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全国枣的五个主产省份之一,对我国枣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山西枣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对策,将对全省枣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1山西枣业发展现状
1.1栽培现状和品种资源
山西省作为枣栽培发源地之一,枣树栽培分布全省,栽培面积已由1995年13万hm2增加到2004年的35万hm2,红枣产量也由1995年的1.6亿kg增加到3亿kg。全省著名的枣产区有:临猗县、交城县、临县等。临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红枣生产基地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全国红枣之乡”,全县枣林面积达到5万hm2,占全县经济林总面积的83%,全县23个乡镇中有17个乡镇300个村被枣林覆盖。山西临猗县庙上乡山东庄共有113hm2盐碱地,几乎全部耕地都种了梨枣,人称“三晋梨枣第一村”。
山西枣资源十分丰富,栽培品种达100多个,著名的十大名枣享誉海内外,如壶瓶枣、相枣、骏枣等等,最近几年还选出一批新优品种。山西山多川少、干旱少雨,全省111个县市,80多个有枣树分布。山西省鲜枣品种基地位于晋中市榆次区,占地140hm2,保存着260多个品种,同时国家枣树资源圃建立在山西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为选种、育种提供了基础条件。
1.2枣加工、销售情况
据有关统计,我国鲜枣加工转化量不到1/20,加工产品主要有枣晶、枣脯、枣干、蜜枣、玉枣、枣类饮料、枣罐头、枣粉、枣酒、枣醋等。我省大约有200多个枣加工、经营的小企业,分布各地,缺乏行业的协调管理,能够形成一定规模和销售批量的企业较少,更没有一个较集中的吞吐量大的枣交易市场和集散地。
山西枣加工销售开发的公司有山西晋兴枣业贸易集团、山西省柳林县龙瑞特枣业有限公司等20多个。据中国海关统计,山西省交城县万珠园农贸公司枣品累计出口销售总额达8000多万美元,创外汇5000多万美元,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三,在山西省位居第一。山西红枣产品已经进入全国各大城市的超市,并已经远销至日本、俄罗斯、新加坡、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深得广大消费者青睐。
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栽培技术比较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低
我省枣树栽培技术落后表现在真正能够科学管理的枣园还是相对太少,大部分还是松散的、老百姓自发种植的枣树。由于普遍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技术普及力度不够,致使我省成龄园的单位面积产量低,不到全国平均的一半。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许多地区人为造成的质量下降,如普遍过分早采,使枣的含糖量普遍下降,已严重影响到出口和信誉。
2.2经营管理不善,品种不够优化
山西所谓的优质名枣的产量都不大,目前还是吕梁的木枣(品质中等)占主导地位。近年来,枣加工业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各地从县域经济考虑的多,从区域经济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的重,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致使枣加工品低档次重复现象非常严重,小而全的加工结构十分普遍,其结果是使本不充裕的资金不能集中使用,谁都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多年来,林业管种树,供销、外贸管收购,加工、销售许多单位都插手。但枣企业在新品种、新产品的研制、销售、出口等方面遇到的信息、技术、资金等困难,却无人负责解决。至于有序经营、规范市场等方面的工作也就无从谈起了。
2.3加工和保鲜科技含量低
目前枣类加工的科技含量低,大多还处于作坊式加工的阶段。所以,虽然山西的枣企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无法应对真正的市场考验。鲜枣在常温下极不耐贮藏,因此其采后保鲜技术尤为重要。伴随着农产品贮藏技术从机械制冷贮藏技术,到气调保鲜技术,再到目前的减压贮藏技术的发展,鲜食枣的贮藏技术研究也正经历着相似的变化。但由于各种保鲜技术互有优缺点,特别是气调贮藏和减压贮藏的建筑和设备成本高、技术难度较大等多种原因,致使我国鲜枣贮藏保鲜,仍主要停留在普通冷藏技术上。而主要鲜食枣果多在9月份高温季节集中上市,在短期内市场上虽表现一定的优势,但却在外销出口上存在保鲜技术的难题,使出口量受到限制,如梨枣进行冷藏保鲜,可延长鲜食期1个月左右,但出库后,在室温条件下货架期只有二三天。可见,枣保鲜技术问题,是扩大外销出口进入国际市场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3发展对策
3.1产业化集中发展几个名优品种
现在山西年产红枣约3亿kg,其中名优品种如稷山板枣、运城相枣等约占15%,优良鲜食品种比例更少,而品质中等的品种占70%。我省要集中发展几个名优品种使之规模化载培。鲜食、加工兼用的品种如:交城的骏枣、太谷的壶瓶枣等,鲜枣外观漂亮、口感好、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有望将来成为红枣外销的主要形式。鲜食品种主要集中在梨枣、冬枣的发展。我省的枣业发展必须走规模化、正规化、区域化的道路,才能提高我省枣业的竞争力。在经营模式上可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和枣农签订合同的形式来发展。
3.2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地联合起来
枣农分散经营,生产规模和生产量很小,而且信息闭塞,先进技术推广困难,规模经营难以实现,枣果商品率难以提高。而加工企业面对千万个分散农户很难保证原料供给的稳定性和原料质量的一致性,不仅企业受损失,拳头产品也有丢失的风险。产品销售网络不健全,信息不灵,市场占有率低,特别是对国际市场开发不够,枣及其加工品出口量很少。因此,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应十分有效地联合在一起,应建设一个以枣为主的大型交易市场,市场提供信息,价格,组织收购与销售,缓解卖难买难的问题。通过这一阵地的各项服务,把千家万户枣农带到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逐步消除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对提高枣农素质,转变观念,规范市场,促进我省枣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3加强品种选育,建立苗木繁殖基地
目前,我国老枣区的品种退化相当严重,应加强品种的选育工作。我省具有枣种质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先天优势,国家枣资源圃建立在我省的果树所,山西省鲜枣品种基地建于晋中市榆次区。这些独特的优势使我们具有采取优良品种大规模的内部选优的条件,同时积极开展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来培育早果、个大、质优、抗裂果、抗枣疯病、耐贮藏、市场潜力大的制干、鲜食和兼用品种。在品种选育的同时,建立优种苗木繁殖基地,以保证苗木的纯正和优质。
3.4保护和创立品牌,认真制定执行枣协会行业标准
山西省的十大名枣已经名扬海内外,但要注意树立品牌意识,抓紧进行商标注册,防止我省的名特优产品被外人抢先注册。要以质量树立好的品牌形象,形成品牌优势。我国的枣产量占世界枣产量的95%以上,目前枣的出口量仅占总产量的2%(1万吨左右)。山西省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宣传介绍枣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以及外贸出口的前景,做好名枣的宣传工作。
由于长时间枣业没有规范的行业引导和协调管理,山西枣业品种混杂,产量质量较差,企业之间低水平重复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尤其在加工、仓储、运输和营销等流通环节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山西枣业进一步发展。2004年10月山西省枣企业联合会在促进枣业发展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2005年10月29日哈密大枣行业标准的颁布对于枣业规范产品质量管理,是组织标准化生产、统一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的主要依据,这对全省枣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认真制定自己的行业标准,以促进全省枣业的健康发展。
3.5加大科技研究
山西省枣树栽培,虽然具有较长的历史,但就目前栽培现状来看,管理水平低,多数枣树仍处于粗放管理阶段。与同类产业相比,枣树科研基础薄弱,起步晚,枣产业中的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枣树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同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省农科院校联系起来,解决鲜枣品种选育和保鲜等实际问题,加快我省的枣业的研究发展。
4发展前景及展望
世界上只有中国和韩国有枣规模化商品栽培,而韩国生产的枣果尚不能满足本国的需要,所以国际枣果市场由中国独家占领。枣果是我国独产果品,与其他果业相比不存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目前,山西省枣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时期,枣的出口创汇也会给果农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7篇略)
(收稿日期:2007-03-2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山西枣业发展现状与对策