人惋惜的目光中,就像“她”的墓

学习

“敦煌女儿”樊锦诗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敦煌女儿”樊锦诗,内容包括樊锦诗讲敦煌完整版,敦煌修复大师樊锦诗。齐耳短发,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女,手拿草帽,肩挎背包,整装待发……这是矗立在敦煌研究院的一尊雕塑,名曰《青春》。一般人很难将塑造于20世纪60年代的青春

学习

医者,心系病患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医者,心系病患,内容包括但愿人间少病患从此医者多清闲,病患与医者。每年的9月21日是“世界痴呆日”,老年痴呆是每年开展脑健康活动的一个永恒主题,以帮助广大民众认识痴呆,防治痴呆。今年的活动更是办得空前盛大与成功,台下座无

学习

德国埃马克 我们是怎么“融入”龙城精锻的

阅读(45)

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型精锻件制造商,龙城精锻在全球汽车发电机爪极市场占有30%以上的市场份额,客户主要有法雷奥、博世、电装、雷米、佩特来等十余家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海外销售额占营业额的50%以上。正是因为龙城精锻的专业化发

学习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质量控制策略探讨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质量控制策略探讨,内容包括高效液相色谱9.46min出的是什么峰,质量控制液相色谱仪。摘要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因此,提高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质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对科学研究与

学习

千年黑茶拉动湖南安化精准脱贫

阅读(78)

黑茶,曾是千百年前万里茶马古道上的“主角”,而现在,它又成为拉动湖南安化“精准脱贫”的强大引擎。一块茯砖、一根千两茶变身为强大的脱贫动力,拉动着15余万安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走出贫穷,更推动着安化在脱贫后走向富裕。老婆孩子热炕头靠茶

学习

警惕“脱水热”

阅读(28)

“脱水宝宝”档案小馨月刚刚出生7天,因为天气冷,馨月妈担心宝宝生病,虽然家里已经开足了地暖,可她还是把空调打开热风呼呼地吹,还用小棉被把馨月裹得严严实实,晚上睡觉时还在宝宝脚边放了个热水袋。没想到睡到半夜,就听见小馨月不停地低声抽泣,

学习

“老兵”再立“新传”

阅读(30)

在影片拍摄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主演的崔嵬与担任导演的沈浮两个“老兵”合作得很好,将老战这个角色处理得很有魅力,确实为全片增添了光彩。“找到这根红线头”在国庆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中,《老兵新传》名列前茅,这不仅在于此片较早完成而得以最

学习

体会北京市井文化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体会北京市井文化,内容包括北京市井生活,郭德纲讲市井文化完整版。要体会北京的市井文化,有很多可去的地方。就我所知道的情况,有几个在北京媒体工作的外国人,不论来自欧洲、美国,还是非洲和拉美,他们平时闲暇时,通常喜欢到北京的

学习

佛教文化中的“空”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佛教文化中的“空”,内容包括佛教文化中的菩提是什么,佛教文化中的称呼。作者简介:艾昕,女,1988年6月27日,硕士研究生学历,汉族,籍贯山东菏泽。中国人常把佛门叫做空门,出家就叫入空门,但是多数人并不了解空的意义,只是知道几句诸如

学习

苗族古歌与文化传承

阅读(26)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具有宫、商、角、徵、羽五声调式特征的音乐形式。古代中国,各民族人民以其独特的语言系统,为了抒发喜怒哀乐的情绪,形成了最原始的民歌这一音乐形式,以后出现了民族器乐。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大部分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系统

学习

日本佐渡岛艺术文化考察记事

阅读(31)

佐渡岛的美景、雪山、朱q,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更是让人期待。佐渡岛位于日本本州岛北部,是与本土隔海相望的离岛。贵族文化、武家文化、町人文化三种文化浑然一体也形成了佐渡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日本文化的缩影”。关键词:日本佐渡;文

学习

浅谈工青妇组织在企业文化中所起作用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工青妇组织在企业文化中所起作用,内容包括工青妇组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工青妇群团组织。1在打造企业文化过程中,工青妇组织有着其独特的优势第一,在企业内部,工青妇组织由于网络健全,覆盖面广,联系群众广泛,熟悉基层情况,了解

学习

“摆谱”现象的文化基因解剖

阅读(34)

摆谱不是单纯的虚荣和面子问题,它还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基础说到“摆谱”,国人并不陌生。一般来说,大家都认为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但它在中国社会是如此普遍,经久不衰,几乎可以用司空见惯、源远流长来形容。从古代到当代,摆谱几乎已经成为一

学习

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裕固族传统体育文化解读,内容包括肃南裕固族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现状,裕固族传统运动项目。裕固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其民族体育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博大文化的重要资源。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参观走访,论述了裕固族传

学习

谭恩美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与曲解

阅读(31)

谭恩美,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1952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奥克兰。1987年,谭恩美根据外婆和母亲的经历,写成了小说《喜福会》(TheJoyLuckClub),并于1989年出版该书,深得美国大众读者的欢迎,成为畅销书,并被搬上大银幕,红极一时。谭恩美继续以个人家庭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