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是一位思维缜密、逻辑严谨、具有高度的创造力和非凡的想象力的德国音乐家,加之他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和对音乐独到的感受,一生所作的音乐作品十分丰富。巴赫一生中写了很多的小步舞曲,其中《g小调小步舞曲》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出自《致安娜・玛格丽娜古钢琴小品集》(Anna Magdelena Buchlein),此曲集所收录的都是巴赫的妻子特别钟爱的作品。
关键词:巴赫;小步舞曲;音乐美学;钢琴演奏
中***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86-01
巴赫被世人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在复调音乐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成就,为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但由于在18世纪时,乐谱印刷是非常昂贵而费时的,所以巴赫经常手抄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以供自己研究或娱乐。甚至,他还对这些作品进行各种改动,有时只是细微的更改,有时则扩展演绎出自己的版本,这些作品时常与他自己的手稿混杂在一起,并且没有标明原作者的姓名,因此即使是巴赫亲笔的手稿有时也许并非巴赫所作。
1720年,巴赫的前妻去世;1721年,36岁的巴赫再婚,娶安娜――一个在事业和家庭上给了巴赫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的女人;1750年巴赫去世,安娜从此无人过问,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不得不住进救济院,十年后,也离开了人世。
一、作品中的音乐美
音乐作品的美,包括形式的美与内容的美。形式在音乐艺术美的构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音乐的形式具体、规范而严格,它包括音乐的音响组织和音响表现形态,其构成因素主要是音乐语言、音乐结构,音乐的艺术手法和体裁等。音乐内容相对抽象、宽泛而朦胧,它是作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音乐家审美创造与欣赏者的审美再创造相统一的精神内涵。
这首钢琴小品共有32小节,单纯、质朴的旋律线条,澄静、忧郁的音响效果,给人清新的感觉。旋律一开始就从bb音二度往下走,勾出主人公略微忧伤的心情。连奏与断奏、级进与大跳之间对比游离,16小节的第一乐段在g小调中结束。第二乐段,随着b E音的还原,曲调走向光明,转到g小调的近关系调――F大调上。第25―28小节,开始犹豫,开始为回到主调上做铺垫,反复强调G音,直到D音开始的模仿第21小节上行的音阶的出现,乐曲正式回到主调――g小调,再次强调了主题,再现了主题音调,完满终结了全曲。
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五线谱形象的记录着那些优美的音符,它们时而紧密激动,时而舒缓温和。随着音乐的起起伏伏,松松紧紧,我们的情绪也深深的被感染了。这些,就充分体现了音乐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完美结合。
二、演奏中的音乐美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作曲家的作品必须通过表演这个媒介,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记录音乐的乐谱,不同于记录语言的文字,他必须通过表演者的演唱或演奏,使广大听众获得审美体验,故,音乐是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表演的。
这首小步舞曲,在对位式句法和双手做出多样性的轮廓方面,对演奏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乐谱中较长的句子使用长句标记指示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此曲是以四小节的分句进行的,长句子与内分句必须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想要达到此效果,一定要注意两个声部的内分句都得要仔细的勾画,同时每个分句的感觉都与长句子相融合。
此外,要弹出沁人心脾的旋律,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开头。每一个长句子的开头都是节奏性呼吸的自然时刻,但这并不意味着时间的拖延或者完全的停顿,它的感觉应该和自然生理上的呼吸一样。心里时刻想着长句子,音乐的情绪才能最成功的表现出来。要避免节拍式的重音,打扰到内心的连贯旋律。
优雅而轻柔是这首小步舞曲的特点。断奏与连奏同一性存在,却又产生对比,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断音不要打乱长线条诗意的特性,它是包含在歌唱性的线条当中的,这里最好采用一个轻柔而不是过于短促清脆的断音。
演奏者不应是单纯的遵照乐谱,娴熟地演奏,作为音乐的二度创作,演奏者应该加入自己新的东西,那就是情感。当然,每个演奏者对于同一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演奏者在不同时间也会对作者产生不同的情绪。正所谓,“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世事变化发展的”。因此,演奏者应在不失原作大体情感方向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创新,从而让音乐作品被更好的欣赏,让欣赏者体会到音乐美。
参考文献:
[1]罗萨琳・***雷克编著.盛原,盛方译.巴赫演奏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苏珊・朗格著.刘大基,付志强译.情感与形式[M].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8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巴赫《g小调小步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