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写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讲的是重庆洪安和湖南茶峒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书名叫做《边城》。而《边城》中的地理原型就是洪安――重庆东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也是一个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
在洪安古镇,几分钟之内便可走过3个省市。洪安往东,是清水河畔的湖南省花垣县茶峒镇;往南,则是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多年以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一直混居在这里。
每天凌晨,当报晓的雄鸡站在重庆洪安镇的地盘上打鸣,湖南、贵州边地上的人们也都能听见。于是,洪安、茶峒、迓驾三个地方,都在这美妙的晨曲中,缓缓苏醒,而与新日子一同醒来的,还有边地居民烂漫如花、充满希望的笑靥。
清水江、拉拉渡,流淌着灵动的血液
在洪安古镇面前,流淌着一条清澈丰沛的河流,连接着渝、湘、黔三地。重庆的洪安人称它为“洪安河”, 湖南的茶峒人则称它为“花垣河”,而不管怎样这条河在地***上的标注则叫做清水江。洪安人和茶峒人对这条河流的不同叫法,其实都来源于对故乡满怀敬意的情感流露。两岸的洪安人和茶峒人,并没有因为河流横亘于眼前而疏远。自古以来,他们依托这条河为纽带,通商、通婚,血脉交融、情同手足。
在渝、湘、黔的交界处,清水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河流与水的蕴含,而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尤其是春天或者秋天这样盅惑心绪、触动柔肠的时节,一不小心,或重庆,或湖南,或贵州的土家阿哥、苗家阿妹,紧贴的笑脸镶嵌进了如镜的河面,而落在河面上的晶亮眼眸,也流露出对花轿、对唢呐、对龙凤花烛的热情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水江不仅色彩斑斓,还有着温泉般的火热情怀,它使两岸多少有情人牵手成眷属,又曾使多少心心相印的离别演绎成为日夜不绝的思念。
那天,随着一声“起轿”的声音传来,洪安老街唢呐阵阵、锣鼓喧天,新郎佩戴着大红花,骑着一匹经过精心打扮的枣红马走在前面。4个轿夫抬着老式迎亲轿子,随着旗、锣、号、伞队伍,经过清水江。迎亲队伍行至古戏楼前,新郎下马走到轿前,准备迎接轿中新娘;新娘头搭红色盖布,轻轻地走出轿子。这种复古的婚嫁方式,被洪安当地人称“骑马抬轿”或“旗锣号伞”,几百年前就已盛行。
在洪安古码头,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上刻着“拉拉渡”3个大字,旁边拉了一条缆绳直通对岸,一轮古旧的渡船维系其上,长年累月地往复来回。不用说,这就是洪安古镇著名的拉拉渡了。
旧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水运就成了互相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拉拉渡,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即便是在陆路交通极为便利的今天,在重庆洪安与湖南边城之间,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交易买卖,拉拉渡仍然是两地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工具。
在如今的拉拉渡上,仍有人摆渡。只见一个老人手握木柄,把木柄另一端的开口卡在缆绳上,轻轻一拉,船就往前一步,大有当年《边城》中翠翠爷爷的风范。两镇人民免费过渡,而游人只需支付1元或5毛钱即可渡江。
清水江边,还有一座千年不倒的白塔。它是一首凝固的情歌,朝朝暮暮,和激流与浪花碰撞而生的柔情蜜语,让历朝历代的后生们,在江边将自己甜蜜或凄清的爱情,或倾述,或别离。于是,清水江又成了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无数段像翠翠那样的爱情,犹如清水江的水一样干净透明,也如清水江的河床一样温情而又千回百转。
“三不管岛”上,刀光剑影论英雄
洪安,在苗语里意为“流血的地方”,这也传达出这里骠悍的民族性格。要说洪安的血气,当数“三不管岛”。它是清水江上三镇交界处的一块沙洲,一片不毛之地,由清水河与洪安河长年累月冲击沙堆而积。它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更不属于当时的四川,曾几何时,它成为了自由暴力的“天堂”。是天不管,地不管,重庆、湖南、贵州皆不管的“三不管岛”。
在旧时,此地治安秩序混乱,边民经常为地界、用水、养鱼、婚姻等问题,发生纠纷。为了结恩怨,轻则辱骂扭打,重则群体械斗。于是,决斗成为男人勇敢的代名词。重庆洪安的刘虎,爱上了湖南茶峒的李婷婷,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谁知李家收了刘虎的聘礼后反悔了,不但将其退了回去,而且还要解除婚约。于是,刘虎与李婷婷的哥哥李强勇商定,要在“三不管岛”拼个你死我活。
当两个男人相约至此,正要为爱恨情仇抽刀断水、刀光剑影时,李婷婷赶来了,她的眼泪落进了清水江。满腔怨恨的两人怒目四周,发现洪安河在身边流淌,水面上有鸳鸯、野鸭、飞鸟凫游。李婷婷的请求,让两个男人放弃了决斗,换来一次握手,从而避免了流血的代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管理完善,洪安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示范区。如今的“三不管岛”,已兴建为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民族旅游为一体,服务于吃、住、娱、购一条龙的综合旅游度假村。
而洪安古镇,既然头戴“流血”的纱帽,就注定一直与红色相连。
1949年11月,刘邓大***挥师挺进大西南,到了洪安古镇的清水江,不料连接四川与湖南的川湘大桥被敌人烧毁,部队被挡在清水江前。就在这关键时刻,洪安的“翠翠”们,或是茶峒的“天宝”、“傩送”们,挺身站了出来。在拉拉渡口,他们冒着***林弹雨,协助用8只拖带小船的“娘娘船”,做成简易渡船,载送刘邓大***的先头部队进入洪安古镇,并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让后续部队过江,向秀山、重庆挺进,从而把红旗插遍巴山蜀水。
洪安,也因此成了刘邓首长小楼挑灯、渡口立马的地方,成了当时四川第一个迎来新中国曙光的地方。
洪安老街,远离喧嚣的桃源世界
洪安古镇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1930年代设商号,辟为市场,是渝黔物资运销中南地区的集散地,曾有“洪安市”之称。古镇里,土家吊脚楼、四合院纵横交错,造型独特,浓郁的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从横贯镇区的319线分道,进入老街,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完全是一个远离尘嚣、返朴归真的过程。整条老街长约千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放眼四顾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封火墙参差不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其防火性能极强,无论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都不会向两旁延伸。古镇依山而筑,临水而建,它的倒影紧贴着清水江。洪安老街过去如此,现在依然。沿街密布着的青砖黑瓦的深深庭院,弥漫着浓厚的文明气息与年代的和谐。像一个人,一只黄狗,甚至一只红冠雄鸡,从老街上懒散地掠过,又消失在窄窄的巷口。这样的画面仿佛也一同定格在这里。
洪安古镇的青石板街道,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几乎每个封火墙的临街一面,都设有铺面,抑或在墙面挖出一个方洞柜台。每遇逢场,家家户户都成了店家,做起大小不一的买卖,让日子变得更加滋润。自打有了古镇,湖南、贵州的人都聚过来赶“边边场”: 只见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剃头补锅、算命占卜……互通有无,交朋结友。散场时,喝一通包谷酒,论一论农事,说一说张家长李家短,顺便搭带上寨子里发生的趣事,相互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然后挥手相别。
洪安古镇做的买卖也五花八门,卤菜小吃、庄稼种子、耕种农具、家禽家畜……虽都是些小本生意,但却让人乐此不疲。其实最令人惦念的美食,当数“一锅煮三省”,其实就是洪安的腌菜鱼。它是集重庆、湖南、贵州三地菜品之精华(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腌菜),经洪安的厨师烹调,独创出的天下美味。当然,哺育三地人民的清水江水必不可少。没有清水江,就不会有“一锅煮三省”;也只有清水江,才能够将三地人民的情感浓缩成一锅,将三地人民的友谊“煮”到地老天荒。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渝湘黔交界处的边城 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