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从南至北跨越多个气候分区,各式地貌,从而孕育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些璀璨夺目的民族瑰宝中,各地的民居建筑更加的体现了民族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少数民族众多的滇桂地区彝族的民居“一颗印”便是在这样一片富饶祥和的土地上孕育而生的。
关键词:云南民居;历史文化;彝族民居;“一颗印”
云南历史文化悠久,经过历代的发展,成了神奇美丽、历史遗存众多、地方文化内涵独特的地方。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其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建筑类型。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种类丰富,民居建筑布局格式多种多样,其中彝族的“一颗印”建筑则错落有致,造型简朴敦实;用原木搭建而成的木楞房木材纹理自然、粗犷敦厚。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各个民族建筑的独特个性,我们都能从造型上感受到他们民族文化带给建筑的魅力。
彝族和一些汉族居民常用的建筑形式,在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温暖平坝地区较为常见。它宅基地盘方整,多采用“回”字形的布局,由正房和厢房组成,瓦顶土墙,墙身高耸光平,窗洞很少,突出体现建筑的违和感,使用内天井采光,在院内能强烈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平面及外观都方整如印,当地称“一颗印”.又叫窨子屋。
一颗印民居建筑的特点是: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形如印章,。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它是由汉、彝先民共同创造,最早在昆明地区流行起来的“特色品牌”,它的基本规则为“三间两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间两层,较高一些,两厢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这样就组成四合院,中间为一小天井,门廊又称倒座,进深为八尺,所以叫“倒八尺”,这样长辈居住的正房采光就比较好。中间为天井,多打有水井,铺石板,作为洗菜洗衣休闲的场所. 为安全起见,传统的房屋四周外墙上是不开窗户的,都从天井采光。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一颗印民居的大门开在正房对面的中轴线上,设倒座或门廊,一般进深为八尺,有楼,无侧门或后门,有的在大门入口处设木屏风一道,由四扇活动的格扇组合而成,平时关闭,人从两侧绕行。每适喜庆节日便打开屏风,迎客入门,使倒座、天井、堂屋融为一个宽敞的大空间。“一颗印”民居主房屋顶稍高,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向内院,在外墙外作一个小转折成短坡向墙外。院内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厢房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减少了梅雨的麻烦。外墙封闭,仅在二楼开有一两个小窗,前围墙较高,常达厢房上层檐口。农村的一颗印民居,为了适应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方便农民在堂屋和游春上干杂活;堂屋一般不安装格子门,这样堂屋便和游春浑然一体了。而城里的一颗印民居,堂屋一般都安装有格子门。
总的来说一颗印的布局主要有***式、有顶院和敞院式三种。***式即正房、厢房紧紧相接,不留空白。这种布局形式使得房屋进深较大,空间连贯,布局紧凑。有顶院就是民居的各功能空间围绕中间的内院布置,但在院的顶部有屋盖,屋盖略高于厢房的屋顶,以满足室内通风散气的需求,并改善了室内的采光条件。在这样的院子中,天井具有普通“院”的聚散之功效,成为全院的采光和交通中心,控制着周围的建筑,有一种动势向心的效果,代表建筑的凝气和重心。敞院式,即内院无顶,敞开向天。这种布局一般由一个正房两个厢房和大门围合而成,院子较大,采光充足,且利于种植花木,人与自然更加亲近,不仅有民居的“土”生“土”长,更有气的流贯,有天、地、人的直接对话,阳光空气可以自由出入于内院,渗透于内室,污气、烟气可以畅通排散在空中,人的视线也可挣脱厚厚的屋顶束缚发散于无尽的苍弯,更能体现彝族所推崇的天人相通的思想,带给彝族人轻快自由的身心享受。
彝族一颗印的这些特点主要是由于当地受云南亚热带气候的影响以及当地风俗习惯的演变,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色。其中还掺杂着一些当地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在些细节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一颗印的民居都是坐北朝南,门内有门,大门照壁上方尚留有色彩斑斓的绘画,或大禽猛兽,或松菊梅兰,中门来贵人才开。跨过高高门槛,里面是天井,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使青石板上长满了青苔。廊阶铺的也是青石板,大的有4米长,1米多宽。院子都为两层穿斗式木结构小楼。堂屋门前很多挂有木匾,有的勉强看出是“艺苑先声”,有的已辨不出颜色。进得屋来,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合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再看厅堂、居室的门雕、格扇、栏杆都十分精巧,***案家家不同样,但都有福禄寿禧、封侯拜相的吉祥寓意。就是一个五层的台阶,高椅人也要建得一级比一级宽,一步比一步高,意谓步步高升。
在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有一种对阴阳相融和谐的追求,保护两股力量的对称均势。这种中庸和谐的哲学思想存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点也真切的体现在高椅的建筑格局中,高椅中的两方池塘最为传神准确的表达出这一特点。在旧时,昆明的城乡无论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百姓都喜爱建盖经济、实惠的“一颗印”式民居。它无论是在山区、平坝、城镇、村寨都宜修建。可单幢,也可联幢,可豪华,也能简朴,千百年来是滇池地区最普遍、最温馨的平民住宅,随着城市的改扩建,一颗印式的昆明古民居建筑,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它独特的魅力和千年来传承的乡土文化依然值得我们深深的品味和学习。
结语:
在云南的众多类型的地方民居中,“一颗印”民居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演变与发展的过程既是云南本土文化与汉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云南本土建筑技术逐步走向成熟,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它的演变是对地形、气候、生活习俗、建造工艺、家庭经济等的适应;将一颗印民居与其它合院式民居横向比较,就能更清晰的了解一颗印民居的特点;结合一颗印民居存在的现实矛盾,将更深刻的了解一颗印民居在今后的存在意义,并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对一颗印民居继承与更新的一些思路,更好的展现它对现代建筑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大禹,朱良文 中国民居建筑丛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
[2]***峰 云南明清民居建筑 云南美术出版社 2003年
[3]左满常,渠滔,王放 中国民居丛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