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7月,我从鸡西矿务局机电厂调到矿务局的报社《鸡西矿工报》当记者,主要任务是搞矿务局的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当时,煤炭部还没有报纸,有一个刊物叫《他们特别能战斗》,我在这个刊物上陆续发表了几篇稿子。第二年夏,《他们特别能战斗》的编辑部给矿务局宣传部来信,说要借调我去工作。
我去了之后,住在北京通县(现通州区)定福庄的煤炭干部管理学院的招待所。每天,从定福庄乘汽车到东城区和平里的煤炭部上班,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来回将近五个小时。两个月之后,一天,编辑部主任景建中找我谈话,问我爱人是做什么工作的,我说是小学教师。她说,那最好。我问景主任问我这些干啥,景主任说,经过研究,决定调我到北京来,到《他们特别能战斗》编辑部工作。我爱人是教师,工作好安排,并让我交了四张二寸照片。
接着,煤炭部人事司便向矿务局发来商调函。我回来之后,向处长汇报了此事。
我原以为这无论对我还是对矿务局,都是一件好事,不会有什么问题。可是我没有想到,处长没有同意。处长说,无论矿务局还是报社的宣传工作,也都缺不了你,你来这一年多的时间,矿务局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局***很满意,所以这个时候,不能让你走。要走的话,你也要培养一个接你班的人再走。
当时的矿务局***书记谢文涛,非常重视对外宣传报道工作,而且对我每一篇在省和部级媒体上发表的稿子,他几乎都看过。不仅常常表扬我,还经常给我出报道题目。我猜想,不让我去北京,可能就是谢书记的意见。
我和家人空喜欢一场。
1979年底,高扬文到煤炭部当部长。他上任伊始,就决定停办《他们特别能战斗》刊物,改办《中国煤炭报》。当时,因为人手不够,要从全国借调,我是借调的头一个。
于是,我又到北京去参加创办《中国煤炭报》的工作。我知道《中国煤炭报》还是想调我,可是我也知道鸡西矿务局是不会放我走的,于是我以家里孩子小离不开为由,干了不到两个月,就回去了。
1981年秋,煤炭部在鸡西矿务局召开一个全国性会议,前来参加会议的《工人日报》记者刘***,看了我写的一些稿子后,就跟我说,你能不能到《工人日报》去学习学习。我说,那当然好,就怕矿务局不让去。他说他跟矿务局领导说。
谢书记同意了刘***的意见,于是我在开完这次会议之后,便准备去《工人日报》学习。当年,粮食供应还采取计划配给,在北京学习期间吃饭的粮票成了问题,于是,在走之前,我向矿工保健面包做得最好吃的张新矿,要了30多个面包,带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我住在煤炭部东单招待所,每天早晨,一个保健面包和我带去的一大罐咸菜,便是我的早餐,吃过早饭后乘坐8线汽车,到六铺炕下车,到《工人日报》***理部去上班。
***理部主任叫邱文仲,是个新闻专家,非常厉害。当年全国树立的知识分子榜样罗健夫的稿子,就是他写的。后来他调到《农民日报》当总编。去鸡西开会的刘***,就在这个部当记者。
在《工人日报》学习的三个月,是我的新闻业务水平明显飞跃的转折点,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里,写稿、改稿的质量,都是今非昔比。三个月过去了,我要回家过春节。临走之前,邱主任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到《工人日报》来。我说当然愿意。他说,那好,争取把你调到北京来。
这次,我没有和矿务局说这件事。因为,我想矿务局是不会放人的。过了春节,我回《工人日报》继续上班。这时邱主任跟我说,实在遗憾,最近北京市***府有新规定,严格控制进京人口,暂停进京人口户籍办理工作。
于是,我的第三次进北京又没成。
在我回来之前,邱主任对我说,你来了几个月了,可是光让你干活了,也没有跟你好好交流。写稿子说到底,就是要讲“味儿”,就是思想性,这是稿子的灵魂。你是个搞新闻的人才,一点就通,也不用多说了。
高人指路,我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我三次没有调进北京,当时看来,当然是件不痛快的事。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也许还是老天的意思。
如果我真的去了北京,那么,我就不会有以后的那些故事了c
1983年,经***批准,成立东北内蒙古煤炭工业联合公司,简称东煤公司,统一管理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18个矿务局。《中国煤炭报》要在东煤公司设立中心记者站,负责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的新闻报道工作。分片负责报道辽宁、黑龙江和内蒙古的记者都选好了,唯独吉林的记者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中国煤炭报》决定,把我调到长春,任驻吉林记者。
这次来鸡西矿务局商调的,还是副总编夏方建,另外他还带来两名记者。
商调这次没有遇到障碍。原因是:我虽然调到长春负责吉林省的报道,但是我还可以回到鸡西采访,对于矿务局也有好处。
在我调动工作关系之前,谢书记对我说,这些年我没少给鸡西矿务局做工作,因此决定给我涨一级工资,由副科级提到正科级。
《中国煤炭报》考核记者成绩,是计分制,就是按照不同的稿子分别计分,全年任务是200分。
在7年的时间里,在全国的30多名记者中,我连续6年都是不出前四名的优秀记者,有几年我还是第一名。全国的30多名记者中,大多都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学新闻专业的,像我这样的“土八路”没有几个。记者每年200分的考核任务,我顶多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有时只用三四个月。而不少记者只能勉强完成任务,还有一些记者完不成任务。因此,为了多发稿子,记者对编辑施以小恩小惠的事,也避免不了。而我,从来不干这种事。算来,了7年记者,只有一篇稿子没有发出来,发稿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在所有记者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因此,那些年,我有大块的时间干“副业”——写名人专访稿。我采访过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著名演员如王润身、浦克、梁音、刘世龙和作曲家雷振邦,还有赵本山、殷秀梅、孙飞虎、陈家林、游本昌、张暴默、笑林、李扬、赵连甲、寇振海、郭凯敏、张光北、李玲玉、***等40多名文艺圈的名人,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数百篇专访和纪实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给《中国煤炭报》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