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书”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原理的系统理论,它的提出在汉字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后人在“六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将汉字理论进一步发展完善。
关键词:“六书” 汉字理论 发展
一、“六书”说
“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但《周礼》只有“六书”的名称而没有对“六书”的具体阐释。直到东汉的班固才在《汉书・艺文志》里首次将“六书”细目罗列出来,《汉书・艺文志》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礼》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最早为“六书”逐一下了定义并运用它全面分析汉字结构的是汉代的许慎。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后来的文字学著作一般细目的名称遵从许慎,顺序遵从班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是我国最早论述汉字原理的系统理论,它的提出在汉字科学研究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六书”理论在全面分析小篆构形的基础上,归纳出了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汉字结构类型,首次使汉字内部所隐含的条理显现出来,最早科学地揭示了汉字结构的一般规律,对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用“六书”理论系统研究汉字的权威性著作《说文解字》诞生到近现代,汉字结构分析一直采用六书分类法,直到今天还被汉字教学所广泛采用。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六书也有不科学、不完善的地方。许慎对六书的定义,每书只用八个字概括,由于太简单,而带来界说的含混,使得后世理解各异。
二、“四体二用”说
明代杨慎始倡“六书”为“四体二用”说:“六书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假借借此四者也,转注注此四者也。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四象之书有限,假借、转注无穷也。假借者,借义不借音;转注者,转音而注义。”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段玉裁继承杨慎之说,并全面论述了这一观点:“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戴先生曰:‘六者之次第出于自然。’”作为“《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也力主此说,在《说文释例・六书总论》中指出:“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或疑既分经纬,即不得名曰‘六书’,不知六书之名,后贤所定,非仓颉先定此例,而后造字也。”自此,“四体二用”说在“六书”说的基础上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三书”说
唐兰先生在《古文字学导论》和《中国文字学》中都谈到“三书说”,他的“三书”包括象形、象意、形声。他说:“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陈梦家先生在他的《殷墟卜辞综述》的“文字” 章中提出自己的新“三书说”。他认为,假借字应列为汉字的基本类型之一,同时他又把象形与象意合并称为“象形”。因此,陈梦家先生的“三书”包括象形、假借、形声。在唐、陈两家三书说的基础上,裘锡圭也提出了自己新的三书说。裘锡圭先生认为陈氏的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只是应把“象形”改为“表意”。他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表意字分为抽象字、象物字、指示字、象物字式的象事字、会意字和变体字六类。
四、其他汉字理论
苏培成认为:“现代汉字从内部结构说,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构成的。这三类字符搭配使用,构成了现代汉字六种结构。为了和传统六书相联系,我们叫做现代汉字的新六书。”他的新六书是:会意字、形声字、半意符半记号字、半音符半记号字、独体记号字和合体记号字。对于现代汉字的构成,王宁先生在她的《汉字构形学讲座》一书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首先肯定了《说文解字》中“六书”理论的科学价值,认为“六书”中的前四书是传统分析和描绘字形的条例,“前四书用以分析《说文》小篆的形体,绝大部分是适合的”。她认为“汉字本体的研究必须以形为中心,而且必须在个体考证的基础上探讨其总体规律”。“汉字构件的结构功能有四类:表形功能、表义功能、示音功能和标示功能”。根据构件的这四种功能,她将汉字的构形模式分为十一种:全功能零合成字、标形合成字、标义合成字、会形合成字、形义合成字、会义合成字、无音综合合成字、标音合成字、形音合成字、义音合成字和有音综合合成字。至此,汉字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7]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N].中国教育报,199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六书”理论及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